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许多别的细胞一样,神经元的胞体也由细胞核和核周围的一团细胞质组成。许多实验证明,脊椎动物和人的神经元胞体是整个神经元的营养中心。神经元上发出的许多突起,都依赖于神经元的胞体才能生存。如这些突起与胞体断离,则发生溃变(也称变性,degeneration)而最终解体。
神经元胞体的大小差异很大,小脑的小颗粒细胞直径只有4μm,而脊髓前角内的大型运动神经元,其胞体直径可达135μm。神经元胞体的大小与所发出的神经纤维的粗细、长度成正比,胞体大的常具有粗而长的神经纤维。
细胞核大多为圆形,多位于胞体的中央。但在正常情况下,也有少数例外,如脊髓Clarke背核和交感神经节内的细胞,其细胞核则居偏心位置。在病理状况下和轴突被伤时,多可见神经元的核移到偏心位置。神经元核内多有大而明显的核仁。
神经元胞体的细胞质中具有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微丝、微管、溶酶体和一些内含物(如糖原、脂肪、脂褐质和色素)。在此着重叙述与本题有密切关系的结构。
尼氏体与一般细胞内的核外染色质属于同一性质。观察体外培养的活的神经元,可在细胞质中见到特别清亮的区域,这些区域吸收与核酸同一波长的紫外线。如用碱性染料浸染神经元时,它们特别容易着色。经固定和染色后,尼氏体为许多小颗粒,可聚成各种形状的团块。在运动神经元内,尼氏体颗粒多成较大的团块;而在感觉神经元内,则较细小而分散。在普通光显微镜下辨认神经元,常以尼氏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尼氏体分布于胞体和树突的近端。在轴突由胞体上发出的区域,尼氏体突然消失,这个区域称为轴丘。
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表明,尼氏体成自密集的内质网的扁囊和核蛋白微粒,核蛋白微粒见于扁囊的外表面和其间的细胞质内。尼氏体的嗜碱性染料的性质,即在于核蛋白微粒中的核糖核酸。
神经元内具有大而明显的核仁及内质网和许多核蛋白微粒,这表明神经元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另有不少实验证明,神经元突起所需的蛋白质,都是由胞体进行合成并供给的。已知轴浆(轴突的细胞质)以每日约1mm的速度由近端向远端流动。
重复给予电刺激,或切断轴突的大部分,神经元体内尼氏体的配布则发生变化,这称为染色质溶解(chromatolysis)。此时核移到偏心位置,尼氏体减少并集中到胞体的周边。神经元内发生的这种变化,有的是细胞变性而趋于死亡的征象;但也有的是一时性的变化,细胞结构还可恢复正常,并再生已断离的轴突。
一百多年以前,在银染色的神经元内见到有丝状的原纤维组成的网络,这些原纤维称神经原纤维。以后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相差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的活的神经元、银浸染法和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很难把这些不同方法观察的结果对应起来。如相差显微镜观察见到,有些细胞内有原纤维状的丝络,但比银染法标本上所见的粗。另外,有些细胞于活体观察时未见有原纤维,而经固定和银染色后,则出现了神经原纤维。
电子显微镜观察见到,在胞体的胞质及树突和轴突内,在尼氏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之间,有许多微丝和微管。在神经元胞体内,这些微丝和微管纵横交织成网;在树突和轴突内多平行排列。普通光显微镜在银染的神经元内所见的神经原纤维,可能就是凝聚起来的微丝和微管。这些微丝和微管的功能还不大清楚。除轴浆由近端不断向远端流动外,轴突内还有较快速度的输送物质的作用,这种快速的输送功能可能与微丝和微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