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巴女词 [1]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1] 本诗是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出蜀,途经三峡时作。三峡属巴东。诗明显地受巴地民歌的影响。

解读本诗的关键在第三句“十月三千里”,旧注皆于此阙如,今人或谓“十月”指离别时间之久,“三千里”指相隔距离之遥。此说初看似平允,细玩则有问题。诗为拟巴女口吻以写诗人去蜀时心境。就巴女角度看,起首“巴水”“巴船”二句是写江水送行舟去得太快,末句“郎行几岁归”也是送别口吻,则尚未别离,何来相别“十月”之久?就诗人心境观,则出峡即离故土,不知归期何日,也与“十月”之久不合。今按盛弘之《荆州记》载,峡中夏水涨满之时,水势尤急,“有时朝发白帝(今重庆奉节),暮至江陵(今属湖北),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十月三千里”当由此生想而极度夸张,意谓虽时当十月,而水势尤急,过于五月,竟至日流三千里。如此则全诗以“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复沓领起,先从词语与音节上传达了水流舟行之迅疾,“十月三千里”更以夸张伸足前意,于是末句“郎行几岁归”便尤显得余味无穷。

以本诗为始,出蜀后李白在吴越、湘鄂都有习学当地民歌之作,这是李白诗歌素养在习学古代雅俗二体外的又一红线。李白诗所以能度越前辈,迥出同侪,除了他的个性气质以外,这种雅俗兼取、古今包容的气度,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唐世文人习学巴渝民歌,以中唐刘禹锡的《竹枝词》最为著名,而李白则在约半个世纪前已经先刘着鞭。刘禹锡《竹枝词》序称巴渝民歌“其卒章激訏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诗经》中郑风、卫风中的情歌)”。李白本诗完全当得起“含思宛转”四字。试再玩味“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二句,“三千里”当然非实况,但从所拟巴女的角度看,这是深恐郎君去去太速的怨嗔;从拟者(诗人)的心境看,他痛感故乡行行渐杳:江水啊,你流得太快了啊!这正是拟者与被拟者(巴女)共同的曲曲心声。 K5ATO/yoSnoyL0Fpk2VV4+JEHPehwWeWY9UXOiDe7cdUqcw6VS4VZSXx0xg+FL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