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投资 | INVEST

抱歉,我们只投分红型项目

VC们也开始“加强营养”,不再完全依赖IPO退出了。

文/阿 布

5 年前,投资人大谈特谈募资规模。这一时期,流行募集超大规模的盲池基金,通过规模将基金品牌做大。

3 年前,投资人们讨论的是投早、投小、投创新。投资几乎都与科技创新有关,这一时期,投资人们仍然坚持IPO的数量。

2024 年初,几乎很少有投资人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大家的话题从投转向退,从退出聊到管理。

伏笔千里,草蛇灰线。

一切都为了退出。无论是并购声量的放大,还是隔轮退、强管理,退出,才是今年市场的主题。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当有专家呼吁暂停IPO时,台下原本还专心聆听的投资人们坐不住了,IPO暂缓,VC行业怎么办?

某头部机构却表示,“今年不再依赖IPO退出,反而是投资中要更多投资那些能够分红的项目”。

IPO盈利,可能不再是VC的第一选择。

今年,VC流行签“投资分红协议”

“今年我们的战略有了转变,不再单一依赖IPO退出。”深圳某头部基金合伙人说,“IPO渠道收紧的背景下,我们内部也开了很多战略讨论会,怎样通过创新的方式,拓宽退出渠道。”

“反馈到投资方面的变化,我们会更多投资那些能够分红的项目。”

他透露,在投资标准上,强调盈利能力,以及有较好的现金流。“项目需要能够赚钱,这是我们现在的底线。”

最近,这家机构投资的某消费项目传出赴港IPO的消息。他直言,“已经投了超过 8 年,能否上市不确定,但是在这一项目上,我们每年能实现两次分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验,我们更加明确投向能盈利的项目。”

事实上,投资分红并非新鲜事。

不少机构会在投资条款中约定分红,以便于后期的操作。不过,在市场上资本丰沛的时候,很多VC尤其是早期投资人并不认可这种做法。

一般而言,VC主要是通过快速发展阶段带来的估值提升而收获回报。即便是行业发展初期,也是依靠一、二级市场差价赚钱,并不是靠分红。

而且不少非上市企业在上市前也不愿意分红。一方面,有利润优先加强研发、扩产能、扩份额,恨不得继续烧钱做大;另一方面,企业本身处在较为早期阶段,并没有强大的现金流和利润。

但是,在当前退出渠道变窄的当下,越来越多机构也开始考虑自身的“安危”,就像去年大热的讨论“投资机构要求项目回购”一样,体现出的是行业的不景气。

在具体分红上,如何约定分红优先取决于机构对初创项目的估值如何确定。简单说,就是投资金额与股权份额的对应关系。其次,在股权确定的情况下,所有股东是需要共同认定分红规则。如多久分一次?利润中多少用于分红,多少留存?

但在实际操作中,初创企业往往很难在早期实现分红。毕竟要么还没有赚钱,要么赚的钱要用于扩大规模,继续发展壮大。

退不出去的尴尬

“目前市场上暂停IPO的建议与A股市场估值的修复与提升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令人信服的因果联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俏对于“暂停IPO”这一观点表示。

今年以来,有关于IPO是否需要暂停的话题一直甚嚣尘上。

有人认为,通过暂停IPO可以有效进行市场化的优胜劣汰,但也有人直言,暂停IPO是一把“双刃剑”,决策需要“两者相较取其轻”。更有投资人直言,“IPO暂停能够缓解二级市场问题并不明确,但一定会杀伤一级市场”。

数据显示,2023 年,市场中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数为 11 113 起,同比下降24.04%,公开披露的投资总金额为 7 208.54亿元,同比下降 16.12%。国内融资事件数已连续 3 年持续下降。2023 年投融资事件数及金额是近 3 年以来的最低值,但相比于 2022 年的下滑幅度已有所缓解。

但在退出端,去年全年国内共有 406家企业IPO,募资总规模约 3 978 亿元。

也就是说,相较于投资金额而言,能退出的仍是极少数。在这种背景下,VC行业已经陷入集体退出难。

国内的VC/PE机构高度依赖IPO。数据显示,通过IPO完成退出的基金超过50%,但是股权转让和并购的退出比例,均在 20%以下。也有数据显示,2009 年以来美国的PE主要通过并购退出,其在总退出案例数中的占比为 53.5%,股权转让的占比为 41.8%,而通过IPO退出仅占 4.7%。

一般而言,国内股权基金存续期为 7年左右。从 2012 年开始,大量基金宣告设立,到了 2018 年前后,大量基金进入退出期。数据显示,2018~2019 年存续 7~9 年的基金总体退出率相较存续 5~7 年的基金增加 24.1%。其中通过IPO、股权转让、并购退出分别增加了 16.1%、3.6%、2.5%。目前,2014~2017 年成立的PE/VC基金集中进入退出期,退出需求很大。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仅有约 20%的基金实现了退出,备案的存续基金数量超过 5万只。

数据显示,2023 年,市场中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数为 11 113起,同比下降 24.04%,公开披露的投资总金额为 7 208.54 亿元,同比下降 16.12%。

高度依赖IPO也让投资机构在退出渠道收窄之时,更加艰难。这些矛盾的需求,使得风险投资机构们并不赞同暂缓IPO的说法。能够在保证一定退出渠道的同时,按部就班地解决二级市场问题,这可能才是VC/PE们想要看到的。

投资人开始“卖出”独角兽

退不出去,让VC/PE们不得不寻找更多创新渠道,解决基金退出的难题。

就在几天前,某医疗类项目实现了大额融资。曾几何时,这一赛道风生水起,大批美元基金入局,随着风口的热度缓慢退去,两三年时间,这一细分赛道进入了融资冷却的状态。如今再次完成融资,支持的大多都是老股东。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自己真金白银投的项目,如果不再支持一把,就黄了。向左一步,多一个失败项目;向右一步,成本价再支持一下。如果过几年,赛道又活了,那就是默默耕耘无悔陪伴;如果项目还是不行,起码暂时稳住自己家的LP。

除了做出再支持一轮融资的艰难决定外,卖老股已经是今年投资人做的最多的工作。

“没办法啊,今年主题就是流动性,我们也得找自己的关系问问别家要不要老股。”某基金从业者说。吴琪任职于某FA,他说:“最近几个月推新项目并不多,主要是转让需求旺盛。”

“最近老股转让主要集中在后期项目,尤其是一些接近IPO的项目,因为上市较难,且企业不是特别强,所以不少机构都在出手。”吴琪进一步表示,“如果是市场比较好的时候,大家都会再等一等,但是现在退出路径太窄,加上基金到期,转让老股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吴琪介绍,在转卖老股时,投资机构都会给出一定折扣,至于折扣的力度超出想象。从 8 折到 5 折,每个项目不同,加之投资基金的急切程度,综合考量给出一个范畴。从收益看,前几年行情较好时,老股接盘机构也能收获一个较好的回报。但如今,投资机构都在算成本,折扣更大,一些在后期进入项目的机构想要卖老股,可能需要给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折扣价格。

“很多投资人平账卖出,或者不大亏也就卖掉了。但是今年以来,就算是亏着卖,都无人问津了,吴琪直言。”

并购退是解药吗?

政策端也给出指导。3 月 15 日,证监会官网显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 试行 )》政策文件。其中指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

证监会表示,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鼓励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工具实施并购重组、注入优质资产,引导交易各方在市场化协商基础上合理确定交易作价,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优化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研究对优质大市值公司重组快速审核,加强对重组上市监管力度,进一步削减“壳”价值。

政策的支持,正在加速上市公司的并购脚步。

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1 日,共有 57 家公司披露重大重组事件或进展情况。相较于去年同期的 12 家公司大幅增长。交易总价值合计 1 172.94 亿元。

比如,科创板上市的模拟芯片龙头思瑞浦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创芯微 85.26%股份。这是 2024 年中国VC/PE行业的第一单并购,背后深创投、盛宇投资、创东方投资、龙岗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十几家创投机构借此退出。

再如,博创科技公告称,已实施完成现金收购长芯盛 (武汉)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2.29%股份,并已完成全部二期交易价款的支付。长芯盛背后投资阵容“豪华”,包括云锋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美团龙珠、深创投、晨壹并购基金等,悉数借此实现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至 3 月 1 日,今年已有 300 余家公司披露并购事件或其并购进展情况。除境内并购活跃外,跨境并购也不断涌现。例如,山东黄金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银泰黄金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银泰黄金” )拟通过下属海南盛蔚贸易有限公司在加拿大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以每股 1.90 加元的价格,现金收购Osino Resources Corp (简称“Osino”) 现有全部已发行且流通的普通股及待稀释股份。本次收购的交易金额约为 3.68 亿加元,收购完成后,银泰黄金将通过买方持有Osino100%股权。

对于急于退出变现的VC/PE而言,2024 年,将是并购的黄金大年。

编 辑:孙锋 cjamesun@gmail.com 3jry2yglaqO9/29qKXulHeJj/9vkOoYGXt3EVjj6rxg/3OGbnth+YEueGCNl4M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