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季兰: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一幕阳春三月的场景其实很美:小小女童,在院中按照父亲的要求即兴作诗。庭中蔷薇开得一片绚烂,姹紫嫣红,枝叶扶疏。女童望着花丛,沉吟片刻,诗句如泉,从口出缓缓流出:“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

但父亲闻言,心下却是一惊。诚然,以六岁年纪,做出这样的诗值得赞叹,但是诗句的寓意却让父亲陷入忧虑之中。“架却”谐音“嫁却”,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蔷薇花藤未攀花架,随意纷披,实际上是写女儿家未嫁之前思春的繁乱心绪。如此小的年纪,心念便触及春情,这孩子长大恐怕是个失行妇人啊!

父亲一向以女儿的早慧为傲。她天资聪颖,弹琴作诗,样样俱佳。但太过早熟的孩子也会过早领略到人生的种种复杂滋味,少了那一份透明和轻快的童真。父亲当即决定,为不伤风化,让女儿遵守妇德,成为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只有送她出家做女道士。就这样,女童的名字由李冶改为李季兰,她的人生舞台,从此转换到了一个叫“玉真观”的地方。

然而,父亲的愿望还是落了空。心窍玲珑、冰雪聪明的女孩子,情感丰富、内心丰盈、多才多艺的人尖子,一个小小的道观,岂能就此将她的心困住?身体可以被拘囿,灵魂却可以漫无天际自由翱翔,如流云,如清风。况且,唐朝的道观,并不是一潭死水、青灯古佛的枯寂之地。相反,由于大唐社会风气包容开放,道教盛行,男女皆以修道为乐,许多妃嫔公主、名门闺秀也争相来到道观,享受那一种难得的自由,因为在道观里,可以随意与各界名士交往阔谈,而不必过多担心清规戒律。

观中日月倏忽而过,不觉间,李季兰已十六岁,正值少女最好的年华,她亦出落得像一株空谷幽兰,不但姿容绝美,而且因为长期熟读诗文、抚琴歌韵,再加上在山水如画的清静道观中成长,她更是有了一种脱俗出尘的清俊气质。这使得她在女道士中显得格外出众,前来观中的文人雅士也都喜欢与她交往,听她弹弹琴,或者与她论论诗文,便是极大的享受。

二八佳人,生命如花绽放,哪个少女的心里,没有春水泛滥,没有春风鼓荡?自然的春天,草木萌发,万芳争春,蜂飞蝶舞间,季节的美才显现出来。而人生的春天,如果没有爱情点缀,就像春天抽离了四季,该是多么苍白无趣。何况像李季兰这样早慧多情的女子,心里早就满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了。只是她格调清高,凡夫俗子难以入眼入心,她要等的,是真正能让她怦然心动的男子。

朝云暮雨镇相随,

去雁来人有返期。

玉枕只知长下泪,

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意,

俯眄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

教人寂寞复相思。

——李季兰《感兴》

她不是一般的俗女子,也不像有些行为随意放诞的女道士,她不愿做只供男人赏心悦目的“交际花”,她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像男人一样有尊严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爱情。

然而人海茫茫,知心者能有几人?自己身为道士,世界只是一个小小的道观,遇见的人又何其有限!前来道观的男人中,虽有很多文人雅士,但逢场作戏、追求一晌贪欢的人多,真正用心与李季兰交往的人,却很少。他们来此,或许只是一种附庸风雅的游戏,是日常生活的一种调剂和点缀,他们并不会付出真爱,在这样的境遇下,自己纯美的爱情理想,是不是永远只能如天边的星月,只能遥望,却无法实实在在地握在掌心,像诗文中描述的美丽爱情,世上真的存在吗?她年轻的心,第一次有了绵密的心事,第一次知道了烦恼和痛苦的滋味。

一个午后,为了散心,李季兰偷偷跑出道观,来到不远处的剡溪独自乘舟漂流。剡溪的清水碧波,让她的烦乱的心绪很快便平静下来。她划动小舟,溪岸边的风景一一掠过眼前,像一幅流动的画。突然,她呆住了。

就在溪边,如诗如画的背景中,站着一个男子,远远看去,气宇不凡,与这山水似有相同的质地。她的心莫名慌乱起来,她看到他在招手,意思是请求登船。她心烦意乱,迅速将船划过去,四目相对的瞬间,一向落落大方的她居然羞怯得红了双颊。

他自我介绍说叫朱放。她知道他,远近闻名隐居在剡溪的名士。缘分是最奇妙的一种东西,它会让注定的相遇变为现实,所有过程的铺排都已在暗中被忽略。他们一见如故,倾心交谈。遇见这样容貌、才学、见识都与自己相当的男人,李季兰的心,终于在那一刻翩然打开,准备迎接这期待已久、不期而遇的情缘。她写了一首《寄朱放》给他: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他对她亦是有意,举手投足、眼神交会的刹那,心事鲜明,让她欣喜不已。

甚至比想象中的还要美好,相爱的日子总是甜蜜。他们时常相约纵情山水,抚琴品茗,谈诗论文,如果岁月能永远这般静好,如果爱情能永远这般稳妥,该有多幸运!但天不遂人愿,好风好日流逝如飞,心还未从沉醉中醒来,离别却已硬生生横在眼前——朱放要去外地做官。临别前,他写诗赠她:

古岸新花开一枝,

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

便是行人肠断时。

——《别李季兰》

虽有万般不舍,但也只能含泪相送。执手相看,静默无言,唯有情丝脉脉,将心缠绕得苦不堪言。她送他离开,一颗心也随了他去。这是她最初的爱恋,相思的痛苦更是切入心扉。在他刚刚离开的日子里,她茶饭不思、形容憔悴,彻夜难眠。相思之苦难以言表,相思之情无以为寄,她只好写诗: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相思怨》

两个相爱的人天各一方,只有鱼雁往返,替他们诉说着绵绵情思。在一首诗中,她写道:

离人无语月无声,

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

云间水上到层城。

——《明月夜留别》

她俨然一个幸福婚姻中的小女人,日日倚门盼夫归来。然而他们之间并无婚约,爱情是最脆弱的允诺。她能做的只有等待,只有思念时写下的缠绵情诗。什么时候,他才能归来,抚慰她“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的孤寂?

随着时日推移,她渐渐明白,他不可能回来了。有时候,爱情只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心灵选择,那一刻,他因需要而选择爱你;下一刻,也许有新的风景让他追逐,对过往,便选择遗忘。好在,她是个睿智达观的女子,不会让自己在失败的爱情里沉沦,她知道,来日方长,生命还灿烂,前路仍然有爱可以期待。

爱情里所受的伤,要彻底疗愈,最好的办法,是开始新的爱情。在初恋受挫之后,李季兰遇到了陆羽。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对于李季兰和陆羽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本是旧识。当年陆羽出生后被弃,智积禅师收养了他,后又被托于李季兰父亲处寄养了几年。陆羽比李季兰小,两人小时候一起玩耍,倒也情投意合,两小无猜。只是后来,由于李家搬迁,陆羽才不得不回到寺院,两人就此分开。

陆羽也是个极聪慧的孩子,他从小饱读诗书,知识广博,尤其喜欢茶道。智积禅师有意重点栽培他为接班人,但无奈陆羽渴慕红尘,断然不肯遁入佛门。与师父意见相左,陆羽离开寺院外出闯荡,为了生活,还曾经演过戏,后来专心研究茶道,最终成了著名的“茶圣”。

不知道是偶然相遇,还是陆羽有意找寻,总之他来到了玉真观,见到了李季兰。多年前的回忆让他们倍觉亲近,再加上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他发现现在的她更加美丽动人、气质卓然,她觉得现在的他见识广博、才学出众,尤其是他对茶道的执着,让她敬佩又好奇。

他们再次相约,陆羽要为李季兰亲自煮一壶香茶,让她品尝。他特地取来谷帘泉的山泉,采摘茶中精品,垒石起灶,就地生火,为她煮茶。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她的心里暖暖的。喝着他亲手煮出的香醇茶汤,她心里涌出一种特别的感动。

随着交往更加频繁,李季兰思念朱放的心渐渐淡了。陆羽带给她新鲜的感觉,他让她感觉到踏实、安静。他的心思细腻,他的温柔呵护,都让她依赖。特别是有一次,她生了很重的病,陆羽听说后,匆忙赶来,天天为她熬汤送药,照顾得非常精心。不仅如此,他温存的宽解之言,也给了病中的她莫大的慰藉。在他的呵护下,李季兰的病慢慢痊愈,她以充满感激的心情写下《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一诗: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女人固然喜欢浪漫,但贴心的照顾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心。一句热烈缠绵的情诗,比不上病中一碗热气腾腾的饭食。像李季兰这样从小离家在外的女子,更需要家庭般的温暖关怀。陆羽相貌虽不出众,但像他这样有才学又细心体贴的男子,也是少见。她的一颗心,渐渐系在他身上。她爱上了他,渴望和他修成婚姻的正果,过世间最寻常的烟火生活。

但是,也许是双方都没有挑明想结百年之好的心愿,也许是她顾虑自己的女道士身份,也许是他要云游四方去编织他的茶之梦,总之,他们的爱情就此止步,双方心照不宣,只做相知相惜的友人。

陆羽有个僧人朋友名叫皎然,他介绍李季兰与皎然相识。他们三人常常聚在一起煮泉品茗,吟诗听琴。皎然也极有才华,气度不凡。感情丰富的李季兰,一颗心又逐渐被皎然吸引。有他在,便日日是晴天。如若哪次他没有出现,她便心心恹恹,做什么都失去了兴致。但皎然对她,若即若离,似有意又无情。这更让她着迷,她喜欢他的淡然和沉着,有一种超然世外的俊朗风神。

她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爱情却像疯长的野草,越是重压,越是生得葳蕤繁茂。终于,她无法再勉强自己的心,鼓起勇气写了一首诗《结素鱼贻友人》赠给皎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我把雪白的信笺,折叠成一双鲤鱼的样子。你想知道我心中所想何事?请打开书信看看吧。”

一个女子把含着暗香的心事,如此大胆热烈地袒露给一个男子,这不是爱情是什么?任何一个男子收到这样的情书,大概也难以做到心如止水吧?皎然看着信的时候,心里也定然泛起过微澜吧?只是他已然入了禅门,他又是那样自律闲淡的一个人,他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虽然他对她并不是全然没有感觉,然而他知道自己注定是无法拥有爱情的,更别说给她婚姻了。

几经思忖之后,皎然回赠李季兰一首诗: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答李季兰》

她的心意,他了然于心,只是禅心如水,这一份情,不敢,亦不能接受。看到他的回应,她虽然痛惜,但智慧如她,这般有胸怀、有气度的女子,没有因爱被拒而心生怨憎,相反,她对此回应道“ 禅心已如沾泥絮,不随东风任意飞 ”。

他的坦荡、真诚,他的坚定、高洁,让她对他,自此多了敬重。一代名僧与一代才女,仍然是灵魂上的密友,虽然没有爱情,但是这种精神上的相互守望、遥相呼应,是爱情之外的另一种幸福拥有。

至此,她对爱情不再执念,不再抱着单纯的奢望。她终于明白,爱情于女人,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生活有更广阔、更丰富的甘美有待她去享用、去护持。她开始以更开放的心态与诗友交游,她随性但不放荡,有男子的爽利与大度,她始终坚守自我,在可能的限度内活出真实的自我。她不愿将生命依附于任何人,她只愿遵从内心,取悦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和男人一样精彩、独立。“从心所欲,不逾矩。”她活得洒脱又认真。

在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朱放给了她最初的心动,陆羽给了她踏实的依赖,皎然给了她更多关于爱情的思索。经历过相思和求而不得的痛苦,她对爱情和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超脱。她虽然未走入过婚姻,但对世事和夫妻情感却看得无比透彻,这一切源于她的灵慧,也源于她在情感中的历练,是爱情让她的生命日渐丰盈、成熟,饱满如秋日的果实。

她在《八至》诗中写道: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诗句浅白如话,短短二十四字,道尽世间寻常哲理和情爱真相。世界上最近又最远的是从西到东的距离,最深又最浅的是清澈的溪流,最高最明亮的是日月,最亲密又最生疏的是夫妻。前三句的铺排,只为突显最后一句的至理真言。最是人心难测,最是情爱易变。不仅在爱情里,连朝夕相处的夫妻,几十年相守,亲密时情同一人,顷刻间可能在心里就隔了千山万水。

她将一切看得分明,于是放下执念,纵情于诗友,她与众多文人墨客谈笑风生、饮酒赋诗,刘禹锡、阎伯均等名流都与她交情甚好,她的诗名也随之远播,传到了唐玄宗耳中。唐玄宗命她进京面圣,她忐忑不安,作《留别广陵故人》一诗,描述那种喜悦又惶恐的心情:

无才多病分龙钟,

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

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

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

沙鸥出浦谩相逢。

皇帝欣赏的是她出众的诗才,而多情的李季兰此时已年过四十,在对镜梳妆时,却不由感怀自己正随时光流逝的青春容貌。

进京面圣后她获得丰厚赏赐,之后便久居长安。晚年时,由于她曾与叛军首领有过书信来往,被在位的唐德宗株连扑杀。

生逢乱世,这样一个弱女子的生命,就像狂风骤雨中的花朵,身不由己地飘零、萎谢,成泥成尘,只留淡淡馨香于诗史中飘散。

女人如花,品性高洁的女人如兰如莲,她们的美,只能远远地观赏,不可轻薄亵玩。李季兰便如一朵空谷幽兰,她渴望爱,但是她更尊重生命。虽然结局凄惨,但任谁也免不了一死,她毕竟那样认真地活过,那样热烈地爱过,她在爱过的人心目中,永远是一个美好的存在。她拥有丰富独立的生命,这一生,即使没有圆满的爱情和婚姻,也无悔。 DD/KszqSw4JuJ45rByIsEReQJs9Z5IX0oIhYwAYoSGX5ZXKmAUrv+RTUxoDr27j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