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界论坛 | BUSINESS FORUM

“出海”经济学

整个供应链一起出海,整个体系的技术竞争力、交付效率和产品品质,将成为新一波全球化中,中国企业那把最锋利的尖刀。

作者/经纬创投

2023 年年初,大家都想大干一场,但年中之后,整个市场变得异常的“卷”,几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价格战。

如果说今年国内“卷的程度”是经纬创投在年初没有预料到的,另一个没有预料到的是“出海的速度”,或者说产业外溢的速度,超出了预期。

在西班牙的某个港口,上半年还是一片混乱,主要归因于中国出口过去的电动车数量猛增。由于缺乏专门运输汽车的滚装船,很多中国车企采用了集装箱搭架子的方式来运输。但等运到港口时才发现,当地的码头工人根本没有见过这种运输方式,不知道该如何拆卸,硬拆导致运损飙升,车都囤在港口出不去,堵得一塌糊涂。

但到了下半年,听说有一个港口脱颖而出,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国的物流公司里招了人。有了中国人的参与,这里变得非常务实。针对集装箱运车的情况,专门设计了自动化拆卸平台,效率非常高,并且整个港口的各个区域,也被划分得井井有条,极大改善了拥堵情况。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背后的大背景是 2023 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飙升。

拜访了不少企业后,经纬创投发现很多在国内“卷”出来的企业,在海外真的是降维打击。因为这些公司不仅是在供应链管理、经营效率方面很成熟,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市场卷出来的行业前瞻性思考:要领先于市场把技术做到什么程度?这可能是商业丛林生存法则中最重要的一课了。

去年经纬创投也去欧洲、美国、中东出差了好几趟,遇到了很多激动或令人深思的事情,想与大家分享和探讨,它们可能不是最核心的,但经纬创投想通过这些小观察,尝试见微知著。

电动车出海的坑:滚装船

2023 年无疑是中国汽车出海的大年,超过了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而 5 年前中国还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比亚迪在2022 年四季度,也首次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销售商。

在以前的出海 1.0 时代,是传统贸易和商品代工为主,技术含量不高;再往后是 2.0 时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有制造、成本优势,供应链也管理得非常好。

如今我们身处出海 3.0 时代,要说这次与之前有什么不同,最核心的是:这一次国内的企业需要带着自己的品牌、带着供应链体系一起出海,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出海。

去年电动车出海圈子里,有个有趣的段子,说是这行有个“大坑”——“滚装船”,这个细节恰恰反映了出海过程中的两个要点:反映了出海的体系问题以及需要重构盈利模型。

在过去十年间,全球滚装船的运力规模几乎没有增长,中国以前也不是汽车出口大国,所以我们也缺乏滚装船队,大部分运力都是由日本、韩国和挪威提供,这三国占了 70%,我国占比不足 3%。

这一次国内的企业需要带着自己的品牌、带着供应链体系一起出海,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出海。

而去年电动车出口暴增,令滚装船一舱难求。日韩的滚装船队,也会优先装载本国的汽车,其他余位才会轮到外国车企,这也令去年的中国车企挤破了头。

于是大家开始考虑用集装箱,但集装箱的装卸过程繁琐,容易产生货损。集装箱船对新能源汽车有诸多限制,因为带电池属于危险品,需要出具电池检测报告、化学危险品等证书,装运的车辆在装箱时,电池电量不超过 40%,甚至有的还要求用冷藏箱运输,很麻烦。

像比亚迪这样的巨头,干脆一拍桌子自己订船,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滚装船队,先后订了 8 艘。

区区滚装船不在话下,只是以前缺乏需求。这里不得不提一句中国强大的造船业,在国际造船界有一个“三颗明珠”的说法:航空母舰、LNG运输船、大型邮轮,这三种船是技术难度最高的,而中国都已经能自主生产,也是全球唯一一个,能同时生产这三种船的国家。

对于出海来说,海运航线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经历了 2023 年,我想所有做出海的电动车企,都会意识到:当自己真正要大规模出海的时候,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背后其实是整个体系一起出海,不仅是自己一家的事。

怎么真正有效考察每个区域市场?各种物流问题,海外的港口如何衔接?在当地选择哪种经营方式,是用经销商网络还是建直营?售后维修体系如何保障?以及合规问题、环保标准怎么样?……

以前卖货出海的时代,只要把货装上船,到港口报了关,几乎就可以不管了。但现在需要从头到尾把所有环节都负责起来,与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起努力,这才是长期战略。

在中国先“卷”出来

以上的小细节反映了 2023 年的一些现象。不过这些小问题都很快会得到解决,因为中国出海 3.0 还有一个巨大特点,就是“卷王出海”。

在之前的出海浪潮中,我们能看到不少企业因为在国内卷不过,最终去海外求生。但从新的这一轮光伏、储能、电动车企业的起起伏伏中,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行业没在中国这个“大锅”里卷过,可能会走更多弯路。因为在国内被卷过,意味着这个行业的供应链、质量控制、运营体系等等跃向成熟,这一点越来越明显。

电动车就走过了类似的路径。在理想、小鹏刚上市的 2020 年,市场对电动车还是将信将疑,那时的新车销售渗透率也只有 5%,而三年后竟然飙升到 40%。

在渗透率飙升的背后,也是大浪淘沙。经纬创投在 2019 年研究电动车市场的时候,发现市面上差不多有 200 多家造车新势力。但最终真正造出车来的,不到 100家,有相对规模化销量的,只有不到 20 家。

恰恰是这些卷出来的公司,构成了如今中国电动车产业强盛的局面。之前的上海车展是最备受瞩目的一次,全球各大主机厂的所有高管,全部都来中国看电动车,无论是日本的、韩国的、欧洲的、美国的。甚至还有海外做进出口贸易的人,直接在展台上询价,要订两三千台车。

不仅是电动车,消费电子制造、光伏、锂电等等产业,中国今天都占据优势,“卷”带来的核心优势就是迭代速度极快。

比如说像汽车行业,此前从零做出一辆车来,可能需要 31 个月以上,很多海外车企依然是这个速度。但现在整个国内电动车行业的速度,已经到了 18 个月以内。

比如说像光伏行业,每两年可能会有一次大的技术变迁,2021 年投产的PERC电池产线,在 2023 年的TOPCon产线面前会变得一文不值,因为TOPCon的光电转换效率比PERC高了一个数量级。

所以当你为光伏行业准备产能时,如果不能以非常快的速度完成整个产能建设,你就拿不到市场。在中国,从规划产线到投产,只需要不到半年的时间,但在欧美国家这可能需要两年。等你今天才建完,那边技术已经迭代一次了,这就完全跟不上节奏。

国内的“卷”是全方位的,一旦有中国公司在下游产品端建立了优势,就会带动整个产业链逐渐往上“卷”。

技术迭代是无止境的,企业也会一直拼命投入研发和资本支出,一切的领先优势都不会超过一年,不想被时代抛弃,就只能不断地自我革新和进化。

全员加速,“产业外溢”

最近聊了一位在极米负责出海业务的朋友,他去年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不停地在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区域扩展线下店。他说他都不敢发朋友圈,之前就因为发了一个考察日本商场的朋友圈,结果就有友商过来加价争抢。

例如,极米的产品是家庭投影仪,去年在海外的业务发展很不错。海外的投影仪行业,其实是一个很没落的行业,十几年来没什么创新,基本上被限制在办公和教育领域。在产品形态上,也没有像极米这样的自带系统、自带音响的产品。

所以当不少外国人真正体验到极米的产品时,反而会觉得眼前一亮,虽然全球整个办公投影市场都在萎缩。

像极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 2023年,经纬创投看到一切都在加速,一些以前不认为出海能做成的领域,都有人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

再比如短剧,内容一直是外国人很难在本地切入的赛道,但 2023 年出海短剧的暴火打破了这个状态。中文在线旗下的短剧平台Reelshort,一度是美国iOS娱乐应用中下载量最高的,超过了Tik Tok。

出海短剧,正是中国公司制作,面向海外市场。ReelShort每集一分钟,专注于让人欲罢不能的言情剧、错综复杂的家庭剧、多金帅哥、美女佳丽,以及吸血鬼和狼人,比如《霸道总裁的契约娇妻》《我亿万富翁丈夫的双重生活》《命中注定我的禁忌阿尔法》等等。

再比如一家国内的互联网券商,因为监管问题选择出海,反而在日本收获了增长,因为日本根本没有相同形态的产品;比如一家做电子价签的公司汉朔,主要是用电子纸取代商超里的纸质价签,并且在背后可以运行一套智能数子系统,在去年实现了全球第二的出货量……

无论是光伏、动力/储能电池、电动车,还是移动互联网、以前的轻工业外贸,很多源自中国的创新正在走向世界,并且在海外“砍瓜切菜”式的增长。

供应链外迁会带来风险?并非如此

在这波出海浪潮之下,有一些朋友认为出海会导致产业空心化,但其实不然,我们观察到两个趋势:一个向外一个向内,从日韩企业的全球化历史中,进一步在地化是必经之路。

中国电动车进军东南亚的同时,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也都在积极吸引中国车企到当地建厂,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汽车电动化的浪潮,现在几乎人人都想成为汽车生产国。

这个局面很像特斯拉刚刚入华的时候,武汉、重庆、上海、广州、深圳围绕着特斯拉的落地建厂,进行了激烈竞争,最后是上海拿下了。东南亚各国的体量,14个国家加起来有 6 亿人,也很像中国各个大省之间的竞争。

如果细看A股上市公司的财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主动把一部分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我们不可能拒绝产业链在全球的重塑,而是要如何积极地参与这种重塑,在其中占到更多主动权。

在今年上半年有个新闻,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量一度超越了中国,但如果仔细看一下数据,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也创出了新高,其实就是我们的商品先到了墨西哥,转了一道手再进美国。在墨西哥,大家都在计算对美关税,哪些零部件可以从中国运过来?哪些需要在墨西哥制造?哪些需要在美国制造?这是一笔总账,大家都想保持总账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从日本企业当年出海的历史来看,上游零部件企业的出海,也是先于下游品牌出海,但真正在海外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的,是丰田、本田、日产这些大型主机厂牵头,核心供应商集体出海。

产业转移是全球化的客观规律,我们注定会有一天,要把世界工厂的一些份额分出去。分出去并不可怕,我们需要的是对产业链的主导权,如果分出去的是低端的部分,那自己必须往上走,要做到日系车、德系车那样的中高端部分,以及必须有塑造中高端品牌的能力,在供应链中也要做出像博世、日本电装这样厉害的供应链企业。

另一方面,在 2023 年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向外转移,和向中国内陆地区转移,这两件事情其实是同时发生的。

最近华尔街日报有一组数据,自 2018年初以来,中国中西部的 15 个省份出口累计增加 94%,在截至 2023 年 8 月份的 12个月里,这些省份的出口总额达到 6 300亿美元,超过了同期印度 (4 250 亿美元) 、墨西哥 (5 900 亿美元) 和越南 (3 460 亿 美元) 的出口额。

而中国内陆地区的出口增速,也超过了这些国家。自 2018 年初以来,中西部15 省的出口增速几乎是翻倍的,而印度的出口只不过增长了 41%,墨西哥 43%,越南 56%。

实际感受也是如此。比如四川宜宾,宁德时代就在这里规划了 295GWh的产线,也聚集了很多电池组件类的公司。极米也在宜宾建立了自己的智能投影仪工厂。比如重庆铜梁,海辰储能也在这里建立了制造基地,总投资 130 亿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不仅是产业转移,内陆地区也正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出口增长,而某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也正是落后区域实现增长跨越的机会。

所以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向外转移,与向中国内陆地区转移,是在同时发生的。而且随着地缘政治摩擦不断,以及中国人工、土地成本的升高,部分低端产业转移一定会发生。

这里面最重要的不是转移本身,而是产业升级。只要升级在持续进行,核心产业链聚集形成优势,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内陆地区也一样具有竞争力。相比之下,更值得警惕的是产业升级能否持续。

出海不是掠夺性的,而是也要给当地带来发展,这才是全球化企业的核心所在。特别是汽车出海,涉及到很多发达国家的核心产业,需要能与当地共赢。比如在日本,丰田及其带动的产业链,在日本工业中占有绝对地位,它们的变动对日本经济影响很大。虽然丰田在新能源转型上缓慢,但也在想办法阻击中国电动车企进入日本市场。

中国的产能,从来不仅仅是为中国市场准备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一些细分行业里中国产能占了全球一半以上,以后仍将如此。

优势产业是有“外溢效应”的。以经纬创投为例,从泛移动互联网转到整个科技行业的投资,是从 2017 年开始的,先后投资了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研究整个电动汽车产业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溢出效应的行业。

比如因为要实现电动化和智能化,整个供应链都需要重构,所以经纬创投投资了电池电芯、汽车芯片;电动车还需要实现轻量化,也在继续投资新的制造技术和材料;电动化还与能源转型相辅相成,由此开辟了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

所有由此引发出来的溢出效应,是经纬创投一直想把握住的一个核心主题。

至此,这些溢出都是在国内发生的,是由先进的细分赛道,通过上下游向全产业链溢出。那么下个阶段一定会发生的是,优势产业向全球产生溢出,这一切将以2023 年为节点。2023 年开始,市场让玩家卷出了一个新世界,当这些公司拥入海外市场,无疑将带来新一波真正的全球化竞争。

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整个供应链一起出海,整个体系的技术竞争力、交付效率和产品品质,将成为新一波全球化中,中国公司那把最锋利的尖刀。

编 辑:马冬 183326005@qq.com Ds6jzqKENNBMu6zxbsYwP/6HsNuT8anjZ0G/1y72vJLCWspolTe7xXyfhCTYBd2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