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基本理论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罗默、卢卡斯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源泉内生化。新古典增长模型下“劳动力”的定义延伸到人力资本投资,也就是说人力不仅包括劳动力数量以及平均技术水平,还包括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培训后生产技能、熟练程度、合作能力等,提出经济增长依靠外部力量是不行的,需要依靠自身的科技发展来推动的观点。

卢卡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科技能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经济。农业经营主体要通过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积累人力资本和新知识,也就是不离开农业生产岗位,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他们如何操作新技术,而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仔细观察询问并积累经验,加速农业经济发展。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醒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只是暂时之策,只有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科技之路、发展之路,才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正路,我国农业才有希望。

(二)技术创新理论

与经济增长理论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量。“技术”原来仅泛指某个人的基本技能或专业技艺,随着生产科学的深入发展,技术涵盖面逐渐扩大。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理论技术的推动,推动理论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然是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中,马克思核心经济理论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明确指出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够引领人类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912 年,美国学者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活力,创造出新的价值,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生产中引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组合”发挥作用。这些创新既有技术创新也有制度创新,所涉及的范围包括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市场、原料新的供应来源和新的组织管理五个方面的创新。熊彼特认为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制度创新是解决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两者密切合作,缺一不可。熊彼特对创新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的论述了创新和经济周期的关系、创新与经济均衡的关系和企业家对于创新的作用。他认为,创新不仅属于技术范畴,而是属于经济范畴,它既包括技术的发明,也包括通过发明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能力。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后来学者们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由于科技供给现代农业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农业所有要素的“源头活水”。所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本书的重要理论基础。

后来,弗里曼进一步拓展熊彼特的观点,提出国家创新理论,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强调了创新中的网络特性和相互影响。同时,他认为政府的科技政策对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提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成果。

(三)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农业发展具有阶段性,经济学家梅勒、韦茨、速水佑次郎等对农业发展的主要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归纳各阶段特征。

表2-1 农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征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趋势,我国学者从一般意义上将农业发展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经营方式改变的角度将农业发展划分为粗放式经营和集约型经营两个阶段。该理论分别阐述了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资源条件、农业技术条件、农产品市场需求条件以及农业发展目标等变化特征,这有利于分析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特征,并思考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农业发展关系。

(四)农业技术选择行为与扩散理论

西奥多·舒尔茨(1966)的经典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将农业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型。这是一种技术状况停滞不前、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方式长期不变,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处于长期均衡。二是现代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只要新生产要素有利可图,它的出现和被采用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很短。三是过渡型。舒尔茨指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因素是使用新技术,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供给者视角寻找新的生产要素,二是从需求者视角还寻找传统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接受的新的生产方式。舒尔茨对新生产要素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作用和行为进行了分析。第一,供给者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发现、生产并推广新要素,并使传统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得到并使用这些要素的那些人和机构。通过有效的非营利机构,落后国家可以引进外国资本和外国技术,然后鼓励营利企业去有效地推广和分配新要素。也就是说,为了供给新的农业生产要素,就需要政府或其他非营利企业研究出适应于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农技推广站等机构推广出去。第二,从需求方面来看,要使经营主体接受新生产要素,一方面必须使这些要素真正有利可图,这取决于新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量”,也取决于“租佃制度”。另一方面必须要向经营主体提供有关新生产要素的信息,并使他们学会使用。这需要对经营主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舒尔茨认为,资本不仅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而且还包括作为劳动力的人。所以,引进新生产要素,不仅要引进物的因素,还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这样,就要对经营主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其中教育最为重要。

此外,对于经营主体选择何种先进程度的技术,1976 年,英国生态学家舒马赫在其“中间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适用技术”概念,它能够适合一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具体条件。在新形势下,适用技术的内涵应是开放双向度适用技术,即指适应于本国或本地区的内外部环境,能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在互动中实现最佳综合效益的技术系统。因此,与非适用技术相比,适用技术具如下特点:即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投资小、易掌握、易推广,产品有市场;能与当地的文化变迁互为补充、相融;能与当地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整个技术体系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形成技术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上述特点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适用技术正是为了寻求最佳的“结合点”。适用技术可能是先进的,也可能是非先进的,它包括从原始到先进的整个技术过程。以“适用”为原则选择的技术可能不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导致长期落后于先进技术水平。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应尽量选择既先进又适用的技术,即所谓的“先进适用技术”。 x9EeX8+pgHH2Oj/A7+eZRi2DPKnoqXAuSU28Xv3w3QJpyza/hbZRkkvqcDS8Bb0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