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华为的崛起之梦

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份

在外人看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是个低调做事、不爱出风头的人,他甚至推辞了“改革开放杰出100人”的荣誉称号。面对记者的疑问,他只是说“想集中精力搞搞华为”。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任正非是个非常有雄心壮志的人,他非常擅长激发员工的激情,经常给员工讲故事,谈未来。华为诞生后不久,任正非就提出了自己的梦想:做一个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他逢人就讲:“人们说十八世纪是法国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这不正是一线曙光?”

1994年的华为,虽然小有所成,但是仍然处在通信市场的中下层,谈起高端产品,人们想到的只有爱立信、北电、诺基亚、西门子等,很少有人听过华为。

也正是在1994年,向来以低调示人的任正非,发出了令人震撼的十年狂想:“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份。”

后来的历史发展,实现了任正非的愿景。十年后,当华为与中国电信签署合同,成为中国电信最大的战略伙伴,并且在巴黎设置欧洲地区部的中心时,华为已经在世界通信巨头中站稳了脚跟。又过了一年,华为成为英国电信的21世纪网络供应商,仅海外收入就达到200多亿美元。

然而在当时看来,任正非的愿景,更像是一场不切实际的春秋大梦。到底是什么给了任正非这样的自信与魄力呢?

C&C08带来成功的曙光

话题还是要回到交换机,正是在交换机上取得的成果,给了任正非成功的希望。

JK1000的研制,让华为体验了一次什么叫“喜忧参半”。一方面,华为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制作了JK1000,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服务口碑,为在下一步开发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JK1000在市场上的失败,也让华为认清了现实:市场自有规律,要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产品。

1992年,数字交换机的技术已经成熟,华为的财务状况也很不错。那一年,南方的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任正非也非常清楚,房价一定会上涨,但是他同时也明白,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永远不会落伍, 华为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JK1000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华为公司仍然将大部分资金和公司最优秀的人才全力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这是华为在生死关头的奋力一搏, 如果失败了,恐怕任正非真的要实现自己说过的话,从窗口跳下去。

华为的新产品被命名为C&C08,是一款2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发的重任落到了总工程师郑宝用和项目经理毛生江身上,他们是任正非的心腹,任正非对他们予以厚望。

华为当时的研发水平还不高,一些现在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当时往往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为了保证研发的效率,华为从各地大规模招兵买马,其中大多数是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只有个别人是来自通信科研机构和邮电学院的老手。不过,这些年轻人干劲十足,领悟能力很强,很快就掌握了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万幸,C&C08最终研制成功。还没等测试全部完成,项目组成员就迫不及待地将产品运到浙江义乌了。义乌方面给予这款交换机很高的评价, 因为它不仅技术水平很高,还实现了本土化定制,满足了电信局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要求,例如话务统计、终端操作、计费等,使得操作更方便。

C&C08 2000门交换机在义乌的成功,让华为公司的所有员工都感到兴奋,就连平日里一直紧绷着脸的任正非也露出了笑容,但是他在庆祝成功的同时,还是没有忘记提醒员工:“交换机的优化工作要持续8年,要不断地接收用户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我们的交换机,使它长期居于最先进交换设备的行列。”

华为启示录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拥有非比寻常的意志力,他敢打苦仗,敢打硬仗,又有十分长远的目光,在1997年的文章《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中,他写道:“十年之内,通信产业及网络技术一定会有一场革命,这已为华为的高层领导认识,在这场革命到来的时候,华为抓不住牛的缰绳,也要抓住牛的尾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际大公司。这场革命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只有在革命中,才会出现新的机遇。”

任正非一边高喊“活下去”,一边却又在给员工谈愿景,这似乎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其实,这很好理解。华为只有好好活下去,才有机会实现曾经的梦想。

华为成立至今,已经是一家拥有32年历史的企业了,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已经可以算是一家老牌企业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曾经出现无数家优秀的中国民营企业,有些甚至成为MBA的教学案例,但是仅仅32年时间,大部分都倒下了。在这32年间,任正非见证了太多企业的衰亡,从“枪林弹雨”中走出的他,更能体会实现梦想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生存不易,华为只有活着,才能实现梦想。 CHDCqfXEQzhnLtWHZnsuswC2DR9kZuCru/UD9pkmCW1Gw6Hj0V4k5FW1jOTKpA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