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买保险不划算,几十年后不值钱?

在知乎上有很多这类问题,“购买保险不划算,现在购买100万元保额,几十年后可能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购买保险是否要考虑通货膨胀?”有些消费者在投保规划时,便会考虑所谓保单缩水的问题,按照这种思路,保险产品理应需要抵御通胀,如果保险不能抵御通胀则不值得投保。这种以投资角度看待保险的思维是否恰当?保险是否跑不赢通货膨胀?本节针对通货膨胀与风险规划两个中心,谈谈笔者的看法。

1.2.1 莫名的情侣档,通货膨胀与保险规划

在笔者的记忆中,首次大规模关注“通货膨胀”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当时为了防止经济衰退的风险,迅速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计划。从那时起,房价高涨不止,“蒜你狠”“姜你军”“飞天猪”等各种商品价格上涨信息扰动人心,笔者作为“90后”首次深切感受到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

之后,经常有人把“通货膨胀”挂在嘴边,包括笔者,即使不太了解,也得讨论讨论,否则有一种跟不上潮流,显得自己很愚昧的感觉。

不少消费者在投保咨询时,会下意识拿出通货膨胀来否定保险规划,而当笔者追问他们是否真的了解什么是通胀、目前通胀率是多少、有什么工具可以有效抵御通胀时,他们又表示不了解、不清楚,对金融学、经济学几乎零认知。那么,购买保险要不要考虑通胀?

1.只有保险受到通胀影响?

按照经济学理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贬值的正常现象,只要不是恶性通胀,适度的通胀预示着国家经济的正面发展,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通胀,则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滞涨或者通缩的情况,这时社会便会陷入经济萧条,例如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危机,具体表现为通货紧缩,某种程度来讲,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

诸位回忆一下,我们这些年来是否一直存在通胀现象?在通胀情况下,人民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2008年,笔者清晰记得一代“机皇”诺基亚N95水货价格为4 000多元人民币,行货价格为8 000多元人民币,彼时4 000元是很多工薪族2个月的薪资,购买手机需要勒紧裤腰带;2020年,2 000元人民币的手机功能齐全,甚至性能过剩,手机已经成为最常规的通信工具,几乎每个老百姓都能买得起。

因此,不必对通胀有过多的担忧。不管是购买保险,还是购买车、购买手机、购买衣服、购买基金、购买股票等,都会受到通胀的影响。

那么,诸位会因为通胀的影响而不使用手机、不穿衣服吗?

显然不会。因为购买工具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购买保险的目的是转嫁风险,保险是风险管理的工具。

2.保险解决通胀是伪命题

首先,一般的理财渠道包括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其中股票、基金属于进攻型资产,保险属于防御型资产,有些消费者却把抵御通胀、保值增值的重任全压在保险上面,这显然不合适。所以,用保险来解决通胀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通胀根本不是靠保险来解决的。

其次,资产增值应该是一揽子理财计划,保险应该是理财方案中的一环,事实上,就算是专业理财规划师量身定做的理财方案,也有可能跑不过通胀,例如很多消费者投资股票、基金的年化收益是负的,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永远在解套路上的朋友。所以,解决通胀看似简单,实际复杂,更不能指望一份简单的保险做到资产增值,购买保险的目的不是抵御通胀,而是转嫁风险、未雨绸缪。

3.没有保险规划也不能抵御通胀

古人早就告诉过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就是保险的本质。因此,保险管理是一种睿智的准备,即使不投保也不能抵御通胀。如若当下不主动做好保险规划,或许未来只能被动接受结果。如今,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吃学习上的苦,却愿意吃生活上的苦,因为学习上的苦需要主动自律、厚积薄发,而生活上的苦,躺在床上便自然而来。

同理,风险规划需要主动付出时间与成本,当下必然痛苦,但天气晴朗时修房顶,才能在黑云压城时遮风雨。如果当下不做风险管理,未来只能做危机处理,逃避问题并不能解决痛点。

4.如何投保能降低通胀影响?

既然通货膨胀不可避免,我们只能将重点放在“如何降低通胀影响”上,方法有两个。

A.初次投保即规划高保额

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将来赔付保额的货币价值,因此可以在首次投保时制定高保额来应对。例如:张三目前的重疾险缺口是50万元,但他担忧以后的通胀影响,所以投保规划时,便制定10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

B.以后逐渐增加保额

大多数情况下,保险规划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它需要贯穿我们的一生,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保险规划也需要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例如,刚步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与成家立业的家庭支柱相比,投保需求不同、背景不同,投保的险种、保额自然也大不相同。因此,如果在通胀的影响之下,原有保额已经不能覆盖现阶段的风险缺口,可以追加投保。

但需要注意,追加投保时如果健康状况发生变化,需要如实告知,因为投保人的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投保结果。身体健康时,是你选择保险;身体异常时,是保险选择你。

通胀慢悠悠,可以从长计议,风险可能突然降临,让我们多年累积的财富付之东流,与其担心通胀,不如尽早投保。

1.2.2 以投资思维看保险,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情绪焦虑的人越来越多,从前有句话叫“慢工出细活”,每天可能努力做好一件事即可,现在都变成“再不出海就晚了”,恨不得一天做十件事,把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在这种焦虑环境之下,消费者更看重短期效益而不是长期效益,因此会以投资的角度来理解保险,分析保险,投保很亏、投保贬值、投保愚蠢……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是以投资的角度看保险。那么,如果以投资角度来看保险,到底是真聪明,还是真糊涂?

1.什么是投资?

按照金融学与经济学的说法,投资指特定主体为了在一段时间内获得收益或者资金增值,向特定领域投放一定资金的行为,又细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获得利润;后者是以货币形式购买股票、债券,间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目前,投资一般指间接投资,主要指通过购买股票、公司债券获得收益的行为。

简而言之,保险是理财,是资产,但不属于投资。

既然投资主要是指股票与债券投资,说明证券与保险在理财目的上有本质区别,很多消费者投资股票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收益,像猛士一样进攻;而很多消费者购买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的目的是追求资产的稳健增值,锁定利率,避免损失,像老树一样缓慢而坚定地生长。因此,用投资的思维来看保险,实际上是拿证券的思维看保险,这显然是糊涂的。

2.三个账户

笔者经常反复告诉身边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喜欢投资、擅长投资且盈利能力特别强的朋友,我们往往都有两个账户—证券账户和银行账户。

我们的资金往往在证券账户与银行账户之间来回流动,但是,这两个账户里边的钱,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而不再属于自己,例如在意外与大病面前。所以,为了防止“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情况发生,请再增加一个账户,保险账户,变成三个账户,如图1.2所示。

图1.2 三个账户

3.购买保险一定是亏损的

从理财的角度看,保险是成熟交易者的必修课。

如果证券是进攻之剑,保险则是防守之盾;

如果证券为了盈利,保险就是为了止损。

香港著名的地标建筑中银大厦与汇丰大厦都是有故事的,中银大厦像一把利剑,汇丰大厦像一面盾牌,坊间传言这是一个风水局,可帮助香港金融能攻能守,攻守兼备。

所以,几乎每一个成熟的交易系统,都必须有盈利模式和止损策略,有些股票有退市风险,相当于股票有消失的风险,就如人固有一死,死亡风险不能被消灭;而有些股票有跌停风险,例如连续跌停,资金缩水50%,相当于人生路途上免不了跌宕起伏,甚至伤病缠身、罹患大病等;止损策略是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让我们及时从风险的影响中脱离出来。

因此,从理财角度讲,购买保险一定是亏损的,但为何保险从诞生至今几百年时间一直存在呢?

所谓存在就是合理。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投保重疾险,只会发生两种情况:理赔与没理赔。如果没理赔,从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看,保险理财不如别的理财渠道收益高,经济上发生亏损,但身体健康等于获利;如果理赔,罹患大病,收入中断、康复期间需要照料、康复后重新工作,经济上获利,而健康发生亏损。

笔者认为,身体健康是最大的财富,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身体健康时,有工作自然有收入,只要勤勤恳恳、按部就班,实现既定的人生目标并不难,起码能够保证衣食无忧。就算投保是亏损的,也不影响人生的大格局。

身体不健康时,面临没工作、没收入的窘境,实现人生目标有心无力,此时保险能帮助我们从财务上止损,在不幸之中缓一口气,获得重新出发的机会。

因此,保险的预期从一开始就是亏损的,但不会让我们被风险直接消灭,使多年的积累毁于一旦。

1.2.3 保险真的跑不赢通胀?

有些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心存疑问,即便通货膨胀不是保险能解决的问题,但通胀是真实存在的,保险的年化收益能否跑赢通胀?

很多消费者日思夜想要跑赢通胀,但他们对真实通胀率并不了解。根据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我国在2000—2020年的20年间,通胀率最高的是2008年,超过8%,2009年则是通货紧缩,之后的时间里,通胀水平大多在2%~4%,这便是真实的通胀率。

这里肯定会有不少读者提出质疑,觉得统计数据不可信,有水分,这种质疑最常见的依据是房价。例如,2008年广州的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7 000多元人民币,2018年广州的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31 000多元人民币,按照房价的涨幅,通胀不可能为2%~4%,因此判定数据造假。

难道真的是统计有误?经过笔者的思考与分析,数据相当可靠。

首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统计内容涵盖八大类,即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

居住类CPI统计的是房租,并非房价,房租涨幅远低于房价涨幅。为什么不统计房价?因为,如今的房子是自带理财属性的投资工具,房价早已脱离基本的供求关系,尤其一线城市的房子,普通老百姓很难购买得起,因为房价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假如不谈数据谈感受,同样能够反映真实通胀率。下面笔者列举几件亲身经历的故事给诸位参考。

A.十年前,笔者刚进入大学,入学前母亲给笔者买了人生第一部三星滑盖手机,800万像素,价格为2 800元人民币;现在,笔者用的是小米手机,1亿像素,2 599元人民币。十年了,手机是否有涨价?没有。

B.十年前,笔者从广州火车站乘坐公交到白云区,收费2元人民币;现在,收费标准依旧是2元人民币。十年了,出行交通费有涨价吗?没有。

C.十年前,笔者用的是动感地带套餐外加300M流量包,58元/月;现在,用的是4G套餐3GB流量,68元/月。十年了,你的电话费涨价了吗?也没有。

很多商品十年来不仅没有涨价,而且功能越来越完善,性价比越来越高。例如冰箱、电视、洗衣机、烟酒、地铁、宽带等,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支出并没有涨价或只有小幅度涨价。

但为何我们对通货膨胀的感受如此明显?主要是食品、教育、医疗的通胀贡献大。

这里笔者不是想谈论宏观经济,扪心自问也不够谈论宏观经济的水平,只是想通过以上故事帮助大家破除一个偏见,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是合理的,毕竟统计通胀的因子有涨有跌。笔者认为,如果不是发生大范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或经济危机,未来通货膨胀大概率应该在2%~4%之间波动。

换言之,如果诸位的理财年化收益率长期大于4%,就能大概率跑赢通胀。2019年优秀的年金险长期年化收益就可以接近4%,如果诸位购买保险的目的是抗御通胀,年金险的确可以达到目的。

1.2.4 小结

(1)不管投保与否,通货膨胀是不能避免的。

(2)通货膨胀不是保险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保险要解决的问题。

(3)不要用投资思维看保险,这是不恰当的。

(4)购买保险一定是亏损的,不是财务亏损就是健康亏损。

(5)特定的保险产品年化收益大概率可以跑赢通胀。

(6)通胀虽然一直存在,但人民收入也会逐步提升,生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S9MnI7aJZpmBPIh5oHR7+2PctHuwovCcPLBNMGWUyjqwmzk090xetf8DAexIcw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