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界论坛 | BUSINESS FORUM

过低的价格可能损害长期的经济发展

价格的过度降低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构成制约。

文/程 实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被视为资源配置的关键调节机制,是协调供需平衡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演变,价格机制的作用愈加复杂化,促使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探讨。

现实中,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仅有那些能够同时提升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价格调整,才能实现帕累托改善,进而推动整体福利提升。价格的过度降低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构成制约。

更为重要的是,生产侧价格的下跌不仅直接影响企业,还会通过工资水平传导至消费端。工资下降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导致需求萎缩,形成经济活动的负向循环。

从需求侧来看,负面预期往往会进一步抑制消费。

为应对这种不利局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成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能够提升公众的安全感,稳定消费预期,从而促进内需市场的持续增长。这种政策工具不仅能缓解短期经济波动对消费的冲击,还能为经济提供长期稳定的动力。

价格不是越低越好:帕累托改善是关键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竞争会自然压低价格,进而使消费者受益。然而,价格过度降低并不一定带来整体经济福利的提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完全竞争并非总是最优的,价格过低可能导致企业无力创新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

此外,美国经济学家范里安详细探讨了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关系,指出在市场均衡中,只有当价格调整导致这两者均增加时,才能实现帕累托改善。因此,价格应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找到平衡,过低的价格可能损害长期的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是微观主体经济均衡的加总,故而价格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增速的表现。以日本为例,日本的CPI变化和GDP增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当CPI增速呈现下降趋势时,日本的GDP增速也往往有着消极的变化。例如,1990—1994 年间,日本CPI同比增速由 3%左右下滑至0.7%左右,GDP增速也从 4.8%下降到了 1.08%。

物价水平的降低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收缩,企业会相应地减少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打击了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

相反地,物价的温和上涨可以使得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CPI过度上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物价上涨过快,可能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消费者购买力减弱,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但总体而言,日本的物价变化和经济增速呈现一定程度的正向联动。

生产侧价格下跌的负向传导:工资与消费的关系

价格对经济的影响不仅限于生产者,还会通过工资水平影响消费能力。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当工资作为人力成本的价格下跌时,消费者的购买力会相应减少,导致整体需求萎缩。也就是说,价格调整从生产侧向外扩散并有可能形成负向螺旋,表明生产侧价格下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工资水平降低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将受到严重抑制。

相反地,工资水平稳步上行将有效提振消费需求。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居民工资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根据统计局数据,近五年来,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2019-2023 年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保持在5.8%以上,基本上都高于同期的GDP增长率水平。工资水平的整体上升趋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强的购买力,有助于稳定内需市场。

此外,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工资的黏性使得工资下降难以快速实现调整,反而可能引发失业增加和经济萎缩。在经济衰退时期,即使企业面临成本压力,也可能不愿意直接降低工资,而是选择裁员或其他方式来降低成本。这种情况下,失业率的上升将进一步削弱总体消费能力。

需求侧打破负向预期:社会保障的关键作用

在需求侧,打破负向预期成为经济稳定的关键。而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工具,可以有效提升消费者信心。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生命周期——永久收入假说中指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基于长期收入预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稳定这些预期,进而稳定消费行为。在中国,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养老保险和个人健康保险的支持力度,这有助于缓解家庭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意愿。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 2023 年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超过 10 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 13 亿人,覆盖面广泛。这表明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政府有效地减轻了居民因医疗和养老问题带来的经济负担,增强了民众的安全感和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

美国学者费尔德斯坦和李本的研究显示,社会保障不仅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还能在经济波动期间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网,提升他们的消费意愿。例如,2020 年,美国推出“2 万亿美元的纾困计划”,使得失业人员可申领每周 600 美元的额外补助,最长可领取 4 个月,减少了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消费支出。

特别是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打破负面的经济预期,恢复市场信心。

在中国,政府不仅关注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还注重提升社会保障的质量。例如,养老金的连续上调,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提高、异地就医就诊,以及医疗救助托底,都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外,政府还在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措施,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项目,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这些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减轻家庭在老年人护理方面的负担,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水平。

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截至 2023 年,已有 49 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参加人数超过 1.8 亿,惠及人数超过 130万;2023 年异地就医就诊人次达到 2.43亿且持续增加,比 2022 年的 1.1 亿人次高出了一倍多;同时医疗救助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负担的作用也进一步增强,帮助减轻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费用负担达1 883.5 亿元。

编 辑:朱作明 332080895@qq.com 0cfT+kk9+Cxm6dUABlpG0OXeXjXgSMVBcct08av+vrNIjUJ/Soc8P8O+D8ZyDQ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