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记者调查 | INVESTIGATION

旋涡中的仅退款

一端是用户拍手叫好,认为这是各大平台对于消费者权益的进一步保护与倾斜;另一端是中小商家不堪重负的破口大骂。毫无疑问,“仅退款”规则挑起了新一轮江湖纷争。

文/本刊记者 马 冬

2024 年 6 月初,店主杨先生收到一条退款信息,有一单9.9 元的短袖被一位买家成功申请仅退款。

对方的申请理由是“商品不是纯棉材质”。但杨先生确定,自己的产品描述从未提到“短袖是纯棉材质的”。

杨先生核算成本后发现,一件短袖的净利润微薄,仅 5 至 7 毛钱。遭遇一起仅退款事件后,他需额外售出多单才能弥补损失。面对今年以来店铺频繁遭遇的近八百次仅退款,杨先生决定采取行动:带着同事,踏上千里寻人之路,去跟买家讨个说法。

从义乌到威海,足足有 1 300 公里左右,杨先生花费了9个多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在威海,杨先生通过快递驿站监控锁定了买家。买家解释称因对非纯棉衣物过敏而选择仅退款,但杨先生对此解释存疑并提出自身诉求。经长时间协商及警方介入,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然而,事态未平,杨先生随后接到平台通知,因其“线下找人”行为被投诉,店铺产品被永久下架,相当于店铺永久关停。

“仅退款”的出现,本质上是为了减少商家和用户在关乎质量和退货问题上的争执和矛盾,也是对用户权益的保障。“仅退款”如今已经成为电商平台应对某些特殊情况的标配,一场围绕在商家、平台、消费者之间无形的风暴也在悄然形成。

在电商舞台上,一个个轰轰烈烈的故事正在上演,眼下关于“仅退款”的争论却变得愈发激烈,成为商家、平台和消费者之间一场不可忽视的挑战与较量。

纷争四起,这究竟是一场为了流量开展的争夺战,还是一次促进行业迭代升级的大讨论?

炸店往事

如今,越来越多围绕“仅退款”规则产生的问题和纠纷被推到了公众面前,一时间各种声音充斥在互联网上。

有人痛骂平台太霸道,不顾商家死活;有人欣喜终于看到平台站在了消费者一边;还有人躲在夹缝中,利用漏洞卖“薅羊毛”课程赚得盆满钵满。

当人们讨论“仅退款”这一规则的“罪与罚”的时候,是否还记得 2023 年 3 月那场“炸店”事件。

如今,人们仍旧可能会对这件事背后的动机感到匪夷所思:一些不愿意接受仅退款规则的小商家,想要通过“炸店”的形式,胁迫电商平台改变规则,回到那个低品质供应者拥有特权的旧时光中。

那年 3 月,拼多多上线了多多福利社自营店,一些心怀不满的中小商家突然发难,开始引用“仅退款”条款来恶意炸店。

发难商家显然深谙平台规则,精心策划了一场“炸店”行动:大规模下单之后,商家将收货地址改到偏远地区,随后申请仅退款,迫使发货商家在商品无法追回的情况下,货款被直接扣除,展现出对平台规则的高度利用与恶意操作。

随着大规模下单退单之后,这些商家继续在客服大骂拼多多用户,这样高频操作之后,多多福利社被迫下线。

表面看,炸店事件的导火索是商家们对于“仅退款”模式的不满:在他们的叙事中,品牌商家充分受益这种退款规则;而财力不足的中小商家,很有可能则被这种仅退款规则淘汰掉。

于是,这些商家采取这种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质疑平台在处理退款问题时未能保持公正立场,过度偏袒消费者,导致一些无充分证据的退款请求也能轻易通过,甚至吸引了大量“羊毛党”的涌入,使经营陷入困境。

时至今日,距炸店事件已过去一年多,但其影响仍未完全消散。商家们长期遭受仅退款规则的困扰,而此事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在暗处悄然蔓延,对电商行业的未来发展投下了不确定的阴影。

名利,争夺

或许拼多多也未曾预料到,“仅退款”这一曾经饱受争议的规则,某天会变成电商平台的标配。

先是淘宝,对外发布关于变更《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的公示通知。通知显示,淘宝将基于平台自身大数据能力,结合多维度识别,对于买家发起符合相关情形的售后,作出快速退款或退货退款的规则依据。

紧接着,京东、抖音电商、快手电商等均推出类似的规则,“仅退款”自此成为了电商行业的新主流。

那么,以淘宝为代表的四大电商平台为何会走上拼多多的老路?理由只有一个:名利场里,这是围绕消费者开启的一场争夺战。

从表面看,淘宝等电商平台推出仅退款规则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然而,实际上推出仅退款规则的落点并不完全在于“消费者”,而更在于“争夺”。

从表面看,淘宝等电商平台推出仅退款规则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实际上推出仅退款规则的落点并不完全在于“消费者”,而更在于“争夺”。

对于商家来说,“仅退款”规则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为了吸引用户,他们必须承担巨额成本,而这些规则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商家实际经营的困难。

商家感到困扰,因为这似乎在挑战着传统的商业规则和道德底线。这样的商业模式变革不仅仅是财务上的压力,更是对商业伦理的重新定义。

有消费者购买拖鞋穿戴一年后,竟以不合脚为由成功退款;有人利用无关图片虚构商品问题,轻松获得退款。

更有甚者,以“我不知道网购需要支付费用”这类荒谬的理由,也顺利实现了退款操作。这些现象不仅挑战了商业诚信的底线,也让不少卖家感到无奈与愤慨,一些商家不惜成本去到线下当面和消费者对质。

这场关乎“仅退款”的争论,并不仅仅是商家与平台之间的博弈,更牵涉到整个零售业态的发展变迁。它不仅仅局限于双方利益的较量,更深层次地触及了行业市场内卷的严峻现实——无论各方如何粉饰太平,这一现状都难以被忽视。

商业模式的每一次革新,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市场秩序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的问题。

电商行业的变革,其本质或许远非简单的利益争夺,而是商业伦理、责任与创新的交会点。如何在推动行业进步的同时,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保障各方权益,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旋涡之中

当下,“仅退款”较多的问题集中在: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太难,没有实际的约束性;平台管控不严格,即使“仅退款”没有成功也对消费者没有任何处罚,让有心之人变本加厉;商家维权困难,如果被恶意仅退款,商家能做的仅仅是与客户自行协商,要是客户不愿意寄回也是无能为力,要是走法律程序,一个订单金额未必受理,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人人都在吐槽的仅退款,是压死电商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倒逼式的整顿市场?任何已经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得从细节里看。

早期拼多多最核心的优势农产品,背后是千万名农户。正是他们帮助拼多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在农产品领域摸索出一条路来。

然而不同于大多数标准化的商品,生鲜、水果等农产品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运输条件的要求比较苛刻。受制于种种因素,无法搭建起从消费者到商家的逆向冷链物流,因此像普通商品那样方便地退换货几乎不可能。

那么,农产品的售后服务该如何保障呢?“仅退款”便成了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仅退款”机制有些简单粗暴不近人情,但必须认识到“仅退款”机制是有它的适用条件的,只有当消费者的权益确确实实地受到损害时,平台客服才会介入并通过消费者的仅退款申请。

它并非是对消费者单方面的偏袒,而是对三方共同利益的维护。每一个电商平台都面临售后服务这道难题,而当下关于“人性”的题目似乎更难一些。

不止一位商家表露出对平台误判的担忧。理智的商家会分析:“平台的标准太模糊。”急躁的商家给出“暴论”:“他们有什么标准,我觉得他们没有标准。”

平台、商家和用户之间的矛盾是电商行业中最为核心的矛盾,在电商市场的竞争格局中,这一矛盾始终贯穿在电商平台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

尤其在推出“仅退款”服务后,平台、商家和用户三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

那么,“仅退款”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每一次这样的风波过后,为了减少“仅退款”带来的损失和风险,商家便会把损失的成本均摊到商品中,这似乎已经成为业界不成文的举措。

有人发现,不少店铺原材料变了,或者是悄悄抬了价,想要和消费者“风险共担”。这个时候再看,消费者是否从“仅退款”中受了益,“仅退款”又会不会演变为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就很难说了。

说到底,钱能退,货物能退,平台的责任不能退。漏洞不补,消费者与商家的嫌隙就难补,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最终三败俱伤。

多年前的一封股东信中,黄峥曾将拼多多的未来定位总结为“Disney +Costco”,表示拼多多不光高效地做信息的匹配,还不停地模拟着整个空间里人群的群体情绪,让群体的体验更加开心。

然而事实是,在现实的博弈世界里,让所有人开心的“乌托邦式”情形很难完美展现。因为“仅退款”就证明了,让一个群体开心的规则,必然得不到利益相对群体的开心回应。

任何一项规则都不能成为某一类人的专属特权,所有规则都应指向同一个出发点——共赢。然而,真正实现共赢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我们能做的就是去不断接近我们的初衷,实现目标和效果之间的最短路径。

规则诞生于实践,也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唯有不断完善修正,才能真正看见规则的意义和价值。

编 辑:赵春雨 1044253103@qq.com DTJtLC7MXbccHN73Hsh7IMuafQit2DaCnLNjihLaqUDmid4McNZIxmwFVPvl5e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