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一个良好的经济体该是现在这样吗

我们濒临全球性金融崩溃。

——美联储前主席 伯南克

那辆肇事卡车有牌照吗?

这是2008年金融系统完全失控并碾压经济之后,无数美国民众想问的问题。那年夏天,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市场持续低迷,消费疲软,金融市场经历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跌宕起伏,当然,是以“伏”为主。当时的经济形势虽不容乐观,但还不至于崩盘。当时,绝大多数美国民众都未曾预料之后会发生经济衰退,更不用说能预料此次衰退是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了。随着臭名昭著的华尔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2008年9月15日轰然倒闭,一切仿佛都在瞬间土崩瓦解。是的,那辆肇事卡车是有牌照的,上面写着:“LEHMAN”(雷曼)。

绝大多数美国民众是被无辜殃及的路人,无人知晓这辆“祸车”来自何方,为何失控,以及金融“交警”为何没有尽职地维护金融秩序。时光流逝,在一系列事件的促使下,民众的震惊已经转化为愤怒。对于政府推行的一系列金融举措,广大民众无法理解,更无从参与,只看到自己失去了生活来源,甚至流离失所;只看到大量公司破产,上万亿美元资产瞬间蒸发。这一切使得曾经无所不能的美国经济一蹶不振,各级政府只能靠税收残喘度日。美国民众感觉自己被抢劫了,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这场发生在2007年夏天至2009年春天的金融“交通事故”带来了异常严重的后果,最先品尝这些苦果的是美国民众。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政府在这场危机中采取的措施迷惑不解,甚至感到不满。他们质问政府,为什么要将危机转嫁到纳税人身上;他们试图厘清,为什么这么多不计后果的“卡车司机”仍然在马路上横行,使无辜的“行人”遭殃;他们希望了解,未来究竟会怎样。截至2012年总统大选,大多数美国民众仍然通过民意测验的途径表示,这个国家已“误入歧途”,或者说“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在选民的愤怒中,美国结束了一场四年一度的盛事——总统大选。奥巴马总统赢得了连任,当时尚无人知晓未来会有什么新气象。不过,当时的民众都知道,2007年开始的这个故事远未结束。那么让我们从回顾历史开始,看清到底是谁撞倒了美国经济,以及这个事件发生的缘由。

对金融危机和大萧条的回顾

对历史的评价需要时间的积淀,况且我们仍然生活在这场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萧条中。不过,此次事件毕竟经历了几年的时间,一些尘埃早已落定,所以是时候做出一些初步的判断了。 当然,如果把这本书看作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那么它一定不是最终结论,未来还将有第三稿,甚至第四稿。

之所以这么快就形成一些基本判断,原因在于美国民众的愤怒正在影响,或者说正在毒害美国的政治路线。本书将聚焦这场金融危机的“因”和“果”,重点评析“因”。当然,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但对促进美国民主制度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因此,在详细叙述前,本书将简要介绍金融危机和大萧条的历史,以及美国政府对每次危机的应对措施。这段历史会通过四个段落来阐述,也许第四段的内容会令人惊讶。

危机,是被浪费了,还是变成了推动变革的催化剂

美国金融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脆弱,同时也越来越不受监管。而正是这样一个系统,却在2007—2009年间经历了一场风暴。风暴从房地产泡沫破裂开始,接踵而来的是债券泡沫的膨胀和破裂。在紧绷的链条下,股票市场崩盘,美国养老保险计划变成了一个黑色幽默,诸多养老基金的净值被腰斩,众所周知的“401K”计划变成了“201K”。当美国金融体系崩溃时,才充分诠释了它的破坏力,影响不仅深远而且广泛。危机波及所有臃肿的金融部门,只有少数机构或市场幸免于难。那些损失惨重的机构要么倒闭,如雷曼兄弟;要么寻求政府救助,如花旗集团。我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所说的“全球性金融崩溃”。

很多人将金融市场当作脱离实体经济的高级赌场,却忽视了市场参与者如企业、工厂和商店等都是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金融市场更像是整个经济体的循环系统。如果血液停止流动……结果将无法想象。所有的现代经济体都依赖各种各样的授信机制将“营养”输送到整个系统当中,而美国这一经济体更为依赖“信用化”和“金融化”。所以当原本如同大江大河般的信用流突然缩减为涓涓细流时,这个经济体就好像患上了心肌梗死。原本在经济繁荣期间过剩的流动性和信用突然变得不足。这种信用枯竭不只来自银行,也来自所谓的影子银行系统,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财富的全面贬值,包括房地产、股市、保险等领域,并导致了可以预见的结果:更低的信用、更低的购买力,以及随之而来的衰退。

美国政府动用了大量资源来减轻金融压力,更重要的是,来抵御经济衰退。国会扩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制定了广泛的财政刺激方案。美联储利率几乎降为零,创造出大量的流动性,同时还通过发放贷款、购置资产、提供担保等方式扩大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政府的很多措施是前所未有的。还记得2008年9月的一天早晨,直到进入课堂时,我还挠着头自言自语:“美联储从来都没有监管过保险公司,昨晚却直接宣布对其中的一家进行国有化!”这家保险公司就是美国国际集团(AIG)。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措施起作用了!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大部分金融部门的恢复速度都比观察家们预期的更快(请记住,此处的“恢复”并不是指回到原状)。同时,尽管经济依然在衰退,代价仍然高昂,但至少没有恶化,而且恢复时间也比很多人预期的短。只有占经济体很小一部分的房地产部门还在经历类似以前大萧条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大萧条2.0”。其他方面如失业率,远未达到1983年的水平,更别提1933年了。这并不是说到了2012年一切就万事大吉了,只不过是预期中最坏的结果的确没有发生。

这就是我所说的微缩历史,并且它有一个还算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者至少是让人松了一口气的结局。换句话说,经济正在沿着一条平缓的曲线缓慢上升,好消息是美国避免了之前宣称的金融系统完全崩溃和又一次的大萧条。实际上,自2008年秋天以来,面对美国宏观经济的表现,即使再宽容的人都难以给出一个“C”的评价。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史上最差的阶段,应该给一个“F”。

2010年,国会重新发布金融监管规则以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但这些金融改革措施大多数还未发挥作用,也无人知晓这些重新设计的监管体系在实践中是否有效,尤其是在压力测试方面是否有效。同时,银行的代言人为了反对这些措施已经武装到了牙齿。我们可以把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的名言变成一个问句:我们是浪费了这场危机,还是把它当成了推动变革的催化剂? 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三个重要的问题

这场危机的另一个特点促成了本书的创作,那就是截至目前,大量的著作都在描述这场危机,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大多数美国民众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使他们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民众对美国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都知之甚少,甚至还有误解。结果就是,2009年茶党运动爆发;2010年总统选举时,选民提出“把那些金融恶棍扔出去”;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2012年总统选举时,经济问题仍然是核心,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仍在创历史新低。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回首这场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以及政府针对它们所采取的措施时,我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美国民众得到的解释太少了,无论是来自他们的领导人,还是来自政府内部或外部。可悲的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只有让民众更好地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政府做了哪些事来帮助他们,才有可能重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乔治·W.布什 总统在执政期间那些经济衰退的日子里,基本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在国家经历经济危机时,民众可曾记得布什总统的一篇演说吗?奥巴马总统远比他的前任更积极、更活跃、更能说会道。但他也没有发表过解释性的演说——远比美国民众需要和应得的少得多。危机期间的两任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和盖特纳也没有发表有效的演说来解释发生了什么,以及更重要的,他们为什么采取那些措施。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虽然进行了相对较多的解释工作,但是他的听众有限,并且均为专业人士,况且他站在美联储的角度,而不是政府的角度。

反而是私人部门进行了更多的解释,但仍远远不够。举个例子,华尔街的精英都了解事实真相,但当时管理层都不愿意站出来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愿意道歉。记者、学者针对危机的起因和影响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去描述危机的开始和结局,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可是多数媒体更偏爱简短、摘要性的报道,而不是详细描写和解释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电视节目12秒就可以播放一则经济类新闻。

本书将按照一种我认为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叙述,目的是通过重大事实和便于解读的政策来搭建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更确切地说,我希望对下面三个重要问题进行解答。

1.我们是如何陷入这个困境的?

这里我不想去指责谁,尽管有人不可避免地(或者说确实应该)要承担责任,但是我更想做的事情是指出并分析那些错误,以免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2.如何解决问题并减少损失,以及原因是什么?

危机发生后,很多应对政策都是在匆忙中制定的,但这些政策是否合理、可持续、易于评价呢?再次重申,我的目的不是质疑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水平,而是强调从这些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吸取经验,以便为将来做好准备。我最大的担心是2008—2009年危机期间那些被错误评价的政策,会在金融危机再次袭来时被阻挠而无法实施。

3.正如伊曼纽尔所说,我们是“浪费”掉这次金融危机,还是充分利用它?

特别是,2010年政府颁布的金融改革措施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强健的金融体系?改革是否有遗漏?金融业是否进行了彻底整顿?更重要的是,下一步该怎么办?

一个良好的经济体是现在这样吗

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提到,“在拉斯维加斯发生的事情,只会发生在拉斯维加斯”。可是在2007—2009年,美国经济遭遇的灾难却并非仅仅局限在金融市场。这场灾难很快波及与美国民众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中,非金融机构或盈利或亏损,人们的生活水平或改善或恶化。实际上,很多美国人在急切地寻找工作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我们仍然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与衰退和失业之间的联系并不难捉摸。当信用变得昂贵,甚至是难以获得时,企业便无法筹集资金以满足日常所需,比如无法发放工资、无法购买原材料、无法购置新设备等。在高度依赖信用的行业,如房地产和汽车业,企业发现销售量正逐渐萎缩。随着销售量的下降和信用价格的上升,这些企业只好缩减生产规模,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停产和更高的失业率。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的收入下降及其导致的其他企业的销售量下降。这一过程循环往复,经济进入衰退期。这次衰退在2008—2009年汹涌而来,给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痛苦。

对危机的描绘

图1-1展示了这场危机的一部分内容:2008年早期,美国失业率快速上升。上侧是自2003年以来美国国内失业率的表现。从2008年初到2009年末,失业率的急剧上升,演绎了一场全国性的悲剧。在本书英文版交付出版时(2012年12月),失业率仍然保持在7.9%,连续46个月处在高于7.8%的水平。

图1-1 关于失业率的坏消息:来自两种不同的角度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

下图通过追溯30年来的同期失业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近期令人担忧的高失业问题。在1984年2月到2009年1月的1/4个世纪中,美国民众从未见过一个月失业率超过8%的情况。工作了几十年的一代人从未经历过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美国所经历的高失业率。图1-1显示在过去的25年中,失业率达到7%已属罕见。只有回到1993年春天,才能找到上一次失业率高于7%的情形。事实上,在2007年夏天,失业率略高于4.5%的时候,我们还认为那样的低失业率是正常水平,但接下来就发生了大衰退。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2月,就业人数开始小幅萎缩;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就业人数开始急剧下降。2008年第1季度,平均每月失业人数约为4.6万;到了第4季度,每月失业人数竟高达65.1万;而到了2009年第1季度,每月的失业人数已经蹿升至78万。劳动力市场的危机令人们陷入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沮丧之中。总的来说,就业率在2008年1月达到峰值,而在之后的25个月连续下降,创造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连跌纪录。

在这段时期,人们失去了约880万个就业岗位,而在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时期,本应增加310万个就业岗位。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截至2010年2月,累加后的就业缺口已达到1200万,相当于整个宾夕法尼亚州的人口总和。数以百万计的家庭陷入贫困和绝望,其中许多家庭现在仍然处于贫困和绝望之中。2010年和2011年的就业缺口甚至更大:因为创造就业机会的速度乏力,无法满足自然人口增长的需求,所以,就业缺口以每个月约12.5万的数目上升。

图1-2显示就业人数在2008年和2009年急速下跌,在2010年和2011年缓慢回升。到了2012年8月,就业人数才刚刚达到2005年5月时的水平。这意味着近7年来,美国的就业增长为0!就业机会的匮乏既是人类的悲剧,也是经济的悲剧,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已经产生并将持续产生影响。

图1-2 职位短缺状况(自2003年以来的就业人数)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

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短期失业也许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人口流动和跳槽甚至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但长期失业则是具有破坏性的。研究表明,失去工作的人们再次就业时,工资收入通常都会低于前一份工作;在高失业率环境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在薪酬方面的劣势会持续至少10年,甚至是20年。

长期失业并不是美国的常态。1948—2007年,平均每个月只有不到13%的失业者失业超过6个月,也就是处于所谓的长期失业状态;而到了2010年4月,这一指标在极端就业情况的压力下,令人惊讶地超过了45%,并且直到2012年1月也只有小幅下降。图1-3显示,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差的就业市场,而且差的还不只一点点。

图1-3 悲剧的征象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

就业是有形的,而用于衡量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作为经济的记分牌而被广泛使用。通常来说,衰退是指实际GDP连续两个季度以上下降。 幸运的是,衰退并不经常发生。季度的GDP统计源于1947年,从那时到2008年大衰退发生时的61年间,实际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的情况只发生了9次;连续3个季度下降的情况只发生了2次;连续一年下降的情况从未发生过。但2008—2009年,情况明显发生了变化。

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实际GDP在6个季度中有5个都是下降的,包括一个失败的“四连降”。无论是从6个季度中的5个下降,还是从连成一排的“四连降”来说,这种表现都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糟糕的。 实际GDP在2008年和2009年交界的那个冬天跌到了谷底,也正是在那时,“大萧条2.0”成为专有名词被记入了辞典。总的来说,在这段时间里实际GDP下降了4.7%。由于那段时期的趋势增长率超过3.5%,所以与趋势相比,我们失去了8%左右的实际GDP。这意味着,每个美国人失去了8%的收入。如果流行音乐人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在世的话,他也许会说,这是非常糟糕的一年。

2007—2009年的衰退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衰退也无法匹敌的,能够望其项背的只有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两次严重紧缩,它们在那个时代都被称作“大衰退”。总而言之,从失业率和GDP的下降水平来看,2008—2009年都是近70年来最差的时期。

还不止如此。通常GDP快速下降后都会随着经济复苏而强劲反弹。例如,在前两次“大衰退”之后的第二年,经济分别增长了6.2%和5.6%。依据这种规律,2007—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也是反面案例。如此严重衰退后的第一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起码也应该达到7%,实际上却好不容易才到2.5%。这对我们来说是双重打击,先是大衰退,后又弱复苏。难怪大多数美国民众持悲观态度,认为这场衰退的结束遥遥无期。

我们的方向

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在危机到来前的几十年中,美国经济的主角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而不是经济衰退和失业。自2008年以来代表着失败主义的“新常态”是任何人——无论是经济学家、政治家,还是公众,都无法接受的。

再次回到图1-1。上次衰退以后,失业率最高只有6.3%,这是一个在今天能够让我们起立欢呼的数据。2003年6月,失业率达到这一峰值后,一直到2006年末都在平稳下降,最低时只有4.4%。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净增的就业岗位达到600万个,平均每年新增200万个。美国民众从劳动力持续紧缺的市场中受益匪浅。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经济环境。

在克林顿执政时经济繁荣的后期,劳动力市场的形势还要更加乐观。尽管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在1995年已实现充分就业,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就业岗位仍在不断增加。1996年新增了280万个就业岗位,1997年新增340万个,1998年新增300万个,1999年新增320多万个。到了2000年,失业率一度低至3.9%。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工作机会充足,劳动力资源紧缺,雇主为了争夺雇员不断竞争。有人这样评价1999年的就业市场:只要你的脉搏在跳动,你就能得到一份工作;即使你的脉搏停止跳动了,雇主也会让它重新跳动!

我之所以讲述当时的情形,并不是为了让我们面对现实时感到郁闷,而是为了阐述两个观点。一是那些断言美国经济不能连接多年维持年均300万的就业增长,或者说失业率永远无法回落到5%左右的说法是过于悲观了。事实上,这是胡言乱语,美国早已经历过这样的反弹,并且经历过多次了。因此不要抱有这种想法,想都不要想。就业增长和失业率下降的目标并不是南柯一梦,这些目标我们在近些年都实现过。

二是2000年和2007年,特别是2007年,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扪心自问,在这6年多的时间里有什么根本性的因素改变了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并使之成为持续的、高失业率的市场?我的答案是没有。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让我们相信失业率不能回到5%的水平。当然,这需要时间,毕竟我们刚刚才给自己挖了一个完美的深坑。作为借鉴,1982年底,失业率的峰值曾高达10.8%,之后4年经济的强势增长使失业率回落到了6%的水平,后来又用了一年时间回到了5%。这也许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目标:比如,可以制定一个5年计划,将失业率降至5%。“5年5%”是一个不错的口号。不幸的是,我们起步缓慢。

撞车前的序曲

在开始介绍后面的内容之前,有必要讲述一个与虚构的故事不同的事实,即从2005年开始逐渐消失的经济井喷式增长局面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房地产。实际上,商业投资和房地产建设的增幅保持一致。从GDP构成看,房地产开发增速在2000年是4.5%,2005年仅过6%。5年贡献给GDP的比例为1.5%,年均贡献率只有0.3%。

但对房地产行业自身来说,这是一个大买卖。美国的开发商在2000年新建了160万套住房,在2005年增加到210万套,这意味着每年的新增住房平均超过50万套,现在回头来看确实是太多了。2005年下半年,新增住房数达到新高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增长下潜在的危机。毕竟当时的GDP仍然小幅上涨:2005年下半年以及2006年和2007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4%。的确,之后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行业已经崩溃。但这也许只是回归常态的自我调节。

在大衰退到来前夕,经济的快速增长仿佛还将持续10年。失业率连续2年低于5%,GDP的增长接近假定的增长率。除了房地产行业,海面风平浪静。但危机的征兆已经出现了:房价不断下跌,房地产行业处于垂死边缘,2007年下半年就业增长乏力。除此之外,美国企业和家庭还背负了大量债务。一旦经济崩溃,这些债务将很难偿还。

下滑到来了。

众所周知,崩塌从房地产行业开始。房地产通常在GDP中的占比为4%,到了2005年第4季度,这一比例达到6.3%,之后开始下降。如果按照虚构的说法,这个故事就很简单了: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新的住房投资栽了跟头。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房价达到顶峰之前,用于住房建设方面的支出就已经开始减少了。

这听上去很让人吃惊,但这就是事实。数据清晰地显示,住房建设的顶点在2005年。而房价走势则讲述了一个混乱的故事:房价的高点也许在2006年,也许在2007年,这取决于不同的测算方式。图1-4显示了全美平均房价的两种指数,黑线是由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的卡尔·凯斯(Karl Case)教授和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教授提出,并由标准普尔公司进行商业运营的凯斯-希勒指数;灰线则是由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提出的,这个机构同时也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监管者。你可以看到它们讲述了不同的故事。

图1-4 任选其一:国家平均房价的两种指数(2000—2010年)

根据凯斯-希勒指数,住房价格在2006年5月达到峰值;而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房价指数表明,房价在一年后才达到顶点。这的确是相当大的差异。 然而,无论以何种方式衡量,房地产泡沫都是在住房建设支出开始减少很久之后才破裂的。所以,流传甚广的房价下跌扼杀了住房建设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简单而正确的解释是,2004—2005年,69%的美国民众拥有自己的住房,而10年前,这一比例只有64%。就像不是人人都喜欢香草味冰激凌那样,也并不是每个美国人都希望(或应该)拥有自己的住房。对于一些人来说,租房是更经济的选择,尤其是当房价相对租金飙升的时候。但是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图1-4的数据都显示民众在住房方面的消费明显下降,这导致房地产价格连续三年半下降,并最终跌至还不及峰值一半的价格。美国房地产业所经历的是一次衰退,更是一次萧条。

不过,单是房地产行业的崩溃,绝不会导致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在规模和时间上都如此严重的衰退。房地产业只占经济总量的4%,其崩溃还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而且,根据官方数据,美国经济在2007年底才进入衰退期。但我个人的观点是,真正的衰退应该从2008年9月算起。也就是说,房价下降的两三年之后,美国经济才开始进入全面衰退。2006—2007年,实际GDP的年增长率为2.3%,失业率基本稳定,当然除了房地产行业。宏观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稳健的趋势性增长。许多人觉得这个结论没有意义,但它至少说明这不是真的衰退。

然而,从2007年冬天到2008年,形势开始恶化。就业人数自2008年2月开始下降,而这仅仅是这次可怕的、长达25个月的失业曲线的起点。自2007年11月起,失业率直线上升,经过长时间攀升后,在2009年10月达到了10%的高点,令人瞠目结舌。不过GDP的表现却是另一番景象,在2007年第4季度到2008年上半年间,它仅有小幅下降。美国经济虽然踉踉跄跄,但还没有跌倒。

有人看到那辆肇事卡车的牌照了吗

当一个经济体处于缓慢下滑,并伴随着就业率下降、消费疲软,以及金融系统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后摇摇欲坠时,它是很难抵御任何不利打击的。但就在2008年9月15日,美国经济遭到了一个巨大打击,那就是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很快,经济整体崩盘。请看一下图1-5,雷曼兄弟的破产是在2008年第3季度末,在那个季度,实际GDP以年均3.7%的速度下跌,而第4季度则达到了惊人的8.9%,2009年第1季度是5.3%。图表可以给我们一个很直观的印象,美国经济就好像从山上滚落一般,而这一切正是发生在那辆卡车肇事之后。

图1-5 急转直下I

失业人数从2008年前8个月平均每月只有15.2万,迅速升至后4个月每月59.6万,然后这一数字在2009年前3个月升至了每月78万。图1-6描绘了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明显的下行——当时的情形确实如此。

图1-6 急转直下II(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

随着工作岗位的减少,失业率从2008年9月仅有6.2%的水平开始飙升。对美国的劳动者来说,那是一段悲惨的时期。毫不夸张地说,从“雷曼日”开始,一切都崩溃了。这就是为什么不同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那些权威们,我将这次衰退的起点精确到2008年9月15日。这种案例非常罕见,我们确切地知道是什么撞到了我们:雷曼兄弟破产,引发了一场致命的金融危机。

如果你实时追踪观察这些数据,就会发现从雷曼兄弟倒闭之日至2009年二三月的某个时候,美国经济似乎正坠入深渊——“大萧条2.0”。图1-7和图1-8将图1-5和图1-6中的数据延伸至2009年第1季度之后,你可以看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现在你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形势恶化的速度趋缓,GDP止住了跌势,就业人数仍在继续减少,但是速度有所减缓。这就是进步!

图1-7 危机后的GDP增长率

图1-8 危机后的就业人数

这两幅图给我们的直观印象,以及我可以展示的许多其他数据,都进一步证实了最黑暗的日子是2009年的2月和3月。(欢迎上任,奥巴马总统!)在那之后,美国经济进入一个“缓慢恶化”的阶段,并开始露出了几缕曙光。GDP从2009年3月、就业率从2010年3月才开始真正回升。不幸的是,一旦某个经济体坠入了这样的深渊,通常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爬出来。2013年,我们仍然处在缓慢的爬升当中。

现在是大萧条之后最差的时期吗

那么,2008—2009年美国宏观经济的表现真的像之前很多人提到的那样,是自大萧条以来最差的吗?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自大萧条以来”这个概念。大萧条开始于1929年8月,结束于1933年3月,它带来的痛苦远比我们这次所经历的要更长久、更深远。这真是万幸。

但人们常常忘记的是,美国经济在1933年3月坠入谷底之后,很快就从这个巨大的深坑中爬了出来。你可以试着猜一下1933—1937年的年均实际GDP增长率。也许你猜得太低了。答案是令人惊奇的9.5%!当然,这个“繁荣期”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开始,而整个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济迅速回升,到1937年5月被中断了——顺便一提,这是由于政策制定者的失误,之后就是“大萧条中的衰退”。尽管1937—1938年的衰退和1929—1933年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但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还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如果把2007—2009年的衰退和1937—1938年的衰退放在一起比较,那么2007—2009年的情况还算是温和的。

是什么使得美国这个经济巨人在2008年轰然崩塌?答案是金融危机。现在是探究其崩塌原因的时候了:是什么让优美的经济乐章戛然而止? Iamjm1ss/yrVevMEPtqLNEo5PWi+GqHa7PYKhlrNvutxsn3VfSEsNi/T+wWhTM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