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禹治水传说之推测

禹治水的传说,我们从实地考究,“江河都是天然水道,没有丝毫人工疏导的痕迹”。我们从进化过程看来,禹那时也决没有平“荡荡怀山襄陵”的洪水之本领。无疑的,这由传说渐渐地演变而成。怎样的演变,我们都有研究一番的必要。

禹是怎样的人,我们没有实物来证明他。在没有实物证明以前,至少可说他和契(同 )、龙夔,同样是各族众的有威权者。禹 与龙夔大概是当时的大爬虫,是兽中有权威者,假借来命人中的威权者,在文化幼稚的时候是件极普通的事。就是现在文化较幼的乡人,还假借动植物以命名的。禹的治水,虽非事实,但禹没有其人,我们没有实物的证明。那么,这传说是怎样发生而演变的呢?

一、《山海经》中传说的演变

欲考究古代民间传说的演变,首推《山海经》一书,因为《山海经》的成书,不是出于同一时期,而由四次或五次的结集而成。

(一)《五藏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

(二)《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

(三)《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

(四)《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

(五)《海内经》

《史记·大宛列传》(司马贞谓为褚少孙所补)曾说:“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矣。”这只称《山经》而不称《山海经》,大概《五藏山经》这篇成书最早,而其他较迟。拉克拉里(Terrien de Lacuperie)的《古代中国文明西源论》以《五藏山经》比较纯古经文,这一点确不错。最后《海内经》仅有一篇,日本版《山海经》其卷首目录下注云:“此《海内经》及《大荒经》本皆逸在外。”

这《海内经》及《大荒经》当然成得最晚。《大荒经》虽有四篇,但其排列次序与前不同。《五藏山经》等的排列是由“南”而至“东”,而这《大荒经》是由“东”而至“北”,和后世习俗相同,也足为后出之证。前的《海内经》四篇,其成书期也较《山经》《海外经》要晚,《海内南经》的桂林、《海内北经》的倭列阳、《海内东经》的象郡,都是秦汉以后的地名,在《山经》《海外经》中是找不到的。但《山经》和《海外经》也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其中所记的,也有相关的演变。颛顼之墓,《海外北经》说在海外的务隅山,《海内东经》说在海内的鲋鱼山,《大荒北经》说在附禺山,“务隅”“鲋鱼”“附禺”,都不过一音之转,“海外”“海内”“大荒”也是传说的演变。大概文化愈高,见闻愈广,这传说已不容说在附近能见的地方,于是不得不搬至“海外”,而成这“海外奇谈”的传说。又像《南山经》中有九尾狐的青丘山,恐怕后来也实际上没有九尾狐,于是也搬到海外,在《大荒东经》便成了有九尾狐的青丘国。最可笑!那希勒格(G. Schlegel)为这青丘国等,作了一本《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东找西寻,考出它的位置,用力虽多,决非其实。

不多举例了,总之在《山海经》古代民间传说演变的线索,是很清楚的。我们治古传说,总得先把线索弄清,免得盲目的瞎考。

二、禹治水传说的起源及其演变

关于禹治水,我们在《山海经》中也可找到前后相关的记载。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山(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大荒北经》)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海内北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海内经》)

其演变之线索,很是清楚。《海外北经》的相柳就是《大荒北经》的相繇,都说是共工之臣。都说这洪水由他弄成的。相柳是条九头毒蛇,他到哪里,哪里就变泽溪,大概古以大蛇出来时随处便生水,和后世以虎出来时,随处便生风一样。在《海外北经》只说“泽溪”,在《大荒北经》便变“源泽”而积成“洪水”。《海外北经》说相柳食于九山,因为它是九头。就是表示多数,古人用惯的。禹平九土,分九州,疏九河等传说,大概也是推演而成。语治水不是事实,禹攻共工,较为逼近事实,治水的传说大概即由攻共工的传说推演而成。知识阶级,觉得共工弄成水灾的话,毕竟不近人情,于是算作天灾。也有仍把这不近情的话,设法弥补的。像《国语·周语》说:“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昔共工废此道也,……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在古代的民众,以为最厉害的,莫如山水,所以形容剧烈的事,免不了要拿水火出来。古代的水火战争,和后世形容剧战,用什么法宝一样。像《吕氏春秋·荡兵》篇说:“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故次作难矣,五帝故相与争矣。”又像《大荒北经》形容蚩尤和黄帝的战争:“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禹与共工战争,也是这样。禹是古人崇拜的,禹尝伐共工(《荀子·议兵》篇也说:“禹伐共工”),于是便把共工形容得特别坏,把九头毒蛇算是他的臣子。说共工曾闹成洪水(《淮南子·本经训》也曾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所以禹要伐他,又把禹说得特别好,说禹曾掘了一个池,把水治平。到后来水愈说愈洪,治的本领也愈说愈大(《淮南子·地形训》也只说:“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据昆仑墟以下池”)。

读者读到这里,一定有人怀疑。《山海经》既成书很晚,那么这洪水的传说成得也很晚了,为什么在《山海经》以前的书上,早就说禹治水呢?这也不足疑的,民间传说往往能保留几百年不息,成书虽晚,而传说确有很早的。《山海经》是民间传说的总集,没有经知识阶级的修饰,所以不雅驯而多怪异。当时知识阶级虽把这些传说修饰成事实了,而民间还是依旧传说着。我们可从《山海经》中见到民间代代相传的真传说,而辨别出经修饰的伪事实。

三、洪水传说起于北方

顾颉刚先生以为这传说,起于南方。因为南方多积水泛滥,有平水土的需要(《古史辨》第一册一二七页)。丁文江先生说:“杨子江的水患绝对不能如黄河下游的利害”,而认为“南方洪水”假设不能成立。我们以为这传说不起于南方而起于北方,《山海经》把禹与共工战争,记在西北。《大荒西经》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共工因为牵上了九头蛇的关系,发生了“九山”“九土”“九川”“九河”“九泽”“九薮”“九原”“九隩”“九州”的传说,于是把他所霸之地,也叫作“九”。

《礼记·祭法》说:“共工之霸九州也。”

《左传·昭公四年》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说:“晋籍谈、荀跞率九州之戎,……以纳王于王城。”

《国语·郑语》说:“谢西之九州。”

这九州决不是《禹贡》所谓九州。《逸周书·度邑》篇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岳鄙,顾瞻过于有河,宛瞻延于伊洛,无远天室。”这和《左传》所载相同,岳即四岳,大室即天室,足见夏和共工相距极近,很有冲突的可能。也许共工和夏都住在九州,所以《左传》说“是不一姓”。

二二,五,一六。
(原刊《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7、118合刊) 9G0c1KoZceHSs//jGsBg3gJu8nyrtpj8iJUJNMUpwmpD8LTz1A2e6oCHbXVhFc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