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医行为文化

中医行为文化是指中医实践活动中创造、体现和反映出来的中医文化。贯穿于中医实践、中医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内容丰富,涵盖面宽广,影响深远。本章所论述的中医行为文化,主要侧重中医医疗行为文化、中医著述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第一节 医疗行为

中医在对疾病的诊断上讲究“四诊合参”,注重整体审察、内外合一、天人相应,治疗方式上运用针、石、灸、药、导引、按跷等方法,针对性地单独或综合使用。医者在临证实践中,对于药物的辨别、采集、炮制等,也是中医医疗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四诊合参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以望、闻、问、切的方法四诊合参,来进行辨证施治。通过望而初知,闻而浅知,问而得知,切而多知,客观周密地对疾病做出判断。

(一)望而知之谓之神

在望闻问切四诊中,望诊居于首位。望诊即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神态、形体、分泌物、排泄物等的变化,来了解病情,辨识疾病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我国医学最初对疾病的观察及病名的确立,都是依靠望诊来实现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对望诊的最早记载,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于望诊的作用和方法也都不断地做出归纳,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也极为重视望诊之法。

(二)闻而知之谓之圣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闻气味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听声音包括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喷嚏、呕吐、肠鸣、呻吟、哭泣等声音,来分辨每种声音的清浊、高低、轻重、缓急;闻气味是指闻患者的口气、体气、排泄物的气味,来辨别其腥、臊、臭,从而判断患者的病因、病势等相关情况,还可以据此对预后效果加以判断。五脏在人体的内部,虽然肉眼不能看到,但却可以通过外在的表象与声音表现出来。

(三)问而知之谓之工

问诊是与病人或者其他对病情知情者进行对话,询问病情、了解病史、病人现状以及过往治疗经过,以此对疾病做出诊断的方法。问诊在临床中能够收集到较为广泛的信息,因此历代医家都较为重视问诊。临证中的问诊,要对患者的性格、年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饮食习惯等详加了解,注意询问发病原因和发病经过。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问诊内容归纳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医生问诊时要专心认真询问,并要对患者的想法加以尊重。问诊在体现中医个性化、差异化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与医德。

(四)切而知之谓之巧

切脉是医生运用手指切按患者体表动脉,探查脉象,根据脉象的变化辨识病症的一种诊病方法。脉诊并无客观度量标准,凭手指感知,大脑意会,以功能状态为基础,从整体动态和个性化角度掌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特点。脉诊是中医独有的诊断方法,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将望、闻、问、切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诊病方法称为“四诊合参”,它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四诊在运用时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因此临证时应该互相印证、彼此参照。不同的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会体现出不同的诊疗特色,但四诊合参是运用最为普遍的诊疗方法,体现出中医学的整体思维观念。

二、本草药用

中药以草药为主,故称“本草”。本草包含植物类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历代本草著作对药物分类,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医者对中药的认知。本草类书籍为我们保留了药物的采集、药性配伍、药物炮制等珍贵的药物学史料。

(一)本草分类

从药物的毒性来分,有上中下三品之说;从药物的自然属性来分,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之说;从药物的功效来分,情况便更为复杂和细致了。

1.三品分类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书中认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三品的分类原则和标准,主要根据药物的毒性或者偏性,其中也受到一些社会思潮和当时认识水平局限性的影响,对药物的三品认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提出不应当以三品来分类,而要按照事物的自然属性来分类。

2.自然属性分类

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在甲骨文中有所记载,当时人们把植物药分为草、木,动物药分为虫、鱼、鸟、兽。梁代陶弘景首先采用自然属性分类法编著了《本草经集注》,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类,每一类中再分上、中、下三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1 892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介、木、服器、虫、鳞、禽、兽、人部(纲),60类(目),其分类方法与近代的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分类方法一致,对后世本草学分类影响很大。

3.功能属性分类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创了“诸病通用药”分类方法,就是以病证为依据,针对81种病证,分别列出常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按病证分类法一直被后世沿用和补充。唐代陈藏器编著《本草拾遗》,提出“十剂”分类法,依据药性药效来进行药物分类。金代张元素撰写《脏腑标本药式》,根据病证和治法治则的不同情况分列药物。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指出了按自然属性归类的弊端,提出应该按照药物气味为主来归类,书中收药520种,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7大类,各类再细分。这种分类方法简明扼要,实用性强,是近代中药分类的基础。

(二)产地采集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时机对于药性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中药性味便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时空特征。

1.采药要道地

中药药材的生长具有地域特点。那些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叫作道地药材。

药物的功效与环境紧密相关。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产于浙江的浙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之咳嗽,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和虚劳咳嗽。不同的气候、土壤、地理、生态都影响着药性,使得各类药物因不同的生长环境而具有了寒热温凉的属性。

有些药物与环境相辅相成而成其药性。如肉桂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火热之地,尤以两广多见,其性辛甘大热,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的功效;黄连因生在低温、湿润、荫蔽的高山地区,而具有大苦大寒之性,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还有些药物在与环境的抗争中成就相反的药性。如附子辛甘大热,却生在天寒地冻、积雪皑皑的至阴之地;黄芩苦寒清热,却生在干旱向阳的山坡;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却长在阴面山谷;雪莲、冬虫夏草甘温补益,却生长在海拔3 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藿香化湿,芦根利尿,均长在潮湿之地。

2.采药要择时

药物必须在适当的时节进行采集。多数全草类或叶类药物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收,有些就要在特别时候采收,如桑叶就以冬至经霜后的为上品。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未放或初放时采收,例如像野菊花、金银花等,如要用花粉,则需待花完全开放时采用,比如松花粉、蒲黄之类。果实类药物采收时机更是多种多样,青皮、乌梅要在未成熟时采收,栝楼、槟榔要在完全成熟时采收,枸杞子、女贞子等容易变质的浆果要在清晨或傍晚采收。根茎类要以初春或秋末的二月、八月采收为佳。动物昆虫类药物采集更要抓住它们生长活动的时机,随季节采集。而矿物药则不拘时间,择优选采即可。

(三)炮制剂型
1.炮制

炮制就是通过必要的处理方法,去除或减低药物毒性,或者加一些辅助材料,增强药性。炮制的作用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纯净药材,去除原始药材上夹带的砂石和其他非药物成分;二是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三是干燥药材,防止霉变;四是对一些气味特殊的药物进行麸炒、酒制、醋制,便于服用;五是减低药物毒性,确保安全用药;六是增强药效,如酒制红花提高其活血功效;七是改变药物性能以满足治疗不同病情的需要,如生地黄和熟地黄等;八是引药入经,如醋制入肝经,盐制入肾经。

2.剂型

夏朝已经开始用药酒治病,也有一些散剂和外敷用药。商朝出现汤剂,标志着以汤液治病为主体的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黄帝内经》收载的方剂包括丸、散、膏、丹、酒剂等;《伤寒杂病论》有栓剂、软膏、浸膏、糖浆等十多种中药剂型;《千金方》中有铅硬膏、煮散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蜜丸、水丸、糊丸、蒸馏水制酒等。到了明代《本草纲目》,剂型的发展已有40多种,是现代药物剂型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著述行为

历代医家将自己的医学经验、理论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流传后世,是中医文化得以继承并保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一、保存医学成果

中医文化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先秦时期还未有专门的医学著述,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只是在甲骨文与《周易》《诗经》等典籍中有部分记载。秦汉时期已有专门的医学著述出现,《脉书》《引书》《五十二病方》等便是代表。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理论、中药学、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三部医著共同奠定了中医文化的基本体系,指导后世医家从事医疗活动,阐发中医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文化。尤其是唐宋时期的一些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习医、论医、行医之风盛行。如刘禹锡有名篇《鉴药》,著有《传信方》;题为苏轼、沈括合著的《苏沈良方》,以及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等,反映了社会对于医学的重视以及中医文化普及传播的情况。

此外,中医学的总结和推广、医学教育的开展、医疗水平的提升等与医书的保存整理密不可分。例如隋炀帝组织医官撰写《诸病源候论》《四海类聚方》;唐代官修的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制定的药典《新修本草》;宋太宗命医官校勘的最早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宋徽宗敕编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校订《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等;明代官修的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清代政府编纂的我国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医宗金鉴》等。

二、阐述医学理论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出现,共同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共162篇,是由多人、多时、多次搜集、整理、综合而成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阶段,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3卷,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之作。《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后经整理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全书概括了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共3卷,收载药物365种。书中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物学最早的药物分类方法。

(一)魏晋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对于医学理论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承整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并阐发其理论,如杨上善、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和发挥,王叔和、孙思邈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和研究;二是重视总结临床经验,揭示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学、病理学和证候学专著,它反映了我国11世纪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论述了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禁忌等内容,建立了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详尽地记载了唐以前医学著作的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等作为一个医生所必备的各种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代表了盛唐医学的先进水平,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实用百科全书。

(二)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的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创见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开创了中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杲、“滋阴派”朱震亨,后世尊之为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提出独立的学术见解,开创了中医学术发展的新局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临证实践。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中医学理论和临证医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新与发明,整理了已有的医学成就和临证经验,编撰了门类繁多的医学全书、医学类书、医学丛书,以及古典医籍注释等医学著作。

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吴又可著成《温疫论》,叶天士著有《温热病篇》,吴鞠通著有《温病条辨》,薛生白著有《湿热病篇》,王孟英著有《温热经纬》。以薛己、张介宾、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学派,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都对当时中医学的发展、创新做出了新的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果,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医药学理论。

三、规范临证实践

在长期医疗活动的基础上,中医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医疗行为规范,对医术水平、诊疗步骤、医德医风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皇甫谧对医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徐春甫把精通医道、医术精良作为行医的首要条件。《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既体现出中医诊治的整体观念,也反映了中医文化的人文关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两篇文章,对医者的专业学习、医术水平、诊疗规范、医德医风等,均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如在专业学习上“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行医动机上“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在诊治中“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在医术水平上“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等。

明清时期,随着医学分科的细化,出现了许多关于规范中医的论著,如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医家十要》、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缪希雍的《本草经疏·祝医五则》、清代喻昌的《医门法律》等,从不同角度、层面进一步细化,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规范。在处理同行之间的关系方面,主张要尊师重道,谦和谨慎,不骄不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中医文化中的有关医疗规范的内容丰富全面,既有对以往医疗活动经验的总结,也有对行医规范的进一步要求,这不仅符合中医学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医文化的特色,对于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其成.中医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8-52.

[2]臧守虎,贾成祥.中医文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65-73.

[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10.

(周 蓉) EleVTzJvWw5eY6EEUGzRGeJ224PnAQpqbAIB53oo+zKGgUE7HkI2Hz7k9PhLJ9R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