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一次蝉联中国医院排行榜榜首

2012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奖杯

2020年11月14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北京协和医院连续十一年蝉联中国医院排行榜榜首,再次确立了协和作为中国最好医院的领先地位。

排行榜名目众多,为什么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最受医疗界的认可与重视?这就要从它与美国版“最佳医院排行榜”的渊源说起。

美国版“最佳医院和最佳专科排行榜”

美国最佳医院和最佳专科的评选始于1991年,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主办并刊登结果,每年更新1次。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梅奥诊所等美国名院均榜上有名。1998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做访问学者,“那一年,费城儿童医院的儿科力压波士顿儿童医院,荣登儿科榜首。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今年我们第一’,非常自豪。我还问了些美国老百姓,发现他们特别看重医院排行榜。”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初次公布榜单时就指出,医院排行榜是一面窗口,帮助医生了解代表本专业高水准的医院,患者也可借此择院而医,不被广告或口口相传误导。

由此经过多年酝酿,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于2011年1月推出了《2009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研究所参照美国的方法,建立了一套中国专家数据库,以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专家都是各专科委员会的全国委员和省市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投票选出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在此基础上加上科研得分,选出最佳医院。在首次发布的排行榜中,北京协和医院就以总分84.73分、领先第二名13.28分的较大优势位居榜首,并连续十一年蝉联榜首。

开展学科评估,奠定领跑基础

其实早在2004年,北京协和医院就自主建立了学科评估体系,这意味着在复旦排行榜诞生前,协和已经开始评估各专科在全国该领域的位置,其很多评选标准与复旦排行榜不谋而合,这也为协和领跑榜单奠定了基础。

北京协和医院于2004年和2008年分别进行过两次全国范围学科评估,客观评估各科在国内乃至世界的排名。学科评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科内自评,各科室主任精心组织科内同仁对科内医、教、研、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填写评估材料。第二阶段为院外评估,由医院聘请大批在专业领域有突出业绩、在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分会任常委以上职务的权威人士担任评估专家,为协和的学科建设出谋划策。2008年,评估意见表共发出921份,回收822份,回收率达89.25%,撰写的专家评估意见经汇总统计后达6万多字。

评估结果在全院各科室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科室都针对学科评估结果和专家评估意见,组织全科同志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2008年,医院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协和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使各科室对自身现状有了清楚的认识,了解了学科的整体实力,明确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虽然连续十一年领跑排行榜,但医院领导依然对协和学科建设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2013年与2018年,医院又分别开展了两次学科调研及专项督导。以2018年为例,医院领导在院周会上发起开展新一轮学科建设专项督导工作的号召,指出“要以排行榜发布为契机,以第三方数据为标尺,切实加强学科建设”。自2018年12月起,医院成立了7个学科建设专项督导组,分期、分批深入科室开展学科督导调研,科室根据督导意见提交整改方案后,督导组评价整改落实情况。督导组与科室携手,共同寻找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院科两级解决方案,督促科室进行整改落实,从而建立起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

顶尖学科是怎样炼成的

在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中,协和的风湿病、普通外科、妇产科3个专科连续十一年蝉联榜首,核医学、急诊医学、变态反应3个专科自学科纳入排行榜以来一直名列榜首。专科排行榜多年排名第一的背后,是协和自始至终对学科建设的重视。

协和风湿免疫科连续十一年蝉联榜首,得益于科室对科研的重视。早年,首任科主任张乃峥就清醒地认识到,风湿免疫科想要大发展,必须走“临床基础科研并举”的发展观念。在科室建立初期,他就利用研究生培养十分有限的资金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董怡教授接任科主任后,一手抓学科队伍建设,一手抓全国继续教育,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指挥棒传到唐福林教授那里,他提出了“科研为龙头,教学为基础,临床为根本”的办科理念,又在张奉春教授手中继续发扬光大。现任科主任曾小峰教授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平台是基石,资源是未来”的发展观念,使风湿免疫科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30余年来,协和风湿免疫科首先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国内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和标准,同时开展了多种风湿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的研究工作,其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核医学科建立了一套有章可循的学科建设方法。科室将ISO9000管理精髓贯穿于科室质量管理的始终,通过管理的标准化助推各项工作提高;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科研带头作用,激发年轻人的科研热情,围绕临床问题共同开展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项目;建立起涵盖临床和科研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以“患者是否获益、临床需求是否满足”为体系考核的最终指标;开展多项疑难疾病诊疗的创新实践工作,以新型检测技术揭开疑难病“面纱”。

急诊科注重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从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和文化五个方面着手,明确每个方面的长板、短板,找准位置,对症下药,“把优势做强,把弱势做优”。医疗发挥特有优势,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教学完善培训体系,明确教学特色;科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贯彻转化医学理念;管理变粗放为精细,向管理要效率;文化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塑造形象。在提高上述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做好宣传,扩大学科影响力。

变态反应科自建立之初就致力于寻找中国特色过敏原,为中国过敏性疾病特异性诊疗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精确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几代协和人立足本土,研发、改进过敏原制剂,开展对中国患者有益的临床研究,重视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依据本国数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疾病诊疗指南;牵头创立“中国过敏防治周”,坚持不懈地推动过敏性疾病知识的普及,促进全国变态反应学科建设,为提高过敏性疾病的整体防治水平而努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学科建设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根本保障,是基础更是未来。协和要打造更多的顶尖学科,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合理的人才梯队和高瞻远瞩的学科方向是必要条件。学科建设需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和久久为功。只有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办院方向,遵循学科建设发展之道和人才培养之道,才能真正实现百年协和基业长青。 04s+l7Fowl/owmc9rP6mIdKtk+IizngzN9qjrmyOGmklSfHXwZPkSsf/WFqdYt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