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概述

第一节 CT介入治疗学的概念

CT介入治疗是指以CT为引导手段的各种穿刺治疗,包括部分诊断性穿刺。CT的断面图像,既无病灶或器官相互重叠的影像,又能提供病灶或器官的细节,因此CT导引技术可精确地确定进针点、角度和深度,可以尽量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和脊髓等重要结构,具有突出的特点——定位精确、微创安全、应用适应证宽、患者依从性好。基于此,CT介入治疗学发展非常活跃,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CT定位精确而且无死角,关键的技术是准确穿刺和如何调整穿刺。CT介入治疗学的内容涵盖了穿刺活检、脓肿抽吸引流、囊肿的硬化引流、血肿引流、椎间盘消融减压、骨水泥成形、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射频消融治疗、肿瘤微波消融治疗、肿瘤化学原位灭活治疗、肿瘤氩氦刀消融治疗、经皮化学药物瘤内注射治疗、光动力治疗、神经阻滞、高压陡脉冲治疗等,几乎涉及所有的新型微创手段,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

第二节 CT介入治疗学的专业定位

众所周知,介入放射学是放射学乃至整个医学界重要的先进技术之一,被称为“第三临床学科”,与临床关系越来越密切,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检查和治疗手段,而且取代了部分传统检查和治疗方法,使临床医学检查和治疗趋向于多样化、微创化。介入放射学亦是目前相当活跃的医学领域,不但新理论、新方法、新设备层出不穷,还吸引了多学科的临床医生参与。它包括两大类:经皮经血管介入放射学,即传统的介入放射学,和经皮非经血管介入放射学,简称非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发展尤为活跃,按照引导手段,非血管介入又分为CT介入、超声介入、磁共振介入,CT介入治疗学是非血管介入的重要代表,属于新兴的领域(图1-2-1)。

图1-2-1 CT介入治疗学的地位

第三节 CT介入的历史

1976年Haage首次报道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应用,开辟了以CT作为引导方法的先河。1985年,张雪哲首先在我国将CT导引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由于其本身的诸多优点,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奠定了CT在介入放射领域内的地位,使它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临床需求推动了CT介入的进一步应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几乎可从全身任何部位、任何组织器官获取标本,甚至可选择性地取得病灶不同位置的病理标本,如实性区、囊实性区、囊性区、病灶中心、病灶边缘等。比如,从直视下表浅部位如淋巴结、乳腺、体表病变的盲目性穿刺,到透视引导下穿刺,再到CT引导下精确穿刺,这是从盲目性穿刺到大体影像引导的穿刺,再到CT精确引导下穿刺的典型例子,这样使穿刺的范围越来越大,准确性越来越强,成功率越来越高,并发症越来越少。

由于CT机在我国县级以上医院,甚至乡镇医院已相当普及,加上CT机本身具有检查部位广泛、高密度分辨率、高清晰显像、可以留存资料的特点,使得CT作为引导手段具有先天优势。从某种角度说,CT介入发挥了CT机的种种优势,使CT机由单纯的诊断工具变为诊断和治疗的影像引导工具,参与其中的人员越来越多,促进其快速发展。

CT介入不同于手术开放式和盲目的穿刺方法,具有一定的三维定位能力,即可以利用CT机本身所带的激光定位灯决定坐标的纵轴方向位置,同时使用扫描层面上的栅格定位标志进行 x 轴和 y 轴定位。其扫描密度分辨率高,对比度好,图像清晰,可清楚显示病变大小、外形、位置以及病变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同时CT增强扫描可了解病变的血供以及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凡此种种,决定了CT介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决定了CT介入的迅速兴起和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第四节 CT介入治疗学的形成过程

由于CT介入治疗学“定位精确”的先天优势,随着各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出现,使之很快由单纯的穿刺活检延伸到各种介入治疗,并逐渐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内容包括两部分:经皮穿刺介入诊断和经皮穿刺介入治疗(图1-4-1)。每部分又有相对独立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并发症等。

如果说,最初的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孕育了“CT介入治疗学”,那么,随着各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含穿刺技术和方法、CT引导规范、穿刺活检等各种治疗方法,真正促使“CT介入治疗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可以说“CT介入治疗学”是与各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共同成熟,相伴而生,是天然的孪生兄弟,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图1-4-1 CT介入治疗学的分支

第五节 CT介入治疗学的发展

CT引导技术就是在CT引导下,利用穿刺针、活检针、导管、导丝等特殊器械直接达到病变部位,取活检或在病变内进行治疗。自1976年开始,CT导引技术随着CT机的升级换代、穿刺针的改进、CT立体定向技术的建立、病理诊断技术的提高和介入方法的改进而不断提高和发展,可用于全身各部位介入技术的导引,使它由原来的辅助诊断方法发展为主要的诊断治疗手段之一。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大家对CT介入的认识有别,加上医院级别不同,医生层次不同,导致无论是开展的治疗种类还是技术水平,均极不均衡。虽然有关学术论文不断问世,但是相关专著较少,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资料较少,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总结和规范。

引导设备是CT介入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包含CT机和各种导航设备。所幸的是,即使最普通的CT机型,也可满足大部分CT介入的需要。CT机的发展迅速,从普通CT到螺旋CT,从单螺旋CT到多排CT,现在用4排、8排、16排、甚至64排CT机都已经应用于介入引导。透视CT、磁导航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也已经逐步表现出在引导中的优势,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图像融合技术、自动化技术和CT引导手段的结合,正在逐渐改善和克服CT引导过程烦琐的固有弱点,给操作带来极大方便,操作时间越来越短,准确性越来越高,并发症越来越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相关科技的发展,会极大改变传统CT介入技术,推动CT介入的发展。

国内学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设计出了各种导航设备和模板,并不断改进,使各种穿刺“有章可循”,使“凭经验穿刺”逐渐被“程序性、可重复性穿刺”所取代,穿刺角度和深度更易被“穿刺新手”所掌握。本书相关章节介绍了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引导设备,各有千秋,这必将对CT介入治疗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引导器械方面,随着CT介入工作的不断开展,相关医疗器械市场越来越大,器械也在不断更新,如从椎体穿刺最初的斜面针,到更利于掌握进针方向的三棱针,再到有利于达到靶点的具有弯度记忆功能的穿刺针;从不带刻度穿刺针,到带刻度穿刺针;从空心针到套管针,应有尽有。而且国产化进程逐渐加快,基本可以满足CT介入的需要,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如光学追踪系统和立体定向仪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穿刺治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图像融合的使用,使多模态影像引导成为可能。随着发展,介入不再局限于单一引导手段,超声与CT图像的融合、磁共振与CT图像的融合等都已经用于临床。

操作人员方面,影像科医生逐渐掌握了穿刺技术和相关临床知识,临床医生逐渐掌握了影像学相关内容,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介入队伍中,使介入队伍多元化、专业化。

第六节 CT引导技术的种类

CT引导技术有两种:常规CT引导(conventional CT guided,CCT)和实时CT透视引导(real time CT fluoroscopy,RTCT)。常规CT引导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三维显示的目的,使靠近大血管病变的活检和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影像观察非实时性,小病灶容易受膈肌呼吸运动的影响,发生偏移,影响穿刺的一次性命中率。同时穿刺过程比较烦琐,需要操作者来回往返于扫描间与扫描控制室。

CT透视具有专用的高速矩阵处理机和特殊的重建系统,使CT连续快速扫描(6~8帧/s)。目前应用较多的RTCT,将CT技术与透视技术结合起来,手术定位方案为首先根据病灶的部位及肋间隙显示情况,选择定位点,测定该点与病灶的距离、进针角度和深度等,实时将治疗针插入瘤体内。可用于含气器官、骨和软组织等。

RTCT引导肺穿刺时,可减少再穿刺的次数。RTCT和常规CT的活检敏感性和假阴性率无明显差异,室内操作时间也无明显缩短。以往的报道称RTCT置针时间(平均29min)明显短于常规组(平均36min)。但是,患者平均暴露射线剂量RTCT为74cGy,明显高于常规CT的辐射量(30cGy)。RTCT组医生暴露射线的剂量和时间也明显增加。RTCT平均穿刺时间为79s,所以术中应严格防护措施,如穿铅衣、戴防护手套和手远离扫描窗等,用肠钳夹住穿刺针,可使手离开扫描窗10cm以上,避免手直接暴露于放射线下。为保证穿刺命中率与减少辐射剂量,RTCT参数以低剂量及超低剂量程序为宜,并在扫描间歇进针。据报道,如果手直接暴露于射线下,一年只能操作穿刺4次,而如果用持针器(手离开直射4cm)每次穿刺受到的辐射剂量相当于前者的1.7%,每年可允许操作穿刺300余次。

对腹部和盆腔的操作时间RTCT组比常规CT组节省了30%的时间。另外,RTCT在脑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的引导穿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学者建议,对直径<5cm和部位较深的病灶,应使用RTCT。而对于瘤体较大的病灶,使用常规CT即可,以减少辐射损伤。

第七节 CT引导的穿刺诊断

随着肿瘤循证医学和肿瘤治疗的不断发展,肿瘤的诊断问题日益突出。肿瘤的诊断不能单凭影像学诊断,患者在治疗前,尤其外科手术、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前,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病理诊断。对于肿瘤耐药的情况,肿瘤细胞是否发生了变异,需要二次病理加以证实,由此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治疗方案。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是目前用于肿瘤诊断较为理想的方法,因其是在CT扫描严格监控下进行,因此周围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定位准确。CT导引活检技术的开展不仅提高了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而且对治疗方案的制订、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亦有助于科研和教学资料的积累和提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穿刺活检的目的也不再限于获取病理标本,还包括免疫组化检查、基因检测等,也可以印证肿瘤组织是否变异,即所谓的“二次病理”,已经成为临床上指导治疗策略的必经过程。

经皮穿刺介入诊断主要是穿刺活检,部位如颅脑、颌面部、喉部、甲状腺、腮腺、肺部、纵隔、胸壁、肝脏、脾脏、胰腺、肾脏、肾上腺、子宫、卵巢、前列腺、腹膜后、直肠、全身骨骼及软组织等。逐渐发展成熟的技术有:脑内肿瘤穿刺活检术、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术、胸壁穿刺活检术、乳腺肿瘤穿刺活检术、肺部穿刺活检术、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肝脏穿刺活检术、肾脏穿刺活检术、肾上腺肿瘤活检术、胰腺穿刺活检术、骨骼穿刺活检术、软组织穿刺活检术、盆部穿刺活检术等。目前国内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众多,能进行上述大部分部位的活检,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活检的范围还在不断拓展。

第八节 CT引导的穿刺治疗

经皮穿刺介入治疗无论从方法上,还是种类上都发展迅速。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CT介入治疗,涉及多个系统,几乎包括全身各部位,治疗方法包括:脓肿抽吸引流、囊肿的硬化引流、血肿引流、椎间盘臭氧消融、椎间盘切吸术、椎间盘激光减压术、椎间盘化学溶解术、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微波消融治疗、肿瘤化学原位灭活治疗、肿瘤的冷冻消融治疗、经皮化学药物瘤内注射治疗、光动力治疗、神经阻滞、骨水泥成形、高压陡脉冲治疗等。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随着肿瘤综合治疗和序贯治疗的理念逐渐形成,对于某种疾病几种方法的联合治疗已成为一种趋势,并大量应用于临床,这也间接推动了CT引导治疗的长足发展。

(胡效坤 张福君 肖越勇) tzjduMlAwabQRcmj5NngNfA8V5Fj3HvM08C2SttKJ9TZOF4KoPY6OI4B1wTws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