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除了到此为止的整个讨论,我们还得注意下面的内容。我们既不是从客体起头,也不是从主体,毋宁说是从表象,它包容了这二者,并且以它们为前提、条件;因为对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乃是表象最初的、普通的基本形式。那么我们先讨论这种形式;然后(虽然这里只重点涉及《论充足理由原理》的导论),才讲附属着的一些别的形式,就是时、空、因果。这些形式只属于客体,但由于它们对这样的客体而言是基本的,又因为此客体对这样的主体而言又是基本的,它们就也只能从主体中寻找着,就是说,它们被先验地知悉,在这范围内是被视为两者共通的界限。不过它们都能归于一共同的表现方式,即充足理由原理,这都在导论中详述过。

从我们思考方法的程序看,这和历来哲学上做的努力都完全不同。以前任何体系,不是从客体,就是从主体起头探寻着,按照充足理由原理,就客体而解释主体,或就主体而解释客体;我们相反,否认主客体两者在充足理由原理范围内有什么关系,在其内,只有客体的关系。有人或许以为现在日趋时髦的同一哲学,摆开了主、客两者,打从第三方面即所谓绝对开头,那是透过理性直观而认知的,不是主客体而是二者的同一——这个哲学,不落入上面那个窠臼。由于在下对理性直观毫无所知,这儿我不打算妄自菲薄,去谈前面那个受大家看重的什么同一、绝对。不过既然我的眼光是落在理性直观者公然的宣言上——那是给大家看的,甚至包括我这种小人物,那么我得说,前面说的那个哲学,不能逃于刚刚提的那两个谬误造成的反论。它并没有免除那两个冲突的谬误,可不是那不可臆想的主客之认同,毋宁,只是智性上可以直观的,或许得透过我们之浸淫于它而经验到的。相反,它把二者在本身结合,因为,它自己分成了两支:第一,超越的观念论,这是费希特自我本位的理论,接着,按照充足理由原理,客体得从主体产生或延展出来;第二,自然哲学,同样把主体表达成逐步自客体脱颖而出,运用所谓“建构”的方法,关于这个,我所知无多,但起码知道它是按照充足理由原理不同形式的一种方法。我拒绝承认包含在这种建构里头的东西有任何深刻智慧可言,由于我完全缺乏理性直观,任何假定理性直观的讲法,对我来说,根本就像一本用七印封严了的书。这情形到了这么一种程度,是相当难以比拟的,它那许多高深的理论——噫,看起来,我好像听的只是耸人听闻,或不如说是腻死人的鬼话。

以客体为起点的理论体系,总是以整个知觉的世界与其规矩准绳为问题,然而,被他们当作出发点的客体,经常并非此一世界或它的基本要素,即物质。相反,这些体系可以按照《论充足理由原理》制定的客体四种可能的范畴予以划分。所以不妨说,泰勒斯、伊奥尼亚人、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布鲁诺及法国唯物论者,是从第一类,即从实在的世界出发。斯宾诺莎(这是因为他那实质的概念,只是抽象的,而只存在他下的定义里头),另外他之前,有埃利亚学派,是从第二类,即从抽象概念出发。毕达哥拉斯派及中国之易经哲学,是从第三类,即从时间、数出发。最后,经院主义传下的学说是,透过一超物质世界的人格主宰意志的行为,从无中生有的一种创造,这是从第四类,从意志的行为、认识的驱使出发的。

客观的方法,在唯物论中发展到顶峰,首尾一贯。物质,陪着它的还有时空,被看作绝对的存在,而跳过了与主体的关系,其实呢,只有在主体当中所有这些才存在。另外,它掌握住因果律,作为准绳,打算基于此而进行,当作“本身生”的一种事物的规矩、安排, veritas aeterna [永恒的真理],当然是,它疏忽了知性——而因果关系,则只有在于它、为了它。这种方法,打算发现物质最简单的、原始的状态,然后从此发展出一切其他的,从机械,爬到了化学体、磁极归向、植物而到动物界。好吧,假定说它成功了,这个链的最后一环,就是动物之感性,就是说,是“认识”;这当然像是区区物质变动的结果,因果关系产生的一种物质状态。要是我们头脑清晰地跟着唯物论走到这一步,那么,在到达顶点之际,我们将遭遇到一阵突如其来、止不住的奥林匹斯诸神之嘲笑。我们立刻地看透了,它那最后的结果——认识,这么辛辛苦苦产生下来的,已经是刚开始,就给一个不能免的条件,所谓物质的,假定为先了;我们像从一场梦中惊醒。这样,我们以为想到了物质,然实际上想的不过是表象了物质的主体,看到了它的眼睛,触觉它的手,认知它的知性!所以不期然地,那巨大的 petitio principii [循环论证],把自己暴露出来,突然,最后一环显出来,是一个定点,整个链是一圆周,唯物论者像吹牛大王,骑在马背上渡水,用腿把他的马带起来,用他向上翘的辫子把自己带起来。因此,唯物论根本上荒谬的地方,就在它从客观的方面出发;它把客观的东西,当作最终解释根据,毫不考虑究竟那是抽象的内容(就因为它是被思想的),或是,当它套进形式,而被经验地交付——成了实质,也许是什么化学元素,加上它们一种重要结合。像这么样的东西,它被当作绝对存在,有其“本身”,目的在使有机之自然乃至最终之认知主体从它跃现,而完整地给它解答;事实上任何客观的事物倒是已经在多方面,这么被认知主体,以其认知的各个形式限制了,换句话说,它先假定了这些形式;结果当主体去除,它将完完全全消弭无踪。所以,物质论是打算从并非直接给予我们的,来解说直接给予的,当它是牢靠的解释基础,以致还原到我们再不能对它进行还原的地步(特别当它最后成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有这一切,只是非常不直接地、受限制地摆出来的东西,所以只是相对的、呈现出的东西,因为,它透过机械作用跟脑的组织,所以落入了时、空、因果关系的形式,靠这些,它首先表示出来为延展于空间、操作于时间之物。从这些不是直接给予的事物出发,物质论甚至打算解释那些直接给予的,解释表象(所有这些交付在表象中存在),末了,还有解释意志;实际上,毋宁说,它解释的只是一切那些按照着指导的原因,也就是依据着规律,自己跃现的基本之力。说认识是物质的变动,这个断定,总是对立于一个照样讲得通的相反的断定,即一切物质只是主体认知的变动,是主体的表象。然而归根结底,一切自然科学的目标、理想,就是朝向一完全贫效化的物质论。这里,我们认为这根本是显然的不可能,从等下进一步探讨求来的真理,可以印证出来这点。这个真理就是说,所有的科学从实际上来讲,我认为是充足理由原理指引下系统的知识,它绝没有办法达到最终目标,或给予令人满意的完满解释。它再怎么都没有指向世界最内的本质;它绝不能超越表象;相反,它告诉我们的不过是表象彼此的关系。

任何一门的科学不可避免地从获得的两种主要资料出发,其一总是以某种形式的“认识之法”的充足理由原理;其一是其问题所在的特殊对象。因此比方说,几何是空间问题,以空间中“有”的立场为认识之法。算术则为时间问题,以时间中“有”的根据为认识之法。逻辑乃如此的概念结合问题,认识立场的认识之法。历史是过去以来人类整体的行为问题、动机驱使律的认识之法。现在自然科学,是物质问题、因果律的认识之法。当然以因果关系为准绳,它的目的和指向,乃是参考内容彼此可能的状态,最后是一个简单状态;并且从这些状态来推究彼此,最后从一简单状态去推究。所以自然科学里头,两种状态为极端之对立——一是主体最不直接对象的内容之状态,一是最直接的对象的状态,换言之,一端是最没有生气、死板的物质元素,一端是人类之有机体。自然科学如化学,寻求前者;如生理学,寻求后者。然由于这两极并没有达到,获得的只是二端之间的东西。说实在,情况完全不乐观。化学家假定,对物质的质性的分割,不像量性那样是一无限的过程,他们一再企图减缩这些元素的数目,但还是有六十种左右;甚至就算他们最后归结出两种,还是要把它减为一。因为照同性质律,趋向于物质最原始化学状态的假设,那样的东西,只属于这样的物质,先于任何其他事物,其他对这样的物质讲都不是根本的,只是偶然的形式与品质。另一方面,要没有一个第一状态影响它,就搞不懂这个状态到底怎样经验一化学改变。所以在化学的领域,就像伊壁鸠鲁在机械的领域,为了叙述第一原子如何从其原始的运动方向偏离,那就碰到了同样的进退维谷之境。的确,这个矛盾是完全自发的,逃不掉也解不开,也许不妨恰当地设它为化学的二律背反——正如在自然科学里头发现的两极之一找到了二律背反,同样,二律背反也出现在另外一个相对应的极端。要到达自然科学那另一个极端,也是没多大指望的,我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化学的东西,再怎么都无法联系机械的,有机的不能联系化学或电子的。今天那些再作冯妇、重蹈覆辙的人,无疑将和他们的前辈们一般,总要不好意思地把头缩回去。在下一部将详细讨论。这里提到的困难,只是随机发生的,在自然科学自己的领域内碰到的。如果从哲学方面看,那就是唯物论;不过,我们已经看出来,它生下来就是个死胎,因为,它越过了主体与认识的形式,这却是要先假定的——无论从它喜欢开始的最死板之物质,到它盼望达到的有机体。因为“没有不需要主体的客体”是一条铁律,它使得极端的唯物论再也不可能。太阳与星曜,没有一只眼睛来看它们,没有任何知性去认知,当然在字面上是说得通的,但对于表象而言,这些字眼儿是一“铁木”(sideroxylon),是缘木求鱼。另一方面,因果律,和跟着来的对自然之探讨,必然把我们引向一个确定的假设,即每一更高组织的物质状态,在时间上接着一个较粗略状态。所以动物在人以前,鱼在陆地动物以前,植物在鱼以前,而无机的乃在一切有机的以前;所以,在始祖之眼打开前,原始的混沌之物必须透过一连串的改变。可是我说,整个这世界的存在再怎样,还是依靠这打开来的始祖之眼——就算是昆虫的眼睛。因这样的眼必然导致了认识,整个世界就为了它,只在于它,才存在,没有这个,它就甚至不可构想。世界全是表象,这样,便要认知主体来作它存在的证实者。绵长的时间过程,充满了无数改变,透过它,物质从形式升到形式,到头来,产生了第一个认知的动物,整个这时间本身,只有和一个意识的印证才是可想的。世界是这种意识之表象的继承,是它的认知形式,离开这个,便丧失全部意义,只是虚空。所以我们看到,一方面,整个世界的存在,必须依赖第一个认知的本生物——不管那本生物再怎么不完备;另一方面,这第一个认知的动物,也同样必然依赖一长串先于它的因果链,它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小环。这两个矛盾冲突的看法,任何一个,我们都同样免不了必然地给它带领着,这的确可以说是我们认识能力的二律背反,可以拿来跟前面自然科学的第一极端里面发现的二律背反相比。另一方面,在本书附录中批判到康德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四个二律背反是没有根据的诡谲之论。但那最后必然带到我们面前的矛盾,是从下面这事实找到了解决——用康德的话来讲,时间、空间、因果,不属于物自体,只属于它的现象,是它表现出来的,它们只是事物的形式。拿我的话来讲,这是说客观的世界,表象的世界,不算是世界唯一的一面,好比仅仅是它外在的片面,世界还有一完全不同的面,那是它最内的本质,它的内核,它的物自体。我们要在下一部讨论,就其具体化之最直接者,称为“意志”。但这儿我们所唯一考虑的表象世界,的确只因为第一只眼的打开而开始,没有这个认识的中介,它就是空,所以在这以前,它不存在。毋宁说,没有那第一只眼,换言之,认识以外就没有什么过去,没有时间。因此,时间没有起点,但所有的起点在时间之中。可既然它是可知者的最普遍形式,所有现象靠因果律的约束适应它,那么时间,以及其整个向前向后两个方向的无限性,也就呈现在这始祖的、第一的认识之中。填充了这第一刻的现象,必须被同时认知为因果地牵连着、依赖着一系列的各种现象,无限地深入过去,而这过去自己,给那第一刻限制住,正如反过来,第一刻被它限制。因此过去——从其中第一刻跃现的,是像它一样的依赖认知主体,没有这,它只是空。必然地,这第一刻并不无中生“有”那样地来,换言之,像是没有过去以为母系,像时间的起点;毋宁说,是照着充足理由的一时间中的原理而为过去之结果,正如填充此第一刻的现象,是照因果律填充过去的前面各状态之结果。如果有人喜欢神话学的解释,不妨拿克洛诺斯(Xρονος)为例,他是泰坦巨人的幼子,他的诞生,作为此地形容的这一刻——时间出现,但它没有起点——的一种描述。克洛诺斯吞噬他的父亲,天地混沌的生产停顿,神人之种族出现在舞台上。

唯物论——从客体出发的最有力的哲学体系,照唯物论这种解释,同时可以使我们了解主体和客体不可分的相互之依赖,还有其间不能消除的冲突。这种认识,使我们不再从表象的那两个要素中去寻求世界内在的本质、物自体,反而朝一些完全跟表象不一样、不那么触及始源的、根本的、不可解的矛盾的东西里头去寻找。

跟刚才讨论的从客体起头把主体当作它的结果的体系相对的,是从主体出发的体系,打算从其中推出客体。前者,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哲学体系中最为常见;后者,相反地,我们只找到一个例子,并且是最近有的,就是费希特那冒牌的哲学。所以这方面,无论如何,我们认为它的学说本身缺乏真正的价值与内容。整个来看,它只是鬼话连篇,不过它写得深奥严肃,蛮像那回事,态度中肯,热情洋溢,并以雄辩的论据反击那些脆弱的对手,所以才能发亮,看来像是有什么。然而费希特完全缺乏的,是真正的发愤之心(即不被任何外在影响侵蚀,稳稳握住它的目的和所拥有的真理),费希特正像那种向环境投降的哲学家。当然,他此外再不会唱别的戏。哲学家总好像是一种眩惑的结果,从其中,他试图摆脱出来。这就是柏拉图的θαυμαςειν [惊奇],他把它叫作μαλα φιλοσοφικον παθος[一种非常有思考性的情绪]。然区分了冒牌跟真正的哲学家的,乃是这种眩惑之打动后者,是从观察世界本身来的,而在前者,那只是从书本上铺好了在他面前的哲学体系来的。费希特的情况也一样,他变成一个光是依赖康德式物自体的哲学家,要不这样的话,他如果用功在别的方面,或许将得到更大成就,因他颇不乏辩才。假如他只深入使他成为哲学家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到某种程度,他将了解到,康德学说的主要精神如下:充足理由原理不是像所有经院哲学断定的什么永恒真理;换言之,它并不具备什么不受条件限制的有效性,超出了世界,外在于它,高高在上;它是相对的,有限的;只有在现象之中说得过去。也许,它好像空间必然的链环,时间必然的链环,好像因果律,认识根据的法则。所以在这个原理的准绳之下,不能找到世界的本质、物自体,它发展出来的,都总是不能自主的、相对的,总只是现象,不是物自体。另外,这个原理并不牵涉主体,它只是客体的形式,因此它不是各个物自体。讲客体,主体马上存在,说主体,客体马上存在;所以客体不能加诸主体,主体不能加诸客体,弄得好像对方变成根据、理由,它成了结果。但费希特对此没摸到一点点边。在这上头他唯一感兴趣的是从主体起头,就此,康德为了证明前面那个从客体起头(那就变成了物自体)的不当,已经拿来举例过了。但费希特把这从主体起头,看作大大的了不得,像所有鹦鹉学舌的人一样,沾沾自喜地认为他在这方面胜过了康德,他将压倒康德。在这一方面,他重蹈以前独断论在相反方向犯的错,康德的批判所以写出来,就是为了后者的谬误之故。所以大体上根本没有变,原来那基本的错误,主客体之间存在着理由(根据)与结果这种关系的假设,跟以前一样,还留在那里。充足理由原理还是好像以前那样的,具有绝对的有效性,而物自体,从以前强调的客体跳到了认知主体。但主体和客体完全的相对性提示了我们,物自体、世界的本质,不是就主客二者,毋宁要从它们以外去找,而任何其他存在的东西,只是相对的——这个,还没有人知道。充足理由原理对于费希特,正如对所有的经院之学,是永恒的真理,全忘了康德为什么写他那本书,好像根本没康德这个人。正如命运之凌驾于古代神明,所以这些永恒的真理,换言之,形而上学、数学、形上逻辑的真理,甚至有时候道德律的有效性,凌驾了经院哲学的神。这些唯一的真理,不依靠任何东西,透过它的必然性,神和世界得以存在。所以在费希特,靠着这成了永恒之真理的充足理由原理,自我变成了世界,成了非自我、客体的根据,后者正是它的结果和产物。他小心翼翼地避免进一步检视,不去校对充足理由原理。然而假如由我来讲解这些原理的形式——费希特在其导引下,使非自我成为自我的结果如蜘蛛之网——我发觉,它存在于空间的充足理由原理。就因为这一点跟空间的牵连,这冗长的演绎,从其中,自我从它自己产出、交织成了非自我的——它变成有史以来写过的顶没有意义、顶啰唆而叫人不耐烦的这本书的主题,就为了这么点牵连,它具有了一点意义。所以费希特哲学,只有当作陈旧的、原始的唯物论的真正对应者,当作一姗姗来迟的东西——这么去看,才能勾起我们一丝兴趣,此外不值一提。唯物论是从客体出发的最恰如其分的体系,这正像费希特的哲学是从主体出发的最恰如其分的体系。唯物论忽略了一个事实:就算最微不足道的客体,立刻就同样断定了主体;费希特同样忽略这个事实:说主体(随他高兴用什么称呼),他就断定了客体,因为不能想象不需要客体的主体。他也忽略了一切先验演绎,老实说任何一般的证明,是基于一必然性,而所有必然性仅仅且唯一地基于充足理由原理,因为,“必然”和“跟随一已知的根据及理由”,这两组是可互换的 。但充足理由原理,不过是如此的客体之普遍形式;所以它假定客体为先,不是说超出它、在它以外还有效;它可以首先产生客体,使它按照它的立法之力出现。所以,一般说,从主体出发同样和从客体出发,有相同上述缺陷,就是,它先假定了自己本要来推演的,也就是说,毛病是其出发点已经是必要相关的。

现在我们的办法在种类上完全跟这两个矛盾的错误概念不一样,因为,我们不是从客体,不是从主体,而是从表象出发,表象,我们看作意识的最初事实。其原始的、本质的、基础的形式,乃是区分为主体与客体;再来呢,客体的形式,是充足理由原理的各方面。其原理的每一面,这样充分地统御了它自己那一类的表象,具备了那一面的认识或形式,整个这一类的本质也就已知,因为这(就其为表象)不过就是这一面或这一形式的自己。所以时间本身,不过是在时间中(即继承)的根据,空间不过是在空间中(即位置)的原理;内容不过是因果律;概念(等下就看得出来)不过是关系到认识的立场。表象世界按照着它最一般的形式(主、客体)及由此附属之形式(充足理由原理),它那完全的、普遍的相对性提醒了我们,这是前面已经讲到过的,就是我们实在是从一相当不同面的、完全跟表象不一样的世界,去追寻它的内在本质。本书的下一部,将从一个每个人都可以马上明白的事实,来证实这点。

不过,首先必须考虑只有人才有的那类表象。它的实质就是概念,而它们主观的相关者,乃理性的能力,正如以前思考的表象主观的相关者,乃是知性及感性,那是任何的动物都具有的 Fia3O88MIXqTMtQ6m60hfP85Vn75MJLa89vqlUSKZcUecwnv92jlD2YVGYCqKt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