1.大家好,今天交流一个病机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新冠肺炎病例。当时和弟子的沟通是这样的,病人的临床症状胸闷,口干,口苦,纳差,眠差,小便稍黄,大便略微不畅,日一解,舌略暗郁瘀红,苔厚腻黄白。病人前面的症状都控制住了,现在就是这样一个舌苔,中医怎么去辨证。学过中医的人看到这样的舌苔第一个考虑的是湿热,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解决这样一个湿热。因为舌苔厚腻黄白,不是很黄,我们判断疫毒下陷的部位是在土里面,这个土是一脏五腑的至阴土,也就是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回到《内经》原文:“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这个至阴土里面,脾这个脏没有问题,关键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个腑,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是最大的,我们的体会是,源于这五个腑“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病”,尤其是“是主所生病”:胃主血所生病,大肠主津所生病,小肠主液所生病,膀胱主筋所生病,三焦主气所生病,这里面涉及的刚好是人体后天所需要的,化解这种湿热源于这种机理的指导,第一个陷到这个土里面,一定要让气有出路。
2.第一组药是杨栗山老先生的升降散,选用的是酒大黄和僵蚕,重在解毒,给湿热、给土里面的毒一个出路,李可国家基地总结了“降、泄、疏、散、宣、透”六个字,针对六合的气的升浮降沉或者是升降出入。
3.第二条线路利用了少阳的枢。湿、热的源头回到初之气厥阴风木,它的升发不及掉下去变成了毒,需要一个药从土里双螺旋地一直升到天上,(邪)一定能够升出来,在三阴三阳体系里面,只有少阳的枢可以从里升到最外之表——柴胡剂的类方。这里选了柴胡和黄芩,虽然没有典型的咽痛、痰黄,我们知道这个病毒的特点,病人有口干、口苦、纳差。李可老中医走出的医路,一看到纳差第一个不是想到山楂、麦芽、谷芽、神曲等消食导滞,而是考虑什么原因导致纳差。看到纳差就要回到中气、土,第一个源头是刚刚讲的升降散,那么第二个源头是初之气厥阴升发不好体现为少阳(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陷到了土里面,所以选了柴胡黄芩。病人睡得不好,这里面也有火。
4.第三个是胸闷,前面说过打开这个郁结可以用木防己汤,但病人没有一点点裂纹,没有明显的燥苔,这里开肺选用的是“射干”,就是吴鞠通老先生上焦宣痹汤用的这个药,鳖甲煎丸、射干麻黄汤均有。射干是开肺的,在上焦宣痹汤配的是通草,这个病人睡得不好,小便稍黄,所以换成了淡竹叶。
僵蚕,虫类药都能入阴分,具有通络的作用,抵当汤(丸)中有水蛭、虻虫,或者下瘀血汤的䗪虫。针对新冠肺炎胸闷,这个药进入病所要配其他药,使它能够转出来,要解毒但是活血通络必须让那个气不能停留在那里,要让它出来,升降出入一气每一个刹那、每一个点必须是升降出入同时恢复,此方搭配的是柴胡。所以临床治疗咳嗽,尤其是小孩和老年人就是这样一个巧妙的搭配,咳嗽止了也不会导致胸闷。
5.第四组药用了淡竹叶,同时针对这种厚腻苔用了滑石,六一散——滑石、甘草。滑石是渗利湿热的,利尿,但是大量的临床告诉我们这个药是开气结的,开气结后往往出现的第一个改善是大便通畅,这个病人小便稍黄,大便欠顺畅,刚好两个症状同时掐死了。
6.接下来的一组药是桔梗甘草,桔梗甘草汤是治疗咽喉或者是肺痈,吐脓痰的。我们看不到,但利用西医告诉我们里面陷进去的胶黏状痰,类同于中医肺痿、肺痈的一个机理,加上胸闷,所以用了桔梗、甘草。
7.最后一个药是白豆蔻,前面的药总体偏凉,患者的苔是黄白,这个时候要呵护太阴,化解湿浊,又不伤虚寒的太阴,用的是“白豆蔻”。
8.这个方讲起来像小柴胡汤合甘露消毒丹,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前面症状全都解决了,没必要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它是陷到土里面,你对病机的把握界面是在太阴、在土、在中气。病人舌苔很快就退了,很快就出院了,这是很早之前的一个病例,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患者的舌象
总结:
理:一脏五腑至阴土,少阳主枢。
法:“降、泄、疏、散、宣、透”土中郁热,利用少阳枢机枢转下陷至一脏五腑至阴土之湿热火秽毒邪。
方:升降散、小柴胡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酒大黄、僵蚕、柴胡、黄芩、射干、淡竹叶、滑石、生甘草、桔梗、白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