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好,大家提问提到了李可老先生20世纪60年代创的破格救心汤。这个方的使用源于武汉一线有个中医,他并没有来参加过国家基地师承班的培训,他是看了李可老先生的书,将这个方用于一个上了呼吸机的病人使之成功恢复健康。之后跟我联系已经是好几天之后了。
2.在生死顷刻,破格救心汤证的病机是“阳亡阴竭气脱”。如果觉得非常难理解就看一下我写的《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参悟集》,把四逆汤用一个简单的勾股定理进行了阐释,包括它的药量。这个医生当时用的药量是炙甘草30g,附子、干姜各60g,人参、山茱萸各60g,龙骨、牡蛎、活磁石各30g,茯苓60g,白术45g,沉香3g。甘草守的是《伤寒论》里的格局二两(30g),附子、干姜各60g。
3.火往地下水阴中降的过程当中,这个道路的阻塞是冰凝,所以这个时候用的是破冰通阳,联想气的状态,打开这个道路一定是这样的。如果有燥热就不是这么一个药量的匹配了。那么萌芽的蓄健,是张锡纯的来复汤,李老合用了张锡纯的来复汤变成他的破格救心汤,人参和山萸肉。这个方用到了茯苓、白术,合附子大家就会想到真武汤。因为治疗这类病人干姜能用到60g,当时病机的判断是三阴的虚寒,阳气的垂危,阳无力蒸腾水液,所以合了真武汤去白芍,生姜换干姜。另外针对呼吸衰竭,用的是沉香。李老在温氏奔豚汤中用的沉香、砂仁、紫油桂,温中降逆破沉寒痼冷,涉及厥阴。书上沉香是落水沉香,现在难以寻觅。这位年轻的医生用了沉香3g以纳气归肾,这个方就是非常精妙的搭配。新冠病人有胶黏痰栓形成,这个时候胶痰非常难排出来的。
4.古中医是回到《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体系里面,也就是六个界面,每个界面都有六个界面。第一个要把握先天肾气和后天胃气,生死顷刻就是救这两个。如果要延续,根气中气萌芽。如果不是生死顷刻,这三个里面以哪个为主就用哪个,但是人只有一口气。
5.这位年轻的医生用真武汤没有用芍药,对于真武汤参悟,李可老中医把它归为理中汤的类方,他提出来芍药是对萌芽戕伐最少的药,所以看到这个方通阳破冰,这个基础上没有用芍药,就可以知道这个病人的“芽”已经焉了,只能扶助这个芽让它蓄健让它升发,是不可以伤害它的。
6.另外一个要点,一旦阳不够有寒凝的现象,但同时阳不生阴,阳不化阴,导致阴的不够,阳虚生寒的同时阴虚生热,导致了阳虚生寒为辅,阴虚生热为主,但是热又到了五之气阳明界面,形成了伏热。如果是这样一个病机,阳明是整个右降道路的关要,阳明不降就没有可利用的元气,也就是说肺为水之上源,这个时候需要同时对治。药物力量匹配取决于病人,但是机理在这里,回到李可老中医的古中医思维,他是用病机统万病,执万病之牛耳,关键是明理。有了这个病机,匹配关键在于病人本气的多少,邪正力量的悬殊,给了药方还要拿捏药量。
7.古中医这条路难走是因为没告诉你这个方是治哪个病的,它是给你解释这个病人现在的病情,四诊合参后能明白在哪里打仗,主力在哪个战场,其他的兵力是怎么协助的,分清病机,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派出主力和协调的部队,这就涉及药量。如果看到苔黄腻就清热,睡不着就用温胆汤,胸闷就用小陷胸汤,我们在临床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往往是失败的,如果成功也是前两诊(有效),再吃就没有效了。生命的机理就不是这么简单。
8.简短讲一下后面三要素根气、中气、萌芽,萌芽我们讲过了张锡纯的来复汤,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就是桂枝汤,这条病机线路是厥阴中气营卫血脉,之后有时间再讲一下。第三点,萌芽这一块不能忘记甲胆,因为东方甲乙木本来就是一个,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本来就是和合一气的双螺旋的气旋运动,乙木下陷,甲木逆上,甲木降得不好,乙木可能就直升,一旦下陷直升横逆,横逆后再直升再下陷,这样的话气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中气,如果气阳为主就是理中,气阴为主就是四君,如果涉及湿热秽浊就要参照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和叶天士老先生的《温热论》。今天的交流到这为止,谢谢大家!
总结:
理:元气。
法: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
方:李可破格救心汤。
药:附子60克,干姜60克,炙甘草30克,人参60克,山茱萸60g,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活磁石30g,茯苓60g,白术45g,沉香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