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善为无为,未来无限

2020年7月9日,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王为松社长给我发来短信:诚恳约稿,听您几次讲话,总想起斯诺的“两种文化”的论点,深有启发。人文学者的演讲较多,科学家的人文演讲着实不多。您当出一本,示范学界。

我思考良久,第二天答道:谢谢您的认可,此事一定记在心上,因我目前一线的工作还甚多,包括重大重点专项研究任务,还难以有大段静下来的时间准备书稿,但一定尽可能及早地兑现对您的承诺。

因此在过去的一年中,尽管有着繁重的大学治理以及专业研究工作,每当有空,我都会想起承诺,并抽空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今年是办学超过一百四十二年(华东师大的前身包括:1879年建校的圣约翰大学的主体、1924年建校的大夏大学、1925年建校的光华大学)、1951年正式组建的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王为松校友的热情邀请更显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要感谢他邀请了该社期刊与文创中心的主任曹杨校友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校友之关爱和期待,令我受宠若惊!不得不努力,勤奋工作以迎校庆。

我在演讲中常常与听众共享:过去存在唯一确定的真相,而未来则充满无限的可能。我会自嘲地解释,这句话不仅非常人文,也非常科学,同时很有点量子思维。科学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进化、一种无尽的前沿。科学不断地证明科学的并不一定十分科学,科学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自我修正,永无止境地向真理趋近。现如今我们遇到的麻烦,常常不是迷信或者无知,而是信息过载、偏听偏信,把科学看成一成不变的“新迷信”,甚至把科技、人文、艺术截然分开,导致“科学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的盛行。

了解过去,把握当今,是为了拥抱未来。四百年前的科学、当今的科学、未来的科学,不是同一个含义,我们不能成为生活在当代的行尸走肉般的“古人”。有时像牢笼一样禁锢人们思维的恰恰是以笛卡尔、牛顿等为代表的经典确定惯性的思维习惯。

微观和生命中会充斥重叠、纠缠、不确定的量子现象及奇异规律。对于一个电子、人生、社会的未来“轨迹”,人们可能会想当然地有多种描述。一类视“轨迹”为无可辩驳、清晰明了的轨道,如同经典科学描述的宇宙行星运动,万年后发生的日偏食、月全食可以预测得不差分秒;而另一类则视“轨迹”为明暗恍惚的云雾缭绕,或出或隐,无处不在又居无定处,如量子学说中的“云”,老子所说的“道”。

人们往往更习惯、更喜欢前者的确定和可精准预测的恒定“轨道”,而惧怕、回避后者的不确定和测不准的“云雾”。但事实是,后者却非常符合电子、人生、社会的众多实在。前者代表了一个经典的“被动的”世界、有限的世界,后者恰恰代表了量子的“主动的”世界、无限的世界。拥抱了“不确定”“测不准”,就拥有了未来的无限可能,因为机遇或者危机都暗含其间。

发现、理解、尊重天地大道和自然规律,包括作为生态特例的人类社会规律,人们就能找到支点,无为善为,四两拨千斤,畅游未来无限之海,从而拥有幸福感悟能力、创造创新能力,主动设计创造包含自我的崭新世界。

作访谈时,我常常感叹,如果以德配天、善为无为,就能未来无限。作为中华儿女,更应该能深刻正确地理解“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治”。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任其自然”,而是善为不妄为。在《道德经》五千言中,从未有过“无为而治”这个词,可惜却被人强加并传播了千余年。

回顾历史,有人曾不免偏激地认为,人类几千年,除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其余比如人性、思想、认知、判断等,有的是在退步,古今基本在同一层次上徘徊。我不认同如此激进的观点,但认同科技会带来思维、思想层面的改变。我的谈话演讲常从思维切入,就是希望老子的“自然成长”思维能作为主流而常驻每个人的心间,希望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像科技一样不断进步!

就每个个体而言,未来人生常取决于关键的转折点,如升学毕业、工作应聘、转岗升降、结婚生育、生死离别等,此时的思维重塑,升级升维,将影响人们好多年。就人类集体而言,未来社会取决于关键时间节点的发展选择与转向。公元前3500年的大洪水、公元1347年的鼠疫、公元1939年开始的二战、公元2020年暴发的疫情等。而2020年是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演化的分水岭!

我强调这些时间节点,并非时间本身有什么特殊意义,而是强调在此关键节点前后,人类思维的重大变化,以及新思维可能带来的未来产业、社会、文明的巨大改变。思维和思想的关系,就像苹果树与苹果、渔与鱼、面包机与面包之间的关系。如果能让每个人学会多样的思维,犹如学会种苹果树、学会钓鱼、学会做面包,那么,思想就能丰收,各式各样的苹果和鱼及面包就会滚滚而来。

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如果掌握了过去人类各类思维模式的全景格局和地图,抓住了思维变化趋势,就能占据主动,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就能拥有无尽力量!所以,本书汇聚了我在2012年至2021年间的许多演讲、谈话、致辞等,涵盖了我担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的后期(2012—2015)和卸任后重返教授岗位期间(2015—2017),以及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时期(2018—2021)。读者如果对我更早的类似演讲、谈话感兴趣,可以查看相关的校长访谈录出版物(2004—2012)。

本书的上编为“量子思维与人文精神”,为上述时间段内我的一些会议演讲与对谈。下编为“教育的核心”,其第一部分是有关教育和大学发展方面的访谈言论,第二部分是在大学毕业和开学典礼上的校长致辞。附录主要收集了几篇感想与纪念文章及媒体报道。我不能保证书中的观点或者描述全部正确,只求能够促进读者思考,更欢迎批评指正,让我们在交流和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最后致谢刘志鹏、陈超,他们都为整理和核对这些文稿付出心血,给予我很多帮助。

听者与说者、学与教的平等互动的可贵之处,在于相互启发、激发与相得益彰。如果听者心不在焉、呆若木鸡、目光呆滞,那么,讲者就会语不尽兴、缺乏激情、灰心丧气,无法妙语连珠,反之亦然。许许多多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嘉宾曾经采访过我,和我交谈过,他们的参与对于我的思考和写作均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钱旭红
2021年8月1日 vByur8vaD2wx15p6giM64cYI8ICGXzYawz+TsCvnsRcllgdm4/Cje84kdFr9eH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