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子宫内膜病变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子宫内膜病变筛查(endometrial lesion screening)的必要性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其预后中至关重要。2002年,日本一项关于21万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研究表明,通过早期筛查诊断的子宫内膜癌较有症状后诊断的子宫内膜癌处于I期内膜癌的比例升高,两者分别为74.1%和61.0%,5年生存率也由84.3%提升到94.0%,据此可知早期筛查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并延长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期。因此,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应受到重视,加强高危人群的筛查。

二、子宫内膜病变筛查的可行性

1.子宫内膜癌满足可筛查疾病的共同特征

(1)被筛查的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2)疾病具有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

(3)已经很好地了解该疾病的自然史;

(4)筛查实验能够被实验者所接受;

(5)临床症状发生前进行诊疗结局优于症状出现后的诊疗结局;

(6)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减少超过筛查假阳性结果所造成的损害。

2.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有诸多相似之处

(1)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需要较长时间。

(2)宫颈浸润癌发病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通过筛查宫颈癌发现并治疗了癌前病变和原位癌,药物或手术治疗几乎达到治愈,通过筛查子宫内膜病变应当也可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

迄今为止,子宫内膜癌筛查策略没有形成业内共识。在2015年的美国癌症协会指南中推荐平均风险或者高风险者,如高龄、无抵抗雌激素治疗、他莫昔芬治疗、绝经晚、不孕不育、无排卵、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进行筛查;建议围绝经期出血患者就诊。35岁以上具有以下高危因素的患者:①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HNPCC)相关基因突变;②明确突变携带者;③缺乏基因检测结果,有可疑常染色体遗传病(肠癌)需要每年进行筛查,可以考虑用子宫内膜活检的方式进行筛查。但在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中无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建议。日本妇科肿瘤协会发布的指南中:针对年龄50岁以上或绝经后,最近6个月内有异常出血症状的女性要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关于筛查的间隔无明确标准。以下人群:未婚、未孕、绝经晚、初婚或怀孕时年龄较高、孕育次数少、30岁以后月经不规律、使用过雌激素、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肥胖等为子宫内膜癌高风险人群,应在医生判断后进行筛查,推荐使用子宫内膜细胞学进行筛查。

三、子宫内膜病变筛查的展望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关注除了一级预防中的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减少危险因素外,可进行二级预防,即在高危人群中行必要的筛查。结合美国癌症协会及日本妇科肿瘤协会的指南,我们推荐长期居住地为城市、年龄>45岁的妇女接受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年龄在45岁以下,但具有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排卵障碍、恶性肿瘤病史或家族史(尤其是乳腺癌、结直肠癌)的女性,也推荐常规筛查子宫内膜癌,筛查间隔为1年。筛查阳性或高度可疑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并组织病理学确诊。

目前数据支持,在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中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单独筛查,或者辅助TVS,都可以减少年龄校正后的死亡率,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证明。评价一个筛查项目需要看其正负两面,高级别证据支持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是很有必要的。将来的研究重点会进行精确的经济效益数学建模,包括社会以及伦理问题,目前这两方面还未考虑在内。但根据目前情况考虑,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已经得到业界以及公共卫生层面的重视,特别是在发达地区。而子宫内膜细胞学的筛查和其他方法联合的早期诊断应该可以起到降低我国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晚期致死率的作用。

(方静 杜江) polkQABTTdgPZgQLXgbPvMoUj+8kOPB4U5RQhrI5RYirhg7mwQIUJ5+D2BZ0JA2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