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4 思维更加跳跃
——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1.国际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设计。国际主义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等特点,设计方式上受“少即是多”原则的影响较深,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从根源上看,美国的国际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同源的,是包豪斯领导者来到美国后发展出的新的现代主义。但从意识形态上看,二者却有很大差异。现代主义的民主色彩、乌托邦色彩荡然无存,变为一种单纯的商业风格,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追求。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主义开始衰退,简单理性、缺乏人情味、风格单一、漠视功能引起青年一代的不满是国际主义式微的主要原因。如图1.3-53所示为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

国际主义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等特点,设计方式上受“少即是多”原则的影响较深,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

◎ 图1.3-53 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

2.后现代主义设计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国家相继进入了所谓的“丰裕型社会”,注重功能的现代设计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功能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遭到质疑,进而发展到了严重的减退程度。生活富裕的人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功能所带来的有限价值,而需求更多、更美、更富装饰性和人性化的产品设计,催生了一个多元化设计时代的到来。1977年,美国建筑师、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将这一设计思潮明确称作“后现代主义”。

斯特恩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他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先体现在建筑领域,而后迅速波及其他领域,如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及设计领域。一部分建筑师开始在古典主义的装饰传统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以简化、夸张、变形、组合等手法,采用历史建筑及装饰的局部或部件作为元素进行设计。

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是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理论“少就是乏味”的口号是与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发言人斯特恩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他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建筑界和设计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产品设计界,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是意大利的“孟菲斯”设计集团。针对现代主义后期出现的单调的、缺乏人情味的理性而冷酷的面貌,后现代主义以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塑造多元化的设计特征。如图1.3-54所示为罗伯特·文丘里为母亲设计的栗子山庄别墅。住宅采用坡顶,它是传统概念中可以遮风挡雨的符号。主立面总体上是对称的,细部处理则是不对称的,窗孔的大小和位置是根据内部功能的需要设计的。山墙的正中央留有阴影缺口,似乎将建筑分为两半,而入口门洞上方的装饰弧线似乎有意将左右两部分连为整体,成为矛盾的处理手法。平面的结构体系是简单的对称,功能布局在中轴线两侧则是不对称的。中央是开敞的起居厅,左边是卧室和卫浴,右边是餐厅、厨房和后院,反映出古典对称布局与现代生活的矛盾。楼梯与壁炉、烟囱互相争夺中心则是细部处理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互相让步,烟囱微微偏向一侧,楼梯则是遇到烟囱后变狭,形成折中的方案,虽然楼梯不顺畅但楼梯加宽部分的下方可以作为休息的空间,加宽的楼梯也可以放点东西。既大又小指的是入口,门洞开口很大,凹廊进深很小。既开敞又封闭指的是二层后侧,开敞的半圆落地窗与高大的女儿墙。罗伯特·文丘里自称是“设计了一个大尺度的小住宅”,因为大尺度在立面上有利于取得对称效果,大尺度的对称在视觉效果上会淡化不对称的细部处理。平面上的大尺度可以减少隔墙,使空间灵活、经济。

◎ 图1.3-54 罗伯特·文丘里为母亲设计的栗子山庄别墅

3.高技术风格

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见图1.3-55)。

◎ 图1.3-55 高技术风格的技术特征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

高技术风格最为轰动的作品是英国建筑师皮阿诺和罗杰斯设计的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见图1.3-56)。

◎ 图1.3-56 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

4.波普风格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如图1.3-57所示为波普风格的特征。

◎ 图1.3-57 波普风格的特征

波普艺术设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群青年艺术家有感于大众文化的兴趣,以社会生活中最大众化的形象作为设计表现的主题,以夸张、变形、组合等诸多手法从事设计,形成特有的流派和风格。波普艺术设计的主要活动中心在英国和美国,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波普艺术设计打破了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设计,它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具有戏谑性的挑战。设计师在家具、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其设计挣脱了一切传统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市场目标是青少年群体,迎合了青少年桀骜不驯的生活态度及其标新立异的消费心态。由于波普风格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很快便消失了。波普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违背了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法则、人机工程学原理等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因而昙花一现。但是波普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特别是在利用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为设计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如图1.3-58所示为波普风格的作品。

波普设计打破了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设计,它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具有戏谑性的挑战。

◎ 图1.3-58 波普风格的作品

5.解构主义风格

解构主义风格的特征是对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进行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是具有个性、随意性的表现特征的设计探索风格,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和批判。解构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和彼得·埃森曼。如图1.3-59所示为解构主义风格的作品。

解构主义风格的特征是对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是具有个性、随意性的表现特征的设计探索风格,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 图1.3-59 解构主义风格的作品

6.新现代主义风格

20世纪60年代之后,设计领域出现了一种复兴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它是一种对于现代主义进行重新研究和探索发展的设计风格,坚持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设计元素,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因此,新现代主义风格既具有现代主义严谨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个人表现。

新现代主义风格有着现代主义简洁明快的特征,但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单调和冷漠,而是带点后现代主义活泼的特色,是一种变化中有严谨、严肃中见活泼的设计风格。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在20世纪60~70年代极为流行的同时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设计界,以至于在当代的一些展览展示设计中依然得到追捧。

新现代主义风格有着现代主义简洁明快的特征,但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单调和冷漠,而是带点后现代主义活泼的特色,是一种变化中有严谨、严肃中见活泼的设计风格。

新现代主义风格所强调的是几何形结构以及无装饰、高度功能主义形式的设计风格。

新现代主义风格所强调的是几何形结构以及无装饰、高度功能主义形式的设计风格。在现代的一些展览展示设计中,这种设计风格被广泛借鉴和利用。比如苏州博物馆,建造成了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它的整个屋顶由各种简单的几何形方块组成,看似比较单调,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但设计师将这些看似死板的几何形方块运用科技的力量打造出了一种奇妙的几何形效果,有趣活泼,摆脱了呆板的现状,而且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的有机结合、金属遮阳片与怀旧的木架结构的巧妙使用,将自然光线投射到馆内展区,既方便了参观者,又营造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充分体现了新现代主义风格所追求的功能主义审美倾向。除此之外,博物馆在外观上无太多装饰,大部分采用苏州当地住宅的特色,白墙灰砖,原始自然,使原本生硬的几何造型平添了几分诗意。

作为一个文化展览的平台,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无论是在外观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符合了作为一个文化展览展示平台所应具备的特征,同时有效地向公众展现了苏州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样具有新现代主义风格特征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展览展示的模式,新颖大胆且富有创意。所以说,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是新现代主义风格的典型产物(见图1.3-60)。

◎ 图1.3-60 苏州博物馆

20世纪中期,工业设计已渐渐地立足于当代的工业社会,它应用了工业生产的技术与新型材料,并考虑使用者本身的需求,为使用者的各种需求条件量身定做。 5BNzqqonk8ni4kxnRfxXwWpmLZy2Gn3Q+rnw5uS3LkbMouJeTbvuZmFXpqi4wQ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