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广东农业科技供给概况

(一)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广东农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政策、劳动力投入、物质资本投入、科技进步等要素。在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趋于上升、农业比较效益趋于下降的情况下,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成效显著。虽然“八五”“十五”“十二五”与整个统计时期广东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源于物质投入,所占份额分别达到了 77.92%、57.54%、65.81%与 84.26%,科技进步处于第二位次,科技进步贡献率所占份额分别是 47.84%、51.81%、61.63%与 50.6%,但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不断提高,“九五”“十一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越物质投入的增长率位居第一,成为农业总产值增长的主要因素(见表 3-4)。到 2018 年,广东省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 68%,居全国第二位。表明广东农业已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已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表3-4 1990—2014年广东农业各指标贡献率

数据来源:张朝华。农业技术进步与效率、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来自广东的证据[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 年 1 月。

(二)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大,产出速度增长较快

近年来,广东每年在农业领域产学研的科技投入超过 2 亿元。从广东农业科研课题投入来看,2000—2019 年农业科研课题数从 980 个增加 2286 个,年均增长 4.56%;科研课题投入人员从每年 2002 人增加 2787 个,年均增长1.76%;课题投入经费 13033 万元增加 68810.2 万元,年均增长 9.15%。从广东农业科研课题产出来看,2000—2019 年科学论文从 1043 篇增加 1862 篇,年均增长 3.10%;其中,国外发表论文 16 篇增加到 605 篇,年均增长 21.07%(见表 3-5)。

表3-5 2000—2019年广东省农业科研课题投入与产出情况

数据来源:2001 年-2020 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三)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培养制度强化

广东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推进。2019 年广州国家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实现突破性进展,岭南农业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打造了 51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孵化与创新“围点搭环”模式。新增 2 项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项目,创建我国首个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DNA库、资源鉴评平台建设基本完成,新增选育推广优质绿色农作物新品种 127 个。先行构建 5G智慧农业试验区,建立数字农业特派员机制,益农信息社覆盖 80%以上行政村,“农技宝”用户覆盖率达 98.3%。取得这些成果离不开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团队。

广东历来注重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引进与培养,不断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据统计,全省有涉农领域两院院士 5 人,“南粤百杰培养工程”8 人,引进国际领军人才 2 人、紧缺拔尖人才 4 人。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基本覆盖全省涉农科研教学、企业、协会的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立了 20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整合优势资源开展重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模式创新,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畜禽育种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前 50 名中,广东占了 10 名。

同时,积极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目前广东从事农业科技的人才超过 3 万人,其中约 1/10 从事农业科研活动,9/10 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在“三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了“扬帆计划”和“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等,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1121 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业经营主体 1.7 万人。

此外,为构建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拓宽广东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2010 年和 2016 年,广东省先后两次出台有关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创新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十二五”期间,全省共选派个人农村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 12273 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 209 个,法人农村科技特派员 254 个,成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1121 个,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 477 个,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 7660 次,开展基层科技服务近 4 万次,接受基层科技服务的企业有 6845 个,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 1622 个,推广先进农业和农村适用技术 3904 项,成功推广和转化了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果。

(四)农业技术装备应用广泛,劳动生产率提高

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减少了农业从业人员,大幅提高了广东农业劳动生产率。1980—2019 年,从农业机械化作业情况看,全省农机总动力从 596 万千瓦增加到 2455.79 万千瓦,年均增长率为 3.697%。全省农机化总体情况是总机耕面积 3724.21 千公顷,机播面积 404.32 千公顷,机电灌溉面积 1789.28 千公顷,机械植保面积 1542.77 千公顷,机收面积1825.78 千公顷。主要农作物农机化作业情况是水稻机耕面积 1763.45 千公顷,水稻机械种植面积 382.55 千公顷,水稻机收面积 1651.77 千公顷,玉米机耕面积 94.47 千公顷,大豆机耕面积 23.15 千公顷,花生机耕面积 255.71 公顷。根据 2019 年水稻播种面积 179.367 万公顷计算,2019 年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70.58%,高于 2018 年的 68%。与此相对应,1980—2019 年全省农村用电量从 125496 万千瓦时增长到 14480376 万千瓦时(见表 3-6)。

表3-6 广东农业机械化、农村用电量和化学化情况(1980—2019)

从农机化系统机构和人员情况看,2017 年全省农业化管理机构共有 1118个,2923 人;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 46 个,331 人;农机化科研机构 3 个,147 人;农机化推广机构 102 个,535 人;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 16 个,306 人;2019 年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 2242 个,25434 人;农机户 1050738 个,1283200 人;农机维修厂及维修站点 7151 个,18449 人。总体上看,广东省农机化服务组织及人员情况中多项指标均有所减少,说明广东农机化组织及人员呈总体收缩状态,但机械化率水平在提高,表明全省农业机械化效率水平提升了,劳动力生产率提高了(见表 3-7、表 3-8)。

表3-7 2012年、2017年广东省农机化服务组织及人员情况(单位:个)

表3-8 2012、2017—2019年广东农机化户及从业人员数

注:2019 年起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关于农机化服务组织及人员统计口径发生变化。

(五)创新平台、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成效显著

广东农业科技资源优势日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破历史。截至2016 年,广东建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农林科研机构 149 家,拥有农业类高等院校5 所,共有 6 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 1%,5 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8 个学科人选第九轮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全省建成涉农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专业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个、农业部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5 个、科学观测站 9 个、农业种质资源圃 2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 个。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 43 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 7 个、省公共实验室 8 个,农业科研机构 161 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4331 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盟成员单位 334 家。高校产学研示范基地 12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10 多家。105 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深圳华大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一流的种业创新研发机构和一批国家级作物品种改良分中心。2018 年启动创建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及转化平台 127 个;成立了荔枝、茶叶、丝苗米和花卉等产业联盟,创建 4 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省特色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 70%以上,渔业特色养殖占 50%以上,特色种养业走在全国前列。

全省科技创新示范园、示范基地成效显著。目前,全省共建立了国家级的10 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 个农业科技园区、4 个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省级的 12 个农业科技园区,2 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覆盖全省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各区域主要农业产业区。通过示范园区精密的产学研合作,园区龙头企业经常的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大批省级农业专家到市、县、乡镇进行科普宣传和现场指导,为全省 20 多万户农业经营主体直接提供各类农业科技服务。到 2019年 11 月,广东粤东西北 76 个县(区、市)全部实现了“五位一体”示范基地全覆盖。通过全覆盖的示范基地,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了广东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六)农技推广体系、推广网络不断完善

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按照国家以及广东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广东已形成由多个主体同时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一是农业主管部门所属的农业事业单位,如省农技推广总站、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省水产养殖技术总站、省耕地肥料总站及其下属的地市县各级组织。在省、市、县、乡4 级分别建立了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兽医、农机、综合站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二是由科研教学单位,主要通过产学研项目、校企合作、院地合作(成立地方分院)、团队及个人书为农业农村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市场化服务组织,是典型的市场化营利性组织,包括农资生产公司、农资经销商、农业科技公司,等等,形成“推销+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四是农业乡土人士,是由基层政府选拔的具有技术经验的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员和科技示范农户。

多元化的推广体系搭建起了一张三层次的农技推广网络。第一层次是:由省内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各农业高等院校以及农业科研组织等单位组成的农技服务体系;第二层次是:由各地区各级政府组织协调的、由专业户、农户参加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第三层次是:由各种涉农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开展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三层次的推广网络网罗了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这支农技推广队伍,每年在各地区组织推广活动,示范农业新技术,发放农业科普资料60 万份,培训将近 40 万人次的农民与农村基层技术人员。数据显示,2013 年以来,广东省共有 17 个县(市、区)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培育了 1万多名新型职业农民。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农技推广机构 2737 个,农技推广人员 17206人,累计遴选推广应用农业主导品种 380个,先进种养技术 115项。

高素质推广队伍创新了两条较完善的农技推广运行模式。第一条是:以“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为渠道,在农业经营主体中广泛推行农业新技术,并帮助示范户成为村里的种养能手和致富带头人。第二条是:以大学为依托,以“高等院校+企业+基地+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户”为渠道,通过专家服务、企业带动、基地展示、科技示范、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促进农业科技推广观念更新,激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热情,提高农技推广工作效率。 aX4W2pogbFUxuy2P86zx9fUumHatS10vinTQIGazzHzRatBcdQNLs62QXq7paY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