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使用产品的目的是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他们所期望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在于使用产品本身。产品的价值在于其对于用户完成任务过程的帮助。用户在各自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成任务的思维模式。如果产品的设计与用户的思维模式相吻合,用户只需要花费很短的时间和很少的精力就可以理解系统的操作方法,并且很快就能够熟练使用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相反,如果产品的设计与用户的思维模式不符,用户就需要将较多的时间、精力用来理解系统的设计逻辑,学习系统的操作方法,这些时间和精力的花费不能直接服务于完成任务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完全掌握操作方法以后,在使用过程中也更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错误,在最差的情况下,用户可能最终发现采用某产品事倍功半,而决定放弃使用。
用户完成任务往往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工具(甚至不使用任何工具),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完成同样的任务。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任务和工具的设计是相对独立的。不论使用什么工具和方法,人们对于任务的理解和完成任务的习惯方式取决于他们的思维模式,工具的设计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以符合用户思维模式的方式提供各种功能,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很多实施方面的局限性。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理想的用户思维模式往往与实施方面的各种局限相互冲突。部分用户期望的完成任务的方式被认为不能被实施。所以,在进行各个层次的设计决策时往往采取的是用户思维模式和实施局限的妥协。虽然这种妥协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在处理妥协的过程中过多地偏离最初的用户思维模式所定义的设计方向,就有可能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可用性问题。所以,从原则上讲,对用户理想的完成任务方式的支持应当更强于对实施局限的迁就。如果某种实施局限可能会严重影响产品的可用性,就应当突破这种技术局限。
如上所述,对用户的理想思维模式的全面理解应当作为产品功能设计的依据。任务分析的关心焦点是与技术实施相对独立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在理想状况下,任务分析尽量不涉及任何与实施相关的内容,例如系统的运行平台、信息存储方式等,这样才能给予用户最大的思维空间,避免某些现有的实施问题限制了有价值的用户反馈信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将思维模式和现有的实现任务的方式完全分开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例如,在为设计某个网站而进行任务分析时,用户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待设计网站现有版本的运行方式或一些其他网站的类似功能。只要用户关注的是可能的完成任务的功能而不是技术局限,则这些具体的信息就与任务分析的宗旨不矛盾。
任务分析的数据往往是由用户研究人员用观察、讨论、提问等方式从用户代表的反馈中得到的。这些信息被进一步归纳整理后用文字叙述、图示等工具直观地表达出来。下面是一些任务分析用户试验可能采取的方式:
——请用户提出与实现方式无关的理想的完成任务的过程;
——请用户根据使用类似的(往往是竞争对手的)产品表达出完成任务的过程;
——观察用户在自然状况下完成任务的方式并进行各种方式的记录;
——请用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随时口述当时思考的内容;
——记录用户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及他们的解决方法。
对用户在使用系统时的行为的分析往往是相当复杂的。下面列举了这种复杂性的一些方面以及在前述学生注册系统设计中的表现方式。
(1)不同的用户角色使用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功能。例如,教师使用注册系统时需要输入课程信息,而学生在使用注册系统时需要查询课程信息。
(2)不同用户使用系统时的行为有一定的相互依赖性。例如,只有教师输入课程信息后学生才能查询这些课程。学生需要交注册费后才能登录系统。
(3)系统使用过程中伴随着物流和信息流。例如,注册费“流向”注册管理人员,注册后材料从注册管理人员“流向”学生,课程信息的问题从学生“流向”教师,问题的答案从教师“流向”学生。
(4)用户使用系统时的行为顺序具有多样性。例如,有些学生在研究可能注册的课程时首先利用检索系统查询某些关键字,而另外一些学生可能会在查询之前直接与熟悉的教师联系。
(5)用户行为的策略根据系统的反馈而调整。例如,如果发给教师的信息在半天之内未得到答复,而注册截止时间将近,学生可能就考虑是否可以先注册。如有必要,还可以在取消注册的截止日期之前取消注册。
(6)用户行为是有层次性的。例如,登录系统可以被看作一个用户行为,而登录过程又可以包括浏览和理解屏幕信息、输入用户名、输入密码、按Enter键等较低层次的用户行为。
(7)用户行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学生注册时往往参考其他同学或朋友的注册情况,这是独立于系统设计之外的因素。
(8)用户对系统的使用情况往往反映出用户的个性、习惯和文化特征。例如,有些用户喜欢先阅读使用说明再开始使用系统的功能;有些用户喜欢在尝试中学习系统的使用而不愿意阅读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