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走出认知困局

50多年前,丹尼尔·西蒙斯(Daniel Simons) 用令人难忘的方式展示了我们的视觉是如何依赖目标以及决定目标的价值的。 5 西蒙斯当时正在研究“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这个现象。举个例子,他让被试者坐在电视面前,给他们看一幅麦田的画面,同时偷偷地对画面进行调整。比如,他会让穿过麦田的道路逐渐消失,而且那条道路并不是容易被忽略的小道,而是占据画面三分之一的大路。神奇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受试者们都注意不到这个变化。

让西蒙斯出名的是另一个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戏剧化演示。他先是拍摄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两支分别由三人组成的团队。一队人穿着白衣服,另一队穿着黑衣服,他们都站在离镜头不远的地方,这六个人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他们的面部特征和表情都清晰可见。两支团队各有一个球,大家在本队成员之间相互传球,同时每个人都在镜头前的空间里四下移动。后来,西蒙斯把这个视频播放给被试者,并要求他们记录白衣团队传球的次数。几分钟之后,被试者报上了他们的记录结果,大多数人的结果都是“15”。这是正确答案,很多人也很开心自己答对了。哈!通过测试了!没想到西蒙斯却问他们:“你们看到那个大猩猩了吗?”

这在开玩笑吗?什么大猩猩?

然后西蒙斯说:“再看一遍视频,但这次不要数传球次数。”事实是,视频播放后一分钟左右,有一个穿着大猩猩服装的人走到场地中央,开始模仿大猩猩捶打自己胸口的样子。竟然有一半被试者在第一次看视频时没有注意到屏幕中央这个逼真无比、明显到几乎不可能被忽视的大猩猩。这还没完,西蒙斯又做了一个实验。这次他给受试者播放的视频里有一个在吧台等候服务的人,服务生蹲到吧台下面去拿东西,然后又重新站起来。然后呢?大多数被试者没发现任何异样,其实,站起来的服务生是另一个人!你可能会说:“不可能!我肯定会注意到的!”但事实上你有很大概率注意不到,即使服务生的性别和种族同时发生了变化。你“失明”了。

“失明”

无论是从心理、生理还是神经层面来说,视觉都是珍贵的。你的视网膜上只有中央凹这一小部分具有高分辨率,也只有它可以履行面部识别等任务。这些稀有的中央凹细胞,每一个都需要在大脑视觉皮层里得到一万个细胞的支持,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完成视觉这个多阶段处理的第一阶段。 6 然后那一万个细胞各自又分别需要一万个细胞来完成第二阶段。如果你的视网膜全是中央凹细胞,那么你需要像低成本科幻片里的外星人那样有一个大大的脑袋来容纳你的大脑。所以我们不得不用预检分诊的方式来看见事物。我们把中央凹另作他用,把高分辨率的视觉指向那些被我们瞄准的具体事物,让除此以外的一切都退居二线,隐匿到背景当中。

若有什么东西唐突地冒出来,扰乱了聚精会神的你,那么它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不然它就是“不存在”的。而西蒙斯实验中的受试者们关注的球完全没有被大猩猩或队员所遮挡。大猩猩正是因为没有干扰传球这个持续进行的精准任务,才会和其他事物一样完全没被盯着球的被试者所注意到。

醒目的猩猩可以被安全地忽视,这体现了人们应对过度复杂的世界的方式:

精确地专注于自己在乎的事情,而忽视其他一切。你选择性地看见那些助你前行和达成目标的东西,识别路上的障碍,除此以外的一切你都视而不见,但是除此以外还包括很多东西,所以你是非常盲目的。

这是必然结果,因为这个世界包含的比你关注的多太多了,你必须认真分配有限的资源。

看见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选择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印度文化的基石之一《吠陀经》将人们感知的世界称作maya,也就是表象或者幻觉。这可以部分理解为人们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而这一点不仅仅在隐喻层面成立。眼睛是帮你达成愿望的工具,而你为聚焦能力付出的代价是对其他一切失明。当事事进展顺利的时候,这或许不是什么大事,虽然这也可能出现问题,因为一直心想事成可能让我们看不见更高层的需求。然而一旦人们遭遇危机,那个被忽视的世界就会变得很可怕,更别说事事不如意的时候了。幸运的是,这个问题自身已经包含了答案:既然你忽视了很多事物,那么一定还有很多未被你发现的可能性。

发现被隐藏的可能性

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会让你不开心,而这种状态恰恰可能是由你想要的东西造成的。你被欲望一叶障目,当下的你正着眼别处,所以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其实就近在眼前。同时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我们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前必须付出代价。可以这样理解,你用自己特定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建立起了一套过滤和屏蔽多余事物的方法,这套方法经过日积月累成为你的习惯。它不仅是抽象概念,也成了你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为你指明方向。它是你最深层的价值观,而且通常隐藏在你的潜意识之中。它成了你生理结构的一部分,像是有生命一样不愿消失、变形或死亡。但有时候你也必须终结它们来让新的事物诞生,因此,人们在成长的旅途中需要学会放下。

如果生活不顺利,那么就像最悲观的格言所说的一样:人生皆苦,等待你的只有死亡。但是在被危机逼迫着这么想之前,你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生活没有问题,是你有问题。这样想至少能给你一些选择空间。

生活的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源自你的无知。

也许你的价值体系需要彻底重建,也许你想要的东西让你看不见其他所有可能性。也许你正紧紧抓住自己当下的愿望,以至于看不见其他任何事物,包括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你满心嫉妒地想:“我应该拥有我老板的那个职位。”如果你老板因为能力出色而稳稳地停留在他的位置上,那么你的想法会让你充满烦躁、不快和憎恶。

意识到这点后,你会告诉自己:“我不快乐,但是如果我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就能够摆脱不快乐。”但是你也许会继续想:“等等,我的不快乐可能不是因为我没有得到老板的位置,而是因为我一直惦记着那个职位。”这不意味着你可以简单而又迅速地要求自己停止惦记,然后聆听并转变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你没法如此轻易地改变自己,你只有深入地剖析自己,才能改变得更加彻底。

你也许会想:“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愚蠢的处境。我没法就这么放弃自己的野心,那样我就无处可去了。但我对那个得不到的职位的渴望并不能帮上我分毫。”你或许可以选择一个不同的方法,一个既可以让你真正心满意足,又可以帮你摆脱当下嫉恨的方法。你可以这样告诉自己:“我要制定一个不同的计划。我要追求那些会让我生活得更好的东西,不论它是什么,而且我现在就要开始努力。即使我发现那东西不是我老板的职位,我也会坦然接受并继续向前。”

现在你的轨迹完全不一样了。之前你追求和渴望的是一些狭隘和具体的东西,你也因此被困住,并且感到很不开心。你需要放手,做出必要的牺牲,揭示一系列曾经被掩盖的可能性,而这样的可能性是很丰富的。

如果你的生活真的变得更好了,它会是什么样的?“更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也许你现在还不知道,不过没关系。因为当你真心想要更好的时候,会逐渐开始明白什么是更好。你会慢慢感知到那些之前被自己的预设和成见所埋没的事物,你也将真正开始学习。

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想要改善生活时,这样的方法才管用。你没法欺骗自己的内在感知,一点都不行。你指向哪里,它就瞄准哪里。如果想要重组、梳理和瞄准更好的目标,你就必须透彻地思考。

你需要洗刷自己的精神,将它清理干净;你也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改善生活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同时你也需要更努力、更用心地生活,而不是继续愚昧地活在痛苦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又满心怨恨。

跳脱固有思维

有没有可能你越想变得更好,就越可以揭示更多这世上隐藏的美好?有没有可能当你站在更高、更广和更复杂的平台上时,就可以发现更多可能性和益处?这不意味着你只需要心想就能事成,或者一切都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现实无关。世界依然存在,依然有它的结构和边界。

你和世界互动时,它会合作或者反抗。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与它共舞,尤其是当你德行兼备时,你甚至可以领舞。

这不是神学或者神秘主义,而是实证知识。这也并不是魔法,或者说唯一的魔法其实就是人类的意识。

人们往往只会看见自己追求的事物,余下的大部分世界都会被他们隐藏起来。如果一个人开始追求不同的事物,比如“让自己生活得更好”,那么他的心灵会开始从之前隐藏的世界里发掘出新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帮助他前行,并且他也可以凭借这些信息来行动、选择、观察和提升。当一个人这么做并成功获得自我提升之后,或许他又会开始追求更加不一样、更高层的东西,比如“我想要得到比改善生活更好的东西”,然后他便会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人们会关注什么?会看到什么?

你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都知道自己渴望也需要一些东西,这是人性使然。我们都会体验饥渴、孤独、恐惧和疼痛,也都有攻击性,这些是生命中原始而又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我们需要区分和整理这些原始欲望,因为世界是极端复杂而又无比真实的。我们没法既满足当下的渴望又实现心中始终存在的愿望,欲望会彼此冲突,也会不断让我们和他人以及世界产生冲突,所以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欲望,对它们进行细化、排序和分级。这会让欲望更为复杂化,也更能减少欲望带来的冲突。我们的欲望以这样的方式升华为有序和有道德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和道德感的产生正标志着成熟。

古典自由主义的西方启蒙运动认为仅仅服从是不够的。但现代人已经忘了服从其实是一个起点,如果你毫无纪律也未经任何教导,是无法瞄准任何目标的。就算你勉强找到了目标,也会经不起风浪的影响而偏离方向,然后你会认定这世上没有值得瞄准的东西,并就此迷失。

因此,传统中教条主义的元素是有必要的。若无法提供稳定结构,就算指明通向更高秩序的价值体系又有什么用?若你不能内化这个结构,就算接受更高的秩序作为起点又能创造什么价值?如果你不提前做好准备,就会像一个巨婴一样,你不是真正的婴儿,因为你既不可爱,又不具备很大的潜力。这并不是说服从就足够了,但是一个能够服从的人,或者说一个被恰当调教的人至少是一件被出色锻铸的工具。当然了,你还需要有超越戒律和教条的视野,就像工具也需要有用途一样。

人们看见什么取决于他们相信什么。如果你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能更好地明白这一点。在这本伟大的小说里,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定做一名虔诚的无神论者,犯下了被他合理化为仁慈谋杀的罪行,并为此付出了代价。你的行动恰恰最准确地反映出了你最深层的信仰。这些信仰镶嵌于你的存在当中,隐藏在你有意识的担忧、可表述的态度和表层的自我认知之下。要想知道自己真正相信什么,不能光局限于你认为自己相信什么,还要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否则你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你太复杂、太难以看清真实的自己了。

你需要用心观察、学习、反思和交流。你的所有价值观都是个人、文化和生物漫长发展过程的产物,你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想和所见其实早已被宏大而又深刻的历史所影响,你也并不理解自己窥探世界所仰仗的每一个神经回路是如何被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的伦理选择和在此之前数十亿年的所有生命存在所塑造的。

你什么都不明白。

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失明”的。

让我们回到你瞄准目标时被琐碎小事干扰的情况,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对老板的嫉妒。正是这种嫉妒导致你看到的世界充满苦涩、失望和怨恨。如果你注意到了自己的不开心,对其反思并决定为之负责,敢于认定至少有一部分情绪是在你的掌控之下的,那么这时候你就成功睁开了一只眼睛。你期望更好的事物,放下琐碎,反省嫉妒,敞开内心。你停止诅咒黑暗,放进一丝光明。你决定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更大的办公室。

但你并不止步于此。你意识到如果你更好的生活会让别人生活得更坏,那么这样的追求就是错误的,所以你发挥创造力,决定玩一个更难的游戏。你决定在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同时,也让家人和朋友生活得更好,甚至还可以将这种好波及至他们周围的陌生人。你的敌人呢?也要包括他们吗?你多半不知道该怎么做到这一点,但你明白“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道理,所以你也开始在原则上希望你的敌人生活得更好,虽然你并不能够掌控他们微妙的情感。

接下来你的视角会发生改变,超越过去那些不知不觉困住你的局限,你的生活也会出现新的可能性,然后你又会努力去实现它们。在你的生活得到改善之后,你开始想得更远:“更好,意味着我、家人和朋友,甚至敌人都变得更好。不仅如此,还意味着更好的今天、明天、下周、明年、十年后、一百年后、一千年后,直到永远。”

于是“更好”就变成了对最广义的存在进行最广义的改善,带着这样的想法,你决定冒险。你选择相信存在的意义和目标是嘉言善行,这样的存在主义信仰可以帮助你战胜虚无主义,战胜怨恨和傲慢,遏制所有你对人生的仇恨和恶意。这种信仰并不是对明知虚假之事的盲从,也不是对魔法的幼稚信任。

信仰意味着用对存在本质至善的非理性追求去平衡生活的非理性悲剧,有信仰的人敢于追求难以企及的理想,并且愿意为之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如何尝试履行信仰呢?你可以先从不思考开始,或者更尖锐地讲,先拒绝让你的信仰被自己当前狭隘的理性视角所征服。这不等于让自己变蠢。相反,这意味着你要停止耍花招、算计、说服、强求、逃避、忽视和惩罚,意味着你必须把老策略放在一边,前所未有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L/QyFJVxLe3wwn2a2cYaZ0XylKo3TX1Ay9koBexKN6+2SU+IY+slWUcc93ahe82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