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模啊。”苍南县县委书记胡万里微笑着说
。
苍南县机关的办公和住宿条件极差,县委书记和县长在二楼各有一间房,住宿办公一体化,前边办公,后边睡觉。副县级领导两人一间,委办科局领导四人一间,整幢楼仅在一层有个公共厕所。条件差,收入低,工作热情却高涨,早八晚九,加班加点也都稀松平常。
县机关灯火辉煌,胡万里也没休息。1983年2月,苍南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卢声亮擢升为温州市市长。温州市委考虑到苍南是一个新县,也是大县,人口众多,江南与南港积怨较深,错综复杂,得派一位强有力的县委书记。5月份才决定派温州市副市长胡万里任第二届苍南县县委书记。
胡万里到任的第二天,县机关干部一上班就等待开会,按惯例新书记上任要亮相。可直至下午也没动静,有人一打听,新书记下基层调研了。胡万里最先去的是钱库区,在苍南县的中层干部中,他只认识钱库区区委书记兼区长陈定模。
“文革”结束时,时任温州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胡万里率领全地区的卫生局局长和县医院院长到平阳县人民医院参观学习。陈定模当时任平阳县委派驻县人民医院工作组组长。在工作组进驻前,医院已瘫痪,书记、院长被判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医务人员不是在运动中站错了队,就是参与了武斗和“打砸抢”,不是被隔离审查,就是被关进了学习班。医疗器械,专业图书,桌、椅、板凳和床,以及被褥、蚊帐在“文革”中都被职工搬回了家,医院唱起“空城计”。
陈定模到任后大刀阔斧地干了三件事:一是给所有医务人员恢复了工作;二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每周开一次座谈会,让病人给医务人员提意见;三是公物归公,凡是把公物送回的,给予通报表扬。
陈定模会上诚恳地说:“在动乱中,我们医务人员爱院如家,怕医院财产受到损失,拿回了家。现在粉碎了‘四人帮’,百业待兴,希望大家把保管的东西送回来,我代表工作组在此表示感谢。”
三个月后,医院面貌焕然一新,当年被评为温州地区卫生系统先进单位。胡万里对陈定模的评价是:此人爱读书,有理论水平,有工作方法、有思路、有点子,也有能力。
陈定模见胡万里赶来看自己,喜出望外。对胡万里当年的赏识,陈定模感激有加,把他视为贵人。陈定模是懂得知恩图报的,十几岁时就把对自己有恩之人记在心上,寻机报答。按他家乡陈家堡的风俗,上门即是客,哪怕是叫花子也要给碗饭吃。陈定模自然要请自己的贵人到家吃顿便饭,喝两杯水酒。
他们两人年纪相差六岁,际遇有相同,亦有不同。陈定模四十二岁才当上区委书记,胡万里二十二岁就当了区长,挎着匣子枪,带着警卫员到处奔波;陈定模出茅庐刚两年,胡万里已当了几十年县级和副厅级领导干部,做事严谨,考虑周密,很有分寸。
胡万里诚恳地对陈定模说:“我这次是下来调研的,到家吃饭不合适。”
陈定模不依,已到了中午,让胡万里空着肚子走哪里过意。他说:“我们相识多年了,到了家门口不进去吃顿饭就见外了。”
胡万里盛情难却,况且对陈定模印象不错,也就依了他。他们吃了一顿便饭,喝了两杯水酒,相聊甚欢。他们都出身贫苦,有“同等学历”——初中仅读一个学期。胡万里的父亲靠扛长工养活七个孩子,胡万里从小读书刻苦,经常借隔壁邻居家的油灯的光亮读书。初中第一学期的学费是地下党玉环县县委书记资助的;上第二学期时,那位县委书记进山打游击了,胡万里只好辍学回家,上山砍柴,下海捕鱼捞虾了。
他们都爱读书,善于思考,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陈定模小儿子的记忆里,老爸下班回家就读书看报。他研读过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的经典著作。胡万里也读过很多书。
胡万里到任的第八天,召开全县干部大会。胡万里讲了苍南的自然资源,兴起的家庭工业,“两户”
的现状和要求,发现的新生事物等。他讲得在场干部目瞪口呆,这位新书记太厉害了,大家知道的他几乎全知道,大家不知道的他也知道。
“我们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了解群众的实践中求得领导权。我们要冲破‘左’的束缚,发展商品生产。苍南如果光抓粮食生产,农民是无论如何也富不起来的。”他掰着手指头跟大家算账,“苍南县有97万人口,人均土地仅有4.7分,即便亩产2000斤,人均也只有940斤,去掉饲料、种子和征购粮400斤,才剩540斤,最多能解决温饱。宜山区人口18万,人均土地4.3分,劳力严重过剩,他们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再生纺织业,1982年全区缴税230万元,秋后人均收入350元……”
胡万里提出当前县委的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我们在苍南工作,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写好自己的历史,要和群众一起写好苍南的历史。”他这番话说得全县干部心服口服,敬佩不已。
当时,苍南出现购销专业户——农民跑到全国各地搞购销,订合同,找厂家生产加工。有人发了财,成了“猴子”
。县委、县政府有领导说这是投机倒把泛滥,必须坚决刹住。胡万里没马上表态,而是下到区、乡、镇和农村调研。在金乡,发现有一位购销户把业务做到了西藏;在宜山发现一个能人,他的业务遍布全国所有省市;宜山区海头村有个购销专业户,从外地购入大批村里急缺的布角料,把村里农户卖不出去的再生布推销出去,使村里二十七户贫困户脱了贫,赚了钱,成了“猴子”。有钱后,他还出资帮助五保户。
胡万里抓住这一典型,在各种会上为购销专业户大声疾呼:“我苍南不仅不能给他们亮‘红灯’,而且要为他们大开‘绿灯’!”
宜山区林氏三兄弟很有能力,想办个体企业。镇政府说,办企业可以,个体就不要了,由镇里来办好了。胡万里听说后,亲自去了林氏三兄弟家。
“我支持你们办厂,愿做你们的政策顾问。你们资金有困难可向信用社申请贷款。”胡万里了解情况后说。
1983年,苍南发生深刻变化,60%的农民从土地经营中分离出来,全县农村家庭工副业的产值达三亿元左右,比上一年增长57.9%,约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0%。
“胡万里当过宣传部部长,造舆论很内行。”时任县长刘晓骅说。宜山区农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发展再生纺织业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1983年底,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对宜山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84年年初,中央下发一号文件,胡万里读罢兴奋不已。2月份,在杭州参加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时,听说浙江《共产党员》编辑部在征订中央一号文件学习资料,他立即打电话订五千册,放下电话觉得不够,打电话追加两千册,觉得还不够,又追加三千册。一万份学习资料分发到基层,在全县引起很大反响。
1984年3月,苍南县制定了促进商品经济的“二十个鼓励和允许”,其中包括允许和鼓励农民个人办厂,允许专业户、重点户承包荒山荒地荒滩,承包期从三年、五年延长到三十年、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