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法则五
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

IT IS AN ACT OF RESPONSIBILITY TO DISCIPLINE A CHILD. IT IS NOT ANGER AT MISBEHAVIOR. IT IS NOT REVENGE FOR A MISDEED. IT IS INSTEAD A CAREFUL COMBINATION OF MERCY AND LONG-TERM JUDGMENT.

管教孩子是一种责任,

管教不是对不良行为的愤怒或者报复,

而是仁慈和长远判断的谨慎结合。

最近我见过一个三岁小男孩跟着父母穿过拥挤的机场,每隔5秒他就会发出疯狂的尖叫,更重要的是,他是故意这么做的,毫无自我控制的迹象。作为一个父亲,我可以从他的音调里听出这一点。他希望通过惹恼父母和周围数百个陌生人的方式来获得关注。也许他需要什么东西,但这并不是正确的索取方式,而他的父母理应让小男孩明白这点。也许你会反对说父母或许已经在时差和长途旅行的折磨下精疲力竭了,但是他们只要花30秒钟认真专注地处理就可以让这丢脸的行为立刻停止。

真正用心的父母是不会让自己最在乎的子女成为众人鄙视的对象的。

我也见过一对无法对自己两岁的儿子说“不”的夫妻。他们在所有本可以愉悦度过的社交场合中都跟孩子形影不离,因为这个孩子会在缺乏密切关注的情况下做出严重的不端行为,以至于每一秒的自由对他来说都是危险的。这对父母本希望孩子能任意行事,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剥夺了孩子独立行动的机会。当父母不敢教孩子“不”的意义时,孩子就感知不到合理的边界,从而无法知道什么行为是过分的。过度混乱势必导致过度秩序,而它们之间必定还会相互转换。我见过一对父母在家宴上因为自己肆无忌惮的孩子而无法正常交谈的情景。这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5岁,他们完全控制了整个场面,而他们的父母只是看着他们,在感到羞愧的同时又无力干涉。

当我女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一次被一个男孩用玩具卡车打中了头。一年之后,我又看见这个男孩凶狠地将自己的妹妹推倒在一个易碎的玻璃茶几上。然而他的妈妈并没有安抚被惊吓的女儿,反倒是立刻把男孩抱起来,小声地告诉他不要做这样的事情,同时用一种显然是在表达认可的方式轻拍安抚他。她这是在塑造一个唯我独尊的小皇帝,而许多母亲其实都在不知不觉这样做,包括许多支持性别平等的母亲。有的女性会厉声反对任何成年男性发出的指令,但是会一路小跑地回应儿子的要求,为沉迷游戏的他制作花生酱三明治。这样的男孩未来的伴侣一定会很恨她们的婆婆。尊重女性?那是对其他男孩和男人的要求,和她们自己的宝贝儿子无关。

类似上面这样的想法或许可以解释许多地区对男孩的偏好,有些研究者将这种偏好归因于文化规范中对男性的重视,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这完全是由文化导致的。对于男性态度的演变可能有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不过这些原因从现代平等主义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让人不太舒服。如果你因为环境所迫而必须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么从繁衍至上的进化论标准来看,儿子是更好的赌注。为什么呢?

一个生育力旺盛的女性可能会生八九个孩子。作为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伊塔·施瓦茨(Yitta Schwartz)在生育方面可谓是一个明星,而她的三代直系后代也都继承了她在生育方面的优点。伊塔在2010年过世的时候已经有大约两千个后代了。但是对生育上成功的男性来说,生育的可能性却是无限的,拥有多位女性伴侣意味着生育的指数式增长。据传闻,演员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和运动员威尔特·张伯伦(Wilt Chamberlain)均和许多女性发生过性关系,类似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于摇滚歌星当中。因为现代避孕技术,他们没有因此拥有同等数量的后代,但是过去的人没有这个条件。例如,中世纪爱尔兰的伊尼尔王朝(Uí Néill dynasty)的男性后裔就多达三百万人,这些后裔最终通过移民的方式分布在爱尔兰西北部和美国。 1 尽管我并不认定这些事情和性别选择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不是在暗示其与文化无关,但从很深的生物学层面来看,父母的确有理由偏好儿子到甚至愿意放弃女性胎儿的地步。

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优待甚至有助于其在今后成长为一个有吸引力、发展全面和自信的男人。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过:“当一个男人无条件地被母亲当作最爱时,会一生拥有征服者的感觉,以及那种能够真的带来成功的自信。” 2 这话虽然有道理,但“征服者的感觉”有时候却容易让人变成“实际的征服者”。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提出了“自私的基因”这个著名的概念,认为基因会通过被偏爱的孩子一直延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宠溺儿子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溺爱会创造混乱而痛苦的局面,并最终带来难以形容的危险的可能性。

并非所有母亲都重男轻女,有时候母亲也会偏爱女儿,有时候父亲也会偏爱儿子。其他因素显然也可以占主导地位,比如无意识甚至是有意识的仇恨,这可能会使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不论孩子的性别是什么,性格和所处环境如何。我曾经认识一个经常挨饿的四岁男孩,他的保姆受伤了,所以他被邻居们轮流照看。一天,男孩的妈妈将他送到我们家里,并告诉我们他一天都不吃东西是没关系的,但显然这是有关系的。我的妻子很温和,她坚持不懈地喂男孩吃完了一整顿午餐,对他的合作行为始终予以奖励。这之后男孩变得非常黏人,一直紧跟着我的妻子,好几个小时都不愿和她分开。

吃饭时,男孩一开始紧闭着小嘴,和我们一起坐在餐桌前,旁边还有我们的两个孩子以及另外两个我们帮忙照看的邻居家的孩子。妻子耐心地将勺子举到男孩面前等他张口,而他则通过摇摆脑袋来表示拒绝,这一行为让他看上去像一个不听话而且被忽视的两岁小孩。

但是,我的妻子没有放弃他。每次男孩吃一口,她都会轻拍他的头,用真诚的语气对他说:“好孩子。”她的确是这么想的,这是个可爱却受了伤的孩子。接下来的10分钟没有之前那么痛苦了,男孩吃完了自己的午餐,而我们都专注地看着,仿佛这是一出生死攸关的戏剧。

妻子举起碗说:“看,你全吃完了。”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男孩时,他只会不开心地躲在角落里,不和任何孩子互动,一直皱着眉头,我逗他也毫无反应。此刻他却绽放出了笑容,这让餐桌前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很欣慰,甚至20年后当我在书写这一切时,依然会流下眼泪。之后,男孩一直像小狗一样跟着我的妻子,拒绝让她离开自己的视线。当妻子坐下时,他就跳上她的膝头抱住她,向世界重新打开自己,不顾一切地寻找着自己缺失已久的爱。

但好景不长,那天晚些时候,男孩的妈妈来接他了。当她走进我们所在的房间,看到自己的儿子正蜷缩在我妻子的怀里时,她嫉恨地说道:“哦,真是个超级妈妈。”然后她就牵着那个注定不幸的孩子离开了,内心充斥着黑暗和凶恶。她是个“心理学家”。

有些东西也许真的令人难以直视,难怪许多人宁愿一直保持选择性失明的状态。 s5wDnpGGCk0JmnslWtQBPLrHuKf++wsqKv/nWXKt/g7LP3xOdGkVN5zpbjDOUS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