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李洱

大约有十年时间,我比较认真地把老师当年开列的文学类必读书,从头读了一遍。这个事实首先说明,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曾经敷衍了事地应付过学业。我还记得,再次读到古希腊的悲喜剧,我的感受竟与当年大不相同。当年阅读的只是古人的作品,现在读到的却是普遍的人生,两千多年前的露天剧场仿佛移进了我的单身宿舍。朝霞初升,酒神的颂歌也缓缓奏响,而我就像剧中歌队的成员。这种阅读感受可能也同时说明了另一个事实,任何阅读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参照的,阅读仿佛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写作,另一种形式的实景演出。

我能想起,自己也曾经贪婪地阅读过那些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作品。有一段时间,在每一个午后,我都会走到最近的一个书店,在那里挑选一本小说,然后怀着隐秘的快感走回住地。我常常会被那些怪诞的句子、奇异的形式吸引,但很快就会昏昏欲睡。当我从午睡中醒来,我会重温那些句子。这个时候,我的情绪或如狂暴的海啸,或如宁静的水滴。我常常喃喃自语,不能自拔,然后火急火燎地坐到桌前,写下一些莫名其妙的段落,然后秘而不宣地将它收入抽屉。如今,它们当然早已杳无踪迹。

我也读些理论性书籍,带着文学的眼光。我之所以喜欢理查德·罗蒂,就是因为罗蒂试图打破文学与哲学的边界,主张从“哲学文化”走向“文学文化”。当然,他并不是要用文学去补充哲学,而是觉得哲学的整体性值得怀疑,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学的一部分。所以,在罗蒂看来,文学批评可以无差别地欣赏尼采、马克思和波德莱尔,也可以将托洛茨基、奥威尔、艾略特和纳博科夫一视同仁,别管他们的作品是不是“纯文学”,只要能够为道德反省提供建议,就应该成为文学批评的对象。事实上,这也是我在《应物兄》中多次提到罗蒂的一个理由。

尽管我一直有着阅读理论性书籍的习惯,但我对写作理论性文章从未有过兴趣,也不敢去想能不能当一个学者。这当然首先是因为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知识储备不足,脑子里多的是乱七八糟的念头,缺的是整合和分析能力。我一直认为,成为一名好的学者要比成为一个好的作家困难得多。我对我认识的好的学者从来都尊敬有加,“学识”二字可不是一般人说有就有的。

所以,我在这里写下的文字,只是阅读和写作之余,随手写下的一些感性片段,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后感”之类。它们也大多缘于编辑或作家朋友的约稿。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我大都还能记得:或带着崇敬,或带着感激,或带着惊奇,或带着叹息。当年重新阅读老师开列的那些必读书目时的感受,大概会以某种潜流的方式,作用于这些文字。其中自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已把同行和朋友的文字,放在那些必读书目所构成的谱系之中了。

2021.2.21 dLLZe3MgTPgYLc8pS53driQYSyYGgnJqOrAR4LmhBzVVTKm673MCPIqVWyAqCU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