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编序

丁帆 王尧

在整个世界疫情蔓延的时代,文学应该用大写的人性来书写人类的生活。我们和明哲文化公司策划的“大家读大家”丛书自第一辑出版始,有效促进了文学领域的“全民阅读”。第一辑中最早出版的毕飞宇的《小说课》,以及随后陆续出版的李欧梵、张炜、马原、苏童、叶兆言、王家新等诸位大家的作品成为二〇一七年一道引人瞩目的阅读风景线。在这非凡气象之后,我们又紧锣密鼓地策划了“大家读大家”丛书第二辑和第三辑。

“大家读大家”丛书的策划包含着这样两层含义:邀请当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某个领域内的专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让大家(指普通阅读者)来共同分享大家的阅读经验。前一个“大家”放下身段,为后一个“大家”做普及与解惑的工作,这种互动交流的目的,就是想让两个“大家”来合力推动当下的“全民阅读”,使其朝着一个既生动有趣,又使读者能轻松愉悦地获得人文核心素养的轨道前行。

在我们儿时并不丰富的阅读记忆中,《十万个为什么》或许是最重要的一套书。我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了一些科普常识,萌生了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潜移默化地养成了看世界的视角。这是曾经的“大家”读“大家”的历史。我们常与一些作家、批评家同人闲聊,谈起为科普知识,一些科学家绞尽脑汁地为非专业读者写书但并不成功的例子,很是感慨。究其缘由,我们猜度,或许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科学家缺少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写作技巧的训练,理性思维发达,感性思维欠缺,甚而缺少感性的表达方式。没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无法表达自己,是很大范围存在的文化危机。多年来文学教育的缺失是原因之一,没有诗和远方,国民整体文学素养凝滞,全社会人文素质缺失,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文化危机。

我们在这样的危机中,心怀拯救危机的理想抱负。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书生有书,读书,写书。倘若中国当下杰出的人文学者,首先是一流作家和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换一种思维方法和言说方式,重返文学作品的历史现场,用自身心灵的温度和对文学的独特理解来体贴经典,触摸经典,解读经典,或许会奏出不同凡响的音符;在解读经典的同时,呈现自己读书和创作中汲取古今中外文史哲大家写作营养的切身感受,为广大的普通读者提供一种阅读的鲜活经验,如此这般,作者和读者岂不快哉!于是,我们试图由文学阅读开始,约请创作领域里的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以及文史哲和艺术学科门类中术业有专攻的优秀学者,分别撰写他们对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独特解读,以期与广大的读者诸君携手徜徉于文化圣殿,去浏览和探究中国与世界瑰丽的文化精神遗产。

已经与大家见面的丛书第一辑,是一批当代著名作家的读书笔记或讲稿的结集。无疑,文学是文化最重要的基石,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缺少面包,但是不能没有文学的滋养。文学作为人们日常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人文营养补给,是人之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精神食粮。作为专家的文学教授对古今中外名著的解读固然很重要,但是,在创作第一线的作家们对名著的解读似乎更接地气,更能形象生动地感染普通的读者,这就是我们首先推出当代著名作家读经典文本的原因所在。

如今,许多大学的文学院或中文系都相继邀请了一批知名作家进入教学科研领域,打破了“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摇篮”的学科魔咒。在大学里的作家并非只是学校的“花瓶”,他们进入课堂的功能何在?他们会在什么层面上改变文学教育的现状?他们对于大学人文教育又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其实,这是中国现代大学的一个传统,许多我们熟悉的现代文学大家同时也是著名大学的教授。这一传统在新世纪得以赓续。十年前复旦大学中文系邀请王安忆做创作专业教授的时候就开始尝试曾经行之有效的文学教育模式。近些年许多大学聘任驻校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主持的国际写作中心,苏童、欧阳江河等著名作家调入北师大;阎连科、刘震云、王家新等也正式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的文学殿堂授课;毕飞宇成为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这都是文学教育进入国民教育序列的明证。

在策划这套丛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做了一个课堂实验,在南京大学请毕飞宇教授开设了一个读书系列讲座,他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解读中外名著,效果奇好。毕飞宇的课堂教学意趣盎然、生动入微,看似在娓娓叙述一个作家阅读文本时的独特感知,殊不知,其中却蕴含了一种从形下到形上的哲思。他开讲的第一篇就是我们几代人都在初中课本里读过学过的名作《促织》,这篇被许许多多中学、大学教师嚼烂了的课文,却在他口吐莲花的叙述中化作了一道独特的绚丽彩虹,讲稿甫一推出,就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仔细想来,这样的文本解读不就是替代了我们大中小学师生们都十分头疼的写作课的功能吗?不就是最好的文学鉴赏课吗?我们的很多专业教师之所以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只有生搬硬套的“文学原理”,而没有实践性的创作经验,敏悟的感性不足,空洞的理性有余,这显然是不能打动和说服学生的。反观作为作家的毕飞宇教授的作品分析,更具有形下的感悟与细节分析能力,在上升到形上的理论层面时,也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质感的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解剖经典,在给读者审美愉悦的同时达到人文素养的教化之目的。这就是我们希望在创作第一线的作家也来“操刀解牛”的缘由。

“大家读大家”第一辑的作者,都是文学领域的著名作家。马原执教于同济大学,他在课堂上解读外国作家经典,讲稿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因为体例原因,王安忆老师的书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另行出版了。哈佛荣休教授李欧梵先生,因学术的盛名,而使读者忽视了他的小说家、散文家的身份。李欧梵教授在文学之外,在电影、音乐艺术领域均有极高的造诣,其文字表达兼具知性与感性。收录在丛书中的这本书,谈文学与电影,别开生面。张炜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出版了多种谈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读书笔记,他融通古今,像融入野地一样融入经典之中,学识与才情兼备。才华横溢的苏童,不仅是小说高手,他对中外小说的解读细致入微,以文学的方式解读文学,读书笔记如同他的小说和散文一样充满了诗性。叶兆言在文坛崭露头角之时,就是公认的学者型作家,即便置于专业人士之中,他也是饱学之士。叶兆言在解读作家作品时的学养、识见以及始终弥漫着的书卷气令人钦佩。王家新既是著名诗人,亦是研究国外诗歌的著名学者,他用论文和诗歌两种形式解读国外诗人,将学识、情怀与诗性融为一体。我们这些简单的评点,赢得了读者的认同。我们将陆续推出当今著名作家解读中外大作家的系列之作,以弥补文学阅读中理性分析有余而感性分析不足的遗憾,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也能通过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走进文学的殿堂。

“大家读大家”丛书第二辑,收录了夏志清、王德威、白先勇、宇文所安、孙康宜、胡晓真、田晓菲、张小虹几位大家的书稿。无论是作家、学者,还是学者兼作家,他们几乎都是文章高手。用英文写作的宇文所安,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学的大家,在他即将从哈佛大学荣休之际,出版他的大作,也是向他致敬的一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白先勇先生、胡晓真女士、张小虹女士,他们或有祖国宝岛台湾的生活经历,或长期在台湾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从事教学研究,用一样的母语写作,但有不完全一样的表达。彼岸学者、作家的阅读经验和修辞方式,自然而然丰富了我们的表达。夏志清、王德威、孙康宜(她的部分文章是英文撰写)、田晓菲兼具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背景,他们的阅读和写作,为我们提供了多元文化背景的参照。无疑,不少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擅长生动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的解读、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定位更有学术的权威性,这类大家读大家同样是重要的。但我们和广大读者一样,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脱下学术的外衣,放下学理的身段,用文学的语言来生动地讲解中外文学史上的名人名篇。

“大家读大家”丛书第三辑,内容集中在外国文学。在解读世界文学名人名篇之时,我们不但约请学有专攻的外国文学的专家学者执牛耳,还将倚重一批著名的翻译大家担当评价和解读名家名作的工作。把他们请进这个大舞台,无疑是给这套丛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文学百年来翻译的外国作家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我们的普通阅读者由于缺乏历史背景知识,很难读懂那些皇皇的世界名著所表达的人文思想内涵。在茫茫译海中,人们究竟从中汲取到了多少人文主义的营养呢?抱着传播世界精神文化遗产之目的,我们在“大家读大家”丛书里将这一模块作为一个重头戏来打造,有一批重量级的学者和翻译大家做后盾,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大家读大家”第四辑,又成为中国著名作家言说经典的阵地,《隐匿的大师》是铁凝漫谈文学与艺术的散文随笔集,分为读人、读书、读画、读世四辑。“读人”述及作者与杨绛、孙犁、马识途、徐光耀、大江健三郎等前辈的交往,情真意切;作者分享了林风眠、丰子恺、汪曾祺等名家对她艺术与人生的滋养,娓娓道来。“读书”回顾铁凝自身的创作经验,涉及《哦,香雪》《笨花》《永远有多远》等小说名篇,同时也探讨了作家的责任感、创作的驱动力等相关文学理念。“读画”既深情回忆了一批中国画家,如张德育等对作者的艺术熏陶,又一针见血地评论了勃鲁盖尔、弗美尔、库尔贝、列宾、米勒、莫奈、雷诺阿、埃贡·席勒、夏加尔、霍珀、怀斯的绘画名作,鉴赏分析往往带有独特的女性视角,令人颇受启发。“读世”结集作者早年写作的随笔散文,从论人到论世,深具哲理性。阅读这本《隐匿的大师》,读者既可以与这些大师产生共情与共鸣,又能深切体会到文学与艺术点亮人生幽暗的意蕴。

《作家们的作家》是阎连科的文学阅读札记,全书分五辑,涉及拉美文学、俄苏文学、欧美文学、亚非文学等多个主题。在当代作家中,阎连科对外国文学的接受颇具代表性,他不断汲取经验并形成独立的文学风格。在本书中,他作为领读人,与读者分享“经典之美”:《变形记》《百年孤独》《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伊豆的舞女》《我的名字叫红》《我的米海尔》……他以小说家的视角回顾自己的阅读之路,深入浅出,讲述文学经典如何被一代代创作、解读、传承。

《文明的边界》是格非对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的三位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志贺直哉与麦尔维尔的文学评论集,主要讨论了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以及麦尔维尔的《白鲸》等几部作品。他们是来自欧洲、亚洲、美洲不同地域的作家,生活在不同社会或时空关系中,但他们的生活和写作活动,却形成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亲缘性。他们都是从传统自然过渡到现代文明的居间者,在试探文明的边界之路上踽踽独行,以各具神采的作品,为人类和文明的危机发出预警。在他们向未来眺望的目光中,我们身处其间。

《局内人的写作》是李洱的文学阅读笔记。全书分五辑:“读与写”谈论博尔赫斯、加缪、卡佛等对当代文学的启迪;“纪念”追忆巴金、钱谷融、雷达、史铁生等已故名家的文学成就;“相遇”回溯与张炜、格非、梁鸿等当代作家的交往;“由作品说开去”从《红楼梦》等典型文本出发,探讨文学的艺术性、道德感、价值观等基本问题;“对话”是作者与学者、评论家、媒体记者的对谈实录。“我讲述了我对人与事、文学与时代的一些看法,正是那样的一些看法,决定了我为什么会写出那些作品,也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失败。”本书是作者文学观、创作观的一次集中呈现,也是一堂高水准的经典文学阅读课。

《大师创造的世界》是读书达人、著名作家邱华栋多年累积、精心遴选的阅读笔记。作为深受世界文学滋养的当代文学名家,邱华栋在本书中将目光聚焦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今、对世界文学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的十数位大家:从乔伊斯、卡夫卡等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大师,到海明威、索尔·贝娄等二战后美国小说巨擘,再到鲁尔福、加西亚·马尔克斯等拉美“文学爆炸”巨匠……他以丰厚广博的阅读为积淀,深入浅出,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进行文本细读,细致梳理这些文学大师各异的生命之路与瞩目的文学成就。每篇后附有关于该作家详尽的阅读书目,助益普通读者亲近大师,走进他们的文学世界。

“大家读大家”丛书的策划、写作和出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将用毕生的精力去打造它。我们希望这套丛书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人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一个大平台,为普及文学的人文精神开辟一条新的航道。

非常感谢译林出版社和明哲文化公司为“大家读大家”第四辑所付出的心血,使得本丛书顺利出版,以飨读者。向写作的大家致敬!向阅读的大家致敬!

2021年7月19日修改 XIG7hSTImnnJA1ncDqr9UlLxRU9TfYaHPpMH+F2BR2beInvYVN56HNzj5kFpYI6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