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版前言

作者从事感觉机制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在张香桐教授有关针刺理论的启迪下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脊髓背角以来又有幸不断得到张教授的教诲和鼓励。这部专著实际是在张教授的亲切鼓励和关怀下写出的,又承蒙张教授亲笔题写书名,为拙著增辉。值此本书出版之际,作者特向张香桐教授致以最真挚的谢忱。

第二篇和第三篇内容是本书的主体,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有关研究结果,是在国内、外同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其中有关脊髓背角投射系统和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工作又是分别在Dubner R和Miletic V的实验室开始的。在此,作者谨向Dubner R、Miletic V、Bennett GJ、Hoffert MJ、Ruda MA、西川望、山上芳雄、杨进、谢竞强、史美棠、梁荣照、何国瑞、杨存田、张澄波、焦守恕、王齐林、孟卓、于昌、王永宁、李凌、王元身、高翠英、唐昉、罗蕾、李菁锦、张肃、夏予、安仰原、赵柏羽、杨兵、孙志强、张子印、门蒂生、邢维常、邵福根、时光、赵国顺、徐浩渊等国内、外同道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在本书有关研究中所作的贡献。

作为“研究背景”写入本书第一篇的部分资料主要取材于Willis WD Jr和Coggeshall RF合著的名著 Sensory Mechanisms of the Spinal Cord (2nd ed),本书又定名为《脊髓感觉机制》。借助于“名人效应”,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一定会联想到 Sensory Mechanisms of the Spinal Cord 一书,作者也会从中感到欣慰。两部专著虽同名但不齐名,本书的内容仅基于作者亲自参与过研究的实验资料,作为该名著的补充。作者这样做的缘由还不止于此,1981年第11届美国生理学年会上,Willis教授听过作者关于针刺机制的报告;后来又指教过作者有关脊髓双投射的工作;在作者有关论文未发表的情况下,在他的另一名著 The Pain System 中即予正式引用。在此,谨向Willis教授致以深切的谢意。

在本书出版之际,作者不由地想到两位从未见过面的主编。美国《实验神经病学》主编Clemente CD教授以美国同道从未听说过的速度,于收稿后两周内即接受了作者第一篇关于背索突触后神经元生理学的论文。美国《躯体感觉与运动研究》主编Kruger L在发表作者有关脊髓双投射神经元——脊颈束-背索突触后神经元时,在按语中将有关工作评价为“极其重要的发现……”,这无疑均是对作者的鼓励及鞭策。在此,作者要向这两位主编致以深切的谢意。

作者还要向本书原著论文曾引用过的国内外诸多学者致意。限于篇幅,定稿时各有关参考书目及文献均忍痛割爱;作者自己的论文和获奖目录也一并删去。但是,对于参与本书部分外文论文翻译工作的几位同道:刘晓红、崔秀玉和董苍转以及打印这部稿件的韩松等,特在这里致谢,感谢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最后,作者谨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科学院致谢,感谢他们对本书所涉及的实验研究的慷慨资助。在本书出版过程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给予的资助,也在此深表谢忱。

作者
1997年1月于北京 D4WnDO/EH5ORN96+Rv5bPtKlSCj2UdVVEC27tBWFw3T7LJcKQ6lVd8SXS5uQK7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