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某些不幸的人类被外星人侵袭,奇特的经验带给他们长期的孤独,以及无可避免的创伤感,面对未知,有一种莫名的哀伤感向我袭来。关于外星生物与其他维度的世界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梦中,一种对未知的恐惧与想象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早期已然开始,地球与它自身以外的世界没有确切的分界线,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各种信息的介入,人类在自己能够掌握的世界以外,画下了一道神秘的界线,那里收藏着不可解之物,而科学就是在与这个未知奋战,日积月累地开发物理的智慧,甚至动摇了宗教的唯一性,从漫长的中世纪禁欲主义中解放,科技就是回归整个宇宙概念的修炼。
文艺复兴使人类的注意力回归到自我存在本身,人文主义得以建立与发展,人类开始剖析自我身体的结构,即物理的结构,这研究延伸到空间建筑、文化物理,重新唤醒了空间的灵魂,物质世界脱去了纯属宗教的外衣,赤裸裸地展现着存在的真实。这时候,我们的形体被自我检视,从宇宙生成的实体感不点自明,只有等待着整个天体结构一一理清,我们才可以确切地感受到真正存在的不可思议。
十九世纪乘着大工业时代来临,工业革命在英国掀起了一阵巨浪,在虚无的世界中发出激进的物理信号,整个地球进入了一连串的决定性转化,弗洛伊德开启了一个软时间的维度,爆发了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旅行。在二十世纪初的现代革命性的转化中,未来主义催生了对时间重叠的几何形态的迷恋,各种科学开始了对唯心世界的想象与落实,西欧国家发动了从殖民地文化的终结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始末纷乱,人类在这两个世纪间与地球互换了角色与位置,人类前所未有地成为变化的核心,甚至威胁到地球本身的存亡,在当下人工智能的萌芽迸发阶段,我们不禁会问,太空中有外星人的想法是从哪个时候开始的?
回溯中世纪的宗教描述,我们可以从很多教堂里面看到欧洲人心目中对于宇宙的看法,在历朝历代的教堂宏伟的穹顶中,世界被以宗教化的方式归纳、诠释,后来人们通过其时代的科学发展而渐渐地改变了对整体物理世界的看法,从极端的宗教教义到自然科学,西欧经过了漫长的转化过程,形成了欧洲未来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态度。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地域文化间,产生过各种宗教图腾,又把各种神秘图像归纳在图案中,这种带着原始信息的符号进入工业化生产之后,在形成装饰文化的美感需求上,隐藏了图案的意义。早期的Art Nouveau(新艺术)就是把人体和花纹联结在一起,由此产生的很多剪裁的风格都延伸了这种流动的线条,强调一种线条的浪漫色彩、颜色的饱和度与和谐的交流。到了Art Deco(装饰艺术)的时代,人们把几何形状加在身上,Jazz(爵士)以音乐的形式鼓动着一种韵律,在几何的形状里做出变化,把以前装饰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到维多利亚风格的东西转化成几何的形态,慢慢演变出一种新的工业革命开发下的图案规则。这场与包豪斯有关的整体的视觉革命,形成了一种新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法,也影响了日后几何形状更加突出的一段历史。
在二十世纪初期,我们曾经把这种想法灌输于电影里面,在早期的电影中,我们想象着将太阳与月亮用拟人的方法来表现,里面就牵涉到对外星人的描述,当时关于外星人没有形体的限制,充满想象力的各种形象不断变化,有些是对地球生物的形象进行改造,有些直接来自几何光学的构成,总之外星人就是一个想象的领域,跟我们的人体有关,但是又牵涉到神秘的外来因素的影响,这股风潮变成了一种历久不衰的想象角力,不断有寄生于各种时间的形貌出现。
©叶锦添
二十世纪二〇年代,摩天大楼出现在各大城市,几何形状的建筑大量发展,取代了繁复的古典风格建筑,形成了新的现代城市景观,这种与自然不太一样的线条,慢慢形成了人类电子世界的雏形。说来也是百年间的事,经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古建筑被摧毁,产生了一大批后工业时代的廉价建筑,讲求简约的水泥构造,建筑上很多带着神秘信息的附载物直接消失。这时服装方面也开始把繁杂的装饰性的东西去掉,把手工精良、花费大量时间生产的手工艺作品尽量简化,转为一种大量生产的模式,衣服大多出自相同的款式和程序,只有小部分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族群在不断回溯古典衣服的种种,故而产生了一种综合模式。
细看之下,欧洲所创造的星空奇遇文学的种种,都是基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诞生后的宇宙想象。一九六九年阿波罗登陆月球,在这之前,关于外层空间的文化就开始大量涌现,有关外星人的传言不断出现,不少与外星人相遇的新闻出现在坊间。七〇年代,大量掺杂了外星文化的想象进入到城市里面,未来太空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如电影《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星球大战》( Star Wars )、《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另外,还有一众以外星人自居的艺术家,如草间弥生。个别的人物从流行文化的角度进入了我的视野,其中,想起未来世界和外星人就会想起大卫·鲍伊(David Bowie)和他的太太安吉拉·巴尼特(Angela Barnett)。人们对火星有深刻的期望,因此,这些艺术家从七〇年代开始成为时代的宠儿,大卫·鲍伊留下了很多影像作品,比如《天外来客》( 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 )(1976),他究竟接收了什么信息,让他对外星文化和形象那么着迷,以他的个人形象创造出不同的奇异角色,带领整个时代的潮流一直往前发展,其中带有很重的未来主义味道……
从真正在地球上经验的种种宇宙奇观幻想,到慢慢形成不同文化的各种解释,最后通过宗教与人文主义的复兴,一直到流行文化的发扬,时间蒙着一种未来的能量模式,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在每个年代发挥不同的作用。有趣的是,人类总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种种的虚幻,发挥着有趣的想象并模仿,人有一种全面覆盖一切的能力,使一切可以暂时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