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抗拒知识

因此,如果我要具备理论知识,就需要满足(至少)三个条件:我必须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必须为真,我必须有充分的理由。第一个条件关乎我头脑里的情况,也就是我的心理状态。第二个条件和世界是什么样的有关。第三个条件将前两个联系起来:理由联结着我的心理状态和世界。

理论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比如,可以分成日常知识(和我平日里要做的事、我的周遭、我的朋友有关的知识)和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比日常知识更系统,在可控条件下得到过检验。但就像我前面说的,日常知识和科学知识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有时我们还会讲 实践智慧 ,一种很难系统化也很难传授的知识,不过这主要指的是能够合理评估情况的能力。穿着高跟鞋又不带地图去远足的人大概没有关于山脉的基本知识,判断力也不怎样。

科学还可以进一步分类,比方说,有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这些类别的方法论很不同。比如,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比自然科学更注重阐释(文本、语言、手工制品等等)。尽管如此,我们从中获得的理论知识,都和有充分根据的真信念有关。 哲学家会讨论,是不是有某一类科学知识比其他的更根本,比如物理学是不是关于世界的最根本知识。我个人对这样的想法抱怀疑态度。鉴于(和我一样)相信知识和科学的人有时会被批评为崇尚“科学主义”(宣称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归结为特定类型的科学知识),有必要强调,你可以在相信科学的同时,不接受一切知识都可化约为科学知识(甚至科学知识中的某个部分,比如物理学)的观点。1988年,我在牛津第一次见到我未来的丈夫时,他想引起我的注意,于是问我:为什么有事物存在而不是全然虚无?我们现在还在探讨这个问题。

“知识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乎知识呢?知识有什么 价值 ?有人说,知识本身有内在价值。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知识的生活比无知识的生活更好。真的是这样吗?套用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话,当不快乐的苏格拉底,真的比当一头快乐的猪更好吗?很难说。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即使知识不具有内在价值,它也具有重要的 工具 价值,也就是说,知识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如果我饿了想找吃的,就得知道哪里有吃的,怎么样才能去到那里。不知道的话就只能饿着了。正如一开始的时候说的,我们要生存,就必须能比较好地吸收事实。较低等的动物不需要真正的知识,只要信息能从外界传进来就够了。蚊子没有理据充分的真信念,也活得好好的。因此,我们可以想一想就生存而言, 知识 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真信念还不够吗?第三个条件——充分的理据——提供了什么价值呢?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柏拉图,通常被称为“美诺悖论”。 [11] 柏拉图注意到,对要去拉里萨的人来说, 知道 去往拉里萨的路,与具备关于通往拉里萨的道路的真信念,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两种状态都足以让人去到拉里萨。柏拉图提出,知识能增加稳定性,没有理据的真信念则不能。一个人走在去往拉里萨的路上,突然感觉路好像不太对,如果这个人的信念有充分的理据,他就比信念缺乏理据的人更有可能继续往前走。围绕这个问题的辩论很激烈,但我认为柏拉图指出的正是正确的方向。拥有知识的人,信念是有理据的,这会影响她的行为,也会影响她与别人的交往。我俩站在十字路口,你突然决定往右转,而如果你没法为这个选择给出理由,我就会很犹豫要不要跟着你走。理论推理也是一样。我俩打算一起解决一个理论问题,你提出了一个方案,却给不出理据,那是说服不了我的。所以说,如果我们要一起推理,一起决策,就必须有充分的理据,也就是证据。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合理的假说:知识对人而言具有很大的价值,特别是因为人类生存非常依赖于交流、讨论与合作。我在本书中还会多次谈到这一点。

这关系到去年讨论得很热烈的事:知识对民主的重要性。民主是什么?它仅仅是一种决策方式,还是也包括一系列核心价值(与少数群体的权利相关的价值等等)?这些都有很多可以说的。但一个基本观点是,政治决策反映了公民想要的社会。因此,公民有必要熟悉与自己相关的社会事实,了解实现不同目标的手段。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终极目标,这是个规范性问题,无法用科学方法判定(尽管道德哲学可以做出一定的贡献)。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不管是什么目标),你就得知道现实是什么样子的,知道什么手段有助于实现目标,而这就需要建基于充分理据和理性辩论的公共讨论。

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是个可悲的反面例子。后来人们发现,在投票的人中,有35%的人不知道被批评者称为“奥巴马医改计划”(Obamacare)的健康保险计划,其实就是《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The Affordable Care Ac)。因此,许多人投票废除奥巴马医改计划,却不知道这意味着《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会被取消,他们自己的健康保险也会丢掉。 [12] 这都是因为共和党在竞选活动中攻击奥巴马的健康保险计划,给它起了这个绰号。用同样的办法,说假话的政客也能引诱人民接受实际上不合理的社会变化。特朗普称,统计表明,当年的谋杀率是45年来最高的,这样他就能让人民相信,还需要更多“法律与秩序”。事实是,谋杀率虽然从2014年到2015年略有上升,在历史上却处于低点。 所以说,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而言,知识的工具价值是非常大的,而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抗拒”知识这个现象很值得忧心。

最后,我们来具体谈谈什么是抗拒知识。开篇提过,问题不在于我们人类吸收不了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将始终存在),而在于我们吸收不了 知识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我们应该再次留意知识的第三个条件:充分的理据或证据。关键问题是,我们(在某些情况下) 抗拒证据 ——我们的信念不以充分理据或证据为基础。由于证据和真理之间有联系,抗拒证据就意味着我们往往无法接近真理。

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抗拒证据或抗拒知识的情况。一种情况是我们(有意无意地)不愿去获取相关的信息来认真测试我们的信念。我们不善于到处去探索,而是喜欢抱着那些能说明我们想法正确的资料来源不放,不想费力去查证这些来源是否可信。另一种情况是,即使在获得相关信息后,我们也还是继续抱持那些缺乏充分理据的信念。我们相信自己 想要 相信的,而不是我们 理由 相信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理性。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而我们将会看到,这是所有抗拒知识现象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要解释为何如此,我们就需要检视知识的内在敌人和外在敌人。第三章探讨两种抗拒知识的情况背后的种种心理机制。第四章讨论外在机制,比如谎言和其他形式的虚假信息,它们与内在机制互动,造成了今天这种抗拒知识现象泛滥的局面。

不过在那之前,我们需要面对更根本的挑战,那就是对以下观念的质疑:存在事实,而且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事实的客观知识。

[1] Miranda Fricker, Epistemic Injustice: Power and the Ethics of Knowi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 相关讨论可以参考Frederick C. Crews, ‘Freud: What’s Left’,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3 February 2017等。

[3] 参见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 Thinking, Fast and Slow ,2011),他提出了“系统1”(快速、无意识、更情绪化的思考)和“系统2”(更慢、更有意识的思考)的区分。第三章还会讨论这个问题。

[4] Aristotle. Metaphysics.

[5] 笛卡儿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可以参见Lawrence Nolan and Alan Nelson, ‘Proofs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 in The Blackwell Guide to Descartes’ Meditations , ed. Stephen Gaukroger,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等的讨论。

[6] G.E. Moore, ‘Proof of an External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 25 (1939).

[7] 然而,这个概念定义起来不太容易,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哲学争论。哲学家蒂莫西·威廉森(Timothy Williamson)在哲学普及书《对与错的真相:四人对话录》( Tetralogue. I’m Right, You’re Wrong ,2015)中,谈到了这些(及其他)和知识有关的理论问题。

[8] The Guardian , 09/03/2017.

[9] ‘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Report . 2014.

[10] 比如,可以参阅我和同事卡特琳·格吕尔合写的概述这个主题的《信念的理由与规范性》[Reasons for Belief and Normativity, in Oxford Handbook of Reasons and Normativity , ed. D. Star,Oxford: OUP (2018)]。

[11] Plato, Meno ,约公元前402年。

[12] Kyle Dropp and Brendan Nyhan, ‘One-Third Don’t Know Obamacare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are The Same’, The New York Times , 07/02/2017. EsphMUczOjvEvKYSfylfnejBn4W7t8OEKcNXh4+cL0vAsBR4cMTBhBe4rcpp6g7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