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洛氏家族的世纪选择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Sr.)

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Jr.)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Sr.)一生打造了两个王国,一个石油王国,一个慈善王国。他此生带领儿孙进行的最大一项海外慈善项目,就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建立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播下了一颗现代医学教育的种子。

弗雷德里克·盖茨(Fredrick T.Gates)是全美浸礼教教育学会的一位青年牧师。他告诉洛克菲勒,广济薄施的慈善,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其财富规模,必须思考“科学式给予”。深得洛克菲勒尊重和信赖的盖茨后来辞去牧师职位,专职掌管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事业。美国著名医学家、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内科学教授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的著作《医学原理与实践》一书使盖茨对医学产生了极大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洛克菲勒家族后来对医学事业的重点关注和支持。盖茨预见到在20世纪,医学将会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支持医学和健康事业可使慈善基金彰显最大的作用。

在盖茨的影响下,洛克菲勒于1901年捐资创建了美国第一个医学研究中心——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掀起了美国慈善业的一场革命。研究所首任所长由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院长威廉·亨利·韦尔奇(William Henry Welch)担任,中心聚集了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里·贾德森(Harry Pratt Judson)等一批当时的美国医学领袖,该研究所被誉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1905年,盖茨给洛克菲勒建议:是时候让西方文明和慈善事业漂洋过海了。与此同时,在太平洋的另一边,晚清政府废除了中国延续1 300余年的科举制度,开始接纳西学东渐。一段中美两国之间的医学慈善史,由此与大时代交织。

1909年4月,“东方教育考察团”一行在四川考察时受到当地政府官员的接见

1909年,洛克菲勒首次派出“东方教育考察团”,到中国、日本及印度进行教育考察。芝加哥大学的神学教授伯尔顿(Ernest DeWitt Burton)和地理学教授钱伯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率领考察团在上述国家作了6个月的考察,在回国后提交的一份考察报告中全面描述了中国的情况,并突出提到中国在医学教育方面的迫切需要。“在医学教育方面,中国人办的医学院校只有三所,其中两所是中医学校。北京、广州、杭州、上海等地有教会办的医学院,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协和医学堂。对于一个拥有4亿人口,且饱受流行病、地方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侵袭的国家,医疗保健主要依靠中国古代的医疗技术,正在学习西方医学的学生尚不足400名。”他们相信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将会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也深知时机并不成熟。阻力有二:一是清政府不允许建立完全独立的私立大学;二是传教团队公开反对建立无信仰的世俗大学。盖茨就在想:“如果目前在中国还不适宜办大学教育,那么能不能通过医学,在中国尝试我们通过大学教育没有做到的事情?”在中国建立一所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想法由此萌芽。

1913年5月14日,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在美国纽约州注册成立。小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Jr.)担任第一届董事会主席,提出基金会的使命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和健康”。

1914年1月19日,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纽约百老汇大街26号召开了一次为期两天的关于中国医学与教育工作的会议。会议由小洛克菲勒主持,应邀出席会议的皆为美国教育和医学界最著名的人物。他们是:芝加哥大学校长贾德森,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院长韦尔奇,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所长西蒙·弗莱克斯纳(Simon Flexn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美国医学教育报告》的作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孟禄(Paul Monroe),芝加哥大学教授伯尔顿和钱伯林,美国大众教育委员会主任巴特里克(Wallace Buttrick),国际基督教青年会代表约翰·穆德(John R.Mott),国际卫生委员会主任罗斯(Wickliffe Rose),北洋大学堂校长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等。

会议讨论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秘书、董事顾临(Roger Sherman Greene)提出的两个议题——教育与医学教育、公共卫生。随后,盖茨提交了题为《渐进有序地在中国发展一个完善的、有序的医学系统》的报告。会议讨论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即在中国开展医学教育。会议最终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公共卫生和医学状况的委员会,组成中国医学考察团前往中国进行医学考察。

精细的调查是洛克菲勒每次作重要决定之前必不可少的步骤。1914年4月,由芝加哥大学校长贾德森、哈佛医学院教授毕宝德(Francis Weld Peabody)及时任美国驻汉口总领事顾临三人组成的首批中国医学考察团,先后奔赴北京、天津、上海等15个城市的17所医学院、88家医院进行考察。他们于当年10月21日向基金会董事会提交了一份内容广泛、意义深远的调查报告——《中国医药卫生情况》( Medicine in China )。这一报告全面记录了中国的医学现状,指出教会医学院的落后,明确提出应在北京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医学院,集中发展医学精英教育,同时还提出了援助其他医学院校和医院的意见及办法。他们给出了选择北京的理由:北京是历史名城、文化教育中心,易于吸引全国各地的学生;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正致力于统管全国的教育政策,已有一定基础的协和医学堂是政府承认的学校。中国医学考察团此行得到了当时中国政府及各界的热烈欢迎,因为洛克菲勒基金会想推动的“科学化医学”的理念与北洋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即在经济、科学、知识上重建中国。

中国医学考察团的调查报告——《中国医药卫生情况》

1914年11月,洛克菲勒基金会批准了这份调查报告,正式成立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CMB)。小洛克菲勒出任首任主席,巴特里克任执行主任,顾临任驻华主任。CMB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并资助中国医学院及医院的发展。CMB的成立将洛克菲勒家族与中国的命运从此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更见证了中国百年西医东渐的时代风云。

1915年6月,CMB以2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协和医学堂的全部产权。为了扩建学校和医院,1916年初又花费12.5万美元买下原豫王府的全部房产。将校名改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组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董事会,含13名董事,原协和医学堂的6个资助教会各派1人参加,另7名董事来自洛克菲勒基金会,为巴特里克、西蒙·弗莱克斯纳、穆德、小洛克菲勒、罗斯、文森特(George E.Vincent)和韦尔奇,穆德为首届理事长。

豫王府大门

豫王府内景

为了制订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1915年8月,CMB组建了由巴特里克、韦尔奇、西蒙·弗莱克斯纳和小盖茨(Frederick L.Gates)组成的第二批中国医学考察团,再次出发到中国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考察团在离开美国之前曾与美国总统会面,带着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国务卿和中国驻华盛顿公使的正式介绍信,到北京晋谒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并受到副总统黎元洪招待。如果说,上一次的考察是抓住目标,这次考察则是赋予目标具体的内容。

他们在北京及各省市与政府官员、知名人士、各教会负责人以及教会医院学校的医务人员深入接触,广泛征求关于拟建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标准的意见。当时有两种看法:一种主张标准可以低一些,以适应目前急需;另一种主张从长远利益出发,要求办高标准的学校,以培养高级人才,将来可以占重要的领导地位,产生更大的影响和作用。考察团同意后一种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新校的方向性、政策性的建议。这就是协和为什么采取长学制、为何自办预科、为何用英语教学的由来。考察团还建议日后的新校招收女生和办一所高级护士学校。

1915年8月,第二批中国医学考察团来中国。左起:考察团主席巴特里克、秘书小盖茨、西蒙·弗莱克斯纳、顾临、韦尔奇

1915年,第二批中国医学考察团考察广东时与当地政府官员合影

奠基仪式现场

小洛克菲勒参加北京协和医院开幕典礼

1917年,当刻着“民国六年”字样的巨大奠基石沉稳落地的那一刻,一所承载了太平洋两岸科学梦想的医学院和医院由此诞生。

1921年9月16日,盛大的北京协和医院开幕典礼拉开帷幕。当小洛克菲勒和各国嘉宾,还有身着学位制服的欧美大学观礼教授们一道穿行于颇有“宫殿”风范的协和医学院和医院建筑之间时,他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如此近距离地接近父亲和自己的“东方梦想”。 qG59TIx/gQXFLH6MkEUfJlE4FoFc6gh/ZvDXeMxdc+GAx32E0Oay0Rnq04w8q4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