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

在介绍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牛人的生平。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治今山东沂南县)人,生于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由于出身官宦之家,诸葛亮从小应该受过不错的教育,从而为他日后的才学奠定了基础。

只可惜,在成年之前,其父诸葛珪便亡故了,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便由叔父诸葛玄收养。起初,诸葛玄带着兄弟俩到了袁术的地盘,做过一段时间的豫章太守,不久后丢了官。因诸葛玄与刘表有些交情,便来到荆州投靠。数年后,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带着弟弟在南阳山区的隆中盖了几间草庐,开垦了少许田地,然后过起了“躬耕陇亩”“不求闻达”的半隐居生活。

据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称,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汉代的“八尺”,相当于今天的将近一米九,是绝对的大长腿;而“容貌甚伟”,也说明他颜值很高,若是再加上“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装扮,妥妥的就是古装剧里的男神。

虽然隐居隆中,表面上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但诸葛亮却是一个胸有韬略、志在天下之人。他对自己的学识和才干颇为自负,经常自比于春秋名相管仲和战国名将乐毅。然而,当时荆州的名士圈子里,却很少有人认同他,都觉得这个年轻人是在吹牛,只有荆襄名士司马徽、庞德公(庞统的叔父),以及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寥寥数人看好他。

有一次,诸葛亮与徐庶、石韬、孟建三位好友一起论及平生抱负,并且展望未来。诸葛亮说,诸位从政,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徐庶等人就问他,那你呢?

诸葛亮却没有回答他们,只是笑而不语。

其实徐庶等人不用问也知道,诸葛亮的抱负远在他们之上,区区刺史或郡守,根本不足以实现他的理想,否则怎么会“自比管仲、乐毅”呢?

换言之,诸葛亮想要的,绝不仅仅是一般的功名富贵,而是辅佐明主,成就霸业,澄清宇内,平治天下!

所以,蛰伏隆中的诸葛亮,表面上淡泊宁静,其实内心一直隐藏着一种热切的渴望。

他渴望的,就是一位明主,一位值得他鼎力辅佐、追随一生的明主。

终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来了。

这一年,诸葛亮年仅二十七岁,而刘备已经四十七岁。

虽然诸葛亮志向远大,在当地名士圈中小有名气,但毕竟年未而立,阅历浅,经验少,且从未到外面的乱世闯荡过,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功业。尽管有颜值、有才华,看上去颇具潜力,可到底有没有真本事就没人知道了。

反之,刘备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自己的地盘,却已在乱世中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从平原相干到了徐州牧、豫州牧、左将军,其资历、才干和知名度丝毫不亚于汉末以来的枭雄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刘表等人,更不用说还博得过曹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赞语,其名声早已传遍天下,纵然创业尚未成功,却不失为当时业界最火的一位草根创业明星。

这样的两个人,其身份、地位之悬殊,肉眼可见。

然而,求才若渴的刘备还是纡尊降贵地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庐中,而且一连跑了三趟。如此心胸,如此诚意,无疑深深打动了诸葛亮。

那天,宾主坐定后,略加寒暄,诸葛亮便屏退了众人。然后,刘备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对诸葛亮的面试,一下就抛出了最重磅的议题:“如今汉室倾颓,奸臣窃据皇权,主上蒙尘,我不顾自己德行和能力的欠缺,欲伸张大义于天下,怎奈智术短浅,一再失败,以至于今。不过我的志向从未消失,想知道先生有何计策可以助我?”

诸葛亮蛰伏隆中的这些年,一直在静观时局的演变,对四方群雄的割据态势和实力对比进行过深入的研判,因而对整个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心中早已有了一套成熟完整的战略构想。所以刘备之所问,恰恰是他酝酿已久、深思熟虑的东西。于是,诸葛亮胸有成竹地道出了他的天下大计。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隆中对”。

这是一个十分宏大和长远的战略规划,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步骤。

一个核心,就是结好孙权,对抗曹操,即“联吴抗曹”。

确立了这一基本的战略方向,接下来就是成就霸业的三个具体步骤:第一步,据有荆州;第二步,谋取益州;第三步,平定中原。

诸葛亮这番对策,开宗明义就告诉刘备:如今的天下大势,是“豪杰并起,跨州连郡”,也就是大家都在不择手段地抢地盘,别的都在其次。所以,不管你玄德兄是想自己称霸还是真的要匡扶汉室,前提就是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否则一切免谈。

第一句话,诸葛亮就一针见血地刺中了刘备最大的痛点。

刘备又何尝不知道地盘的重要性呢?问题是他的综合实力太弱了。这么多年来,除了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帮铁杆兄弟不离不弃地跟着他,其他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要想从别的诸侯手上抢地盘,无异于与虎谋皮,谈何容易?

诸葛亮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强弱之势是随时都在转化的。想当初,跟袁绍相比,曹操的声望和实力都远远不如,可最后怎么样?还不是以弱胜强,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击败了袁绍。所以,关键是要善于把握老天爷给的机会(天时),同时尽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谋)。

那么,面对如今曹操雄霸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形势,刘备该怎么做呢?

诸葛亮的策略是:北不可与曹操争锋,南不可图谋孙权。换言之,面对当今天下这两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应该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办法,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要达成这个战略目的,首先当然要有足够的实力,否则人家孙权凭什么跟你结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拿下荆州。

诸葛亮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荆州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它北临汉水、沔水,南接南海,东面与江东毗邻,西面与巴蜀相通,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冲,实属兵家必争之地,故而称其为“用武之国”。

可如此重要的地盘,却落在刘表这种胸无大志的人手中,曹操和孙权无疑都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既然刘表守不住它,那不如交给你刘备。换言之,荆州不啻上天赐给你刘玄德的一份厚礼,就看你敢不敢出手了。

拿下荆州后,就要进一步扩张,西取益州。

益州有山川之险,又有沃野千里,自古以来便是“天府之国”,所以高祖刘邦当年才能据之以成帝业。可眼下益州的两个诸侯,成都的刘璋庸懦无能,不得人心;汉中的张鲁只会以神道设教,蛊惑百姓。二者皆非明主。可惜了益州这样一块“民殷国富”的宝地,却白白被庸主糟蹋了,所以益州士民日夜企盼明君的到来。

刘玄德身为皇室贵胄,又以仁义著称四海,麾下英雄用命,又有求贤若渴之心,益州士民盼望的明君不就是你吗?

诸葛亮隐居隆中,却对千里之外的益州形势了如指掌,足见平时没少搜集情报,可谓是做足了功课,用“足不出户而知天下”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所以刘备听到这里,内心一定大为叹服,同时肯定也万分庆幸这样不世出的人才最终能够为己所用。

一旦占据了荆、益二州之地,那么霸业之基就算奠定了。诸葛亮继续陈述,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扼守险要,巩固地盘,然后尽量采取政治手段安抚西面和南面的蛮族部落,稳住大后方,同时致力于内政外交——“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做完这一切,一方霸业差不多就缔造成功了。最后要做的,也就是最重要的第三步,便是从割据一方的霸业走向定鼎中原的帝业!

当然,诸葛亮也承认,这最后一步,也是最不容易的。这一步要成功,不仅要靠人为的努力,更要等待天时。

什么样的天时?

诸葛亮的说法是:“天下有变”。

这是一种含混晦涩又意义丰富的表述。所谓“天下有变”,可以理解为曹操篡位、汉室倾覆,那刘备便师出有名;也可以理解为曹操死了,内部陷入混乱,所以刘备可以乘虚而入;再或者,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此消彼长,刘备的实力强过了曹操;等等。

总之,如果合适的时机终于出现,那么就派一员大将从荆州出兵,取道宛城,直逼洛阳;同时由刘备亲率主力大军,取道秦川,直取长安。待到两路皆胜、定鼎中原之后,则肃清宇内、一统九州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到那时,不论刘备是想复兴汉室还是想自立为帝,就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了。

想必,听完诸葛亮这一席话,刘备定然是茅塞顿开、心潮澎湃。

日后,刘备几乎是完全按照诸葛亮的这套战略构想,一步一步打造了他的蜀汉霸业,从而与曹魏和孙吴鼎足而立,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历史格局。

所以后来有史学家称,诸葛亮是“未出隆中,已定三分”!

当然,这一战略规划的最后一步,却没有在历史上真正实现——不仅在刘备生前未能完成,于诸葛亮而言,终其一生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过唯其如此,才有了后来诸葛亮五次北伐、含恨病逝于五丈原的悲壮一幕,也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故事流传千古。

建安十二年的这个冬日,在大雪纷飞的隆中,诸葛亮之所以会把自己多年来的心血结晶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全部贡献给刘备,是因为他已经认定刘备就是那个值得他一生追随的明主。

当然,诸葛亮做出如此重大的抉择,绝不仅仅是看上了刘备礼贤下士的品格和“三顾茅庐”的诚意,而是经过了一番全面审慎的考量。

借用东汉名将马援对光武帝刘秀说过的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这么多年,如果想要出仕为官的话,那他早就出山了,何必等到今天?之所以一直潜心蛰伏,正是因为在刘备出现之前,当时天下的几大诸侯,没有一个是合乎诸葛亮心意的主公。

离他最近的刘表就不必说了,偏安一隅,胸无大志;而稍远的刘璋、张鲁、马腾之流,更是等而下之,不值一提。其实真正值得考虑的老板,也就只有曹操和孙权两位了。

先说曹操。按理说,曹操对天下士人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他地盘最大、实力最强,而且手里还握着天子,名义上代表了大汉朝廷。给他打工,最为名正言顺,而且薪资和各种福利待遇肯定也是最优厚的。

可正如前文所言,诸葛亮想要的,并不是一般人艳羡的功名富贵,而是一个能够让他经纬天下、廓清四海的广阔舞台。曹操的实力固然雄厚,排面也够大,但其麾下人才济济,可谓“谋臣如云,猛将如雨”,诸葛亮若去给他打工,捞一个体面的职位或许不难,可想要从一帮精英中冒出头来,进而大有作为,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事实上,诸葛亮的几个好友徐庶、石韬、孟建后来的确去了曹操那里,可结果如何呢?徐庶历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历任郡守、典农校尉,孟建历任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虽然官职都不算小,但也没做出什么值得称道的功业。诸葛亮便为此感叹,曹魏那边就是人才太多了,所以他这几位好友都“不见用”。

此外,正因为曹操现在已经雄霸北方,家大业大,所以成长性反而没有那么强,能够让诸葛亮施展抱负、缔造不世之功的机会自然就少了,其职业前景和上升空间也就相对有限。倘若诸葛亮真的去了,最后也只能像徐庶等人那样,拼死拼活才干到大集团的中层,又怎么可能比肩于春秋名相管仲和战国名将乐毅呢?

总之,曹操太强,反而不是诸葛亮心目中最合适的老板。个中道理,就跟当初张绣想要投靠实力最强的袁绍,贾诩却劝他转投实力较弱的曹操一样——前者的成长性远远不如后者,所以投奔后者更有用武之地。

再来看孙权,各方面综合比较来看,似乎比曹操更不理想。

首先,江东历经孙坚、孙策、孙权的长期经营,内部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已相对固化,后来者只能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来玩,在行为方式上要按部就班,在班位座次上要论资排辈。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干出一番事业,不仅会处处受限,而且势必要把大量精力耗在“办公室政治”上,很难有什么作为,更谈不上做出什么开创性的贡献。

其次,孙权集团的实力虽然不如曹操,但江东的人才却同样是济济一堂,如周瑜、鲁肃、张昭、张纮等,个个都是孙策当年的左膀右臂,堪称“两朝元老”,连孙权见了他们都要客客气气、尊重有加,诸葛亮去了能混出什么名堂?

很显然,他有再大的本事,也只能韬光养晦,屈居于这帮元老的光芒之下。倘若想冒尖,先得问问这帮人答不答应。换言之,孙家的庙虽然不大,但里头的神却不少,恐怕无处安放诸葛亮这尊自视甚高的大神。

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诸葛亮不选择孙权的原因。

那是在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奉命出使江东,张昭看出他是个人才,就向孙权力荐,而孙权也有意要招揽他。然而,诸葛亮却婉言谢绝了。有人问他什么缘故,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袁子》)

很显然,在诸葛亮看来,孙权虽然是个不错的老板,但不论是其个人的气度和格局,还是他所能给到诸葛亮的舞台和空间,恐怕都是有限的,充其量只能做到尊重和礼遇,却不足以让诸葛亮尽情地施展才干和抱负。

综上,当时天下最牛的两个大老板,就这样被诸葛亮一一排除了。

直到,他等来了刘备。

平心而论,相比于曹操和孙权,刘备其实是毫无优势可言的,至少表面看上去是这样。

首先,他出道这么多年,至今还寄人篱下,上无片瓦遮身,下无一地立锥,始终在各大诸侯的夹缝中辗转求存,可谓朝不保夕,时刻有性命之忧。其次,他年纪大了,虽然志向未改,但锐气和拼劲已在岁月中消磨大半,早已没有了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甚至因为“髀里肉生”而“老大徒伤悲”,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和深深的挫败感,这样的人还有创业的激情和雄心吗?最后,刘备眼下还在给刘表打工,而刘表早已在猜忌和防范刘备,所以就连荆州这唯一的栖身之所,刘备恐怕也待不长久,随时有可能发生变故,从而再度踏上流亡之路。

跟着这样一个要什么没什么、年纪却又一大把的老板,连起码的安全感都不能保证,还怎么建功立业,又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然而,在诸葛亮看来,这些表面上的劣势其实无关大局。他从刘备身上看出的,恰恰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也是曹操和孙权都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刘备身为“帝室之胄”,拥有一块先天的金字招牌。虽然当时的汉室早已倾颓,天子刘协只是曹操手中的傀儡,汉室宗亲的招牌远远不如承平之世的时候值钱,但在绝大多数士人百姓的心目中,刘汉皇室依然是当时天下唯一的正统,即便是曹操,表面上也仍然要尊奉大汉正朔,并以匡扶汉室为口号。

所以,刘备的皇族身份使他天然就站在了一个道义制高点上。要知道,曹操可是费尽心机,且不惜背负“挟持天子”的骂名才爬上这一制高点的。可见如果刘备能够善用,这块金字招牌对于凝聚人心、壮大队伍、开拓根据地都是大有用处的。

而且,诸葛亮本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也是偏于正统的,这一点显然与刘备的身份和“复兴汉室”的政治路线正相契合。所以,诸葛亮绝对有信心也有能力帮助刘备把这个得天独厚的品牌运作起来,让它在创业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其次,刘备礼贤下士,体恤百姓,有英雄之气度,以仁义著称四海,这些都属于可以变现的无形资产。

诚然,乱世之中,枪杆子和地盘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没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和高明的用人之道,再多的枪杆子、再大的地盘,到头来也是守不住的,终究会风流云散、转眼成空。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等盛极一时的枭雄,都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

刘备眼下虽然枪杆子不多,也没有地盘,但只要能够把上述无形资产加以盘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资本扩张,迟早会创造出这些有形资产。

最后,刘备拥有一帮忠义无双的铁杆兄弟,如关羽、张飞、赵云,还有大舅子糜竺等人,个个都可以为刘备上刀山、下火海。这是一支足以傲视群雄的人才队伍,也是刘备创业之路上最强大的一笔核心资本。

尽管曹操、孙权麾下也有很多人才,也都是忠心耿耿,但他们跟曹操、孙权之间更多的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在感情层面上显然不及关、张、赵等人与刘备的关系。换言之,假如有一天,曹操和孙权落到刘备这步田地,没有地盘,四处漂泊,寄人篱下,朝不保夕,那么他们麾下的许多文臣武将恐怕就会头也不回地离他们而去。即使没有立刻跳槽,其忠诚度想必也会大打折扣。

反观刘备,不管他混得多惨,只要还活在世上,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就会永远不离不弃、生死相随。他们忠于刘备几乎是无条件的,而追随刘备也基本上就是他们的人生意义所在。就这种纯粹性而言,无论是曹操麾下的曹氏、夏侯氏兄弟,还是孙权麾下的周瑜、张昭等人,虽然忠心也都无可怀疑,但生死不渝的情感成分恐怕就弱一些了。

乱世之中这份弥足珍贵的情义,就是刘备之所以能够屡败屡战、屡仆屡起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最终能够咸鱼翻身、转弱为强、开疆拓土、缔造霸业的最根本的力量!

这一切,诸葛亮全都看在眼中。

刘备眼下的实力不济和处境艰难,在诸葛亮看来反倒是自己可以大展身手的机会。正因为刘备现在很弱,亟须咸鱼翻身,才恰恰给了诸葛亮用武之地,让他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干;正因为刘备的创业还在路上,其内部人事关系相对简单,不存在那些惯有的“大企业病”,诸葛亮才能免去很多干扰和掣肘,得以心无旁骛地辅佐刘备开业立基,从而建立可比肩管仲、乐毅的奇功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打个比方,如果说刘备是一只潜力股,那么诸葛亮必须在其股价低迷的时刻介入,未来才有足够的上升空间,而像曹操、孙权那种估值已经很高的大白马,进去了之后即便不是高位套牢,收益只怕也不会可观。

简言之,选择曹操、孙权充其量就是锦上添花,人家有你没你区别不大;而选择刘备才是雪中送炭,刘备必然对你倍加珍惜。很显然,刘备和诸葛亮,彼此都需要对方,也都知道对方是那个足以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人。所以,他们二人的相遇和携手,注定会成就一段千古佳话,也注定会书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史称刘备听完诸葛亮的“隆中对”,激动万分地大喊了一声“善”,此后的日子,刘备就与诸葛亮形影不离、“情好日密”了。

二人好到什么程度呢?

好到关羽和张飞都吃醋了,忍不住当着刘备的面大发牢骚。

刘备才不管他们吃不吃醋,只给了他们一句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你们就不要多嘴了!

关、张二人一听,这才意识到诸葛亮在大哥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从此就乖乖闭嘴,不敢再说三道四了。

这就是刘备这种小企业的好处,人事关系简单,有什么不爽敞开来说,做大哥的一句话就可以把事情搞定。倘若在曹操和孙权那儿,诸葛亮胆敢一来就跟人家老大“情好日密”,那些元老和高管可能明里不说,暗地里一定会想方设法排挤你,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多么明智。 BgZKgMkg6pb0w6aM9Itk/YpeX97YKrUc1yhi85m8qJf5Y9X9YDULdhLZsh7maq/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