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通过穿刺获取患者的骨髓液,以达到诊断、治疗和判定疗效的目的。
1.对血液系统疾病、骨髓转移性肿瘤诊断和疗效判断。
2.不明原因发热和肝脾肿大的鉴别诊断。
3.一些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需要进行骨髓涂片或培养。
4.骨髓干细胞培养、骨髓基因检测、骨髓移植等。
血友病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骨髓穿刺包(穿刺针)、无菌手套、一次性注射器、清洁玻片(5~6张)、采血针头、碘附、2%利多卡因、无菌纱布和棉球若干,培养瓶及酒精灯或打火机(骨髓培养用)。
配合医生做好穿刺术,术中不要移动体位、不用手去接触已经消毒或正在操作的部位。签署知情同意书。
(1)与患者或受委托人谈话沟通,交代病情及操作的必要性,询问过敏史。说明穿刺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因病情需要多部位穿刺、穿刺不成功、干抽、穿刺部位出血、感染、麻醉药过敏、穿刺针断裂、需进行骨髓活检等。
(2)核对患者信息,了解操作的目的,做好送检准备。
(3)洗手、戴口罩、帽子。
(1)髂前上棘:
是最常用的部位,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处的骨平坦处,患者取平卧位。
(2)髂后上棘:
位于腰5和骶1水平旁约3cm处,此处骨髓丰富,易于操作,患者取俯卧位。
(3)胸骨:
取胸骨体中线平第2肋间处,其他部位不成功时选择。取坐位或平卧位。
(4)棘突:
选腰椎棘突的突出处,患者取俯卧位。
用棉签或棉球蘸碘附消毒穿刺部位3次,从穿刺点由内向外圆形扩展消毒,范围直径要求≥15cm,注意每次重复时的范围要略小于前一次消毒范围。
查看一次性器械的消毒日期,打开穿刺包,核对并锯开麻醉药瓶,戴无菌手套,检查包内器械物品,取出洞巾,洞口对准消毒中心的穿刺点。坐位时需用胶布固定洞巾。
用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注意针头不要碰到药瓶的外口壁,在所选择的穿刺点处的局部依次浸润皮肤、皮下、直至骨膜,麻醉骨膜时要变换针头部位,将穿刺点周围充分麻醉。
按照要求选择并检查穿刺针,并将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适当刻度上(依据不同的穿刺部位),髂骨约1.5cm、胸骨和腰椎棘突约0.5~1.0cm。用左手的示指和拇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握穿刺针,可用纱布包裹针的末端顶在掌心,与骨面垂直穿刺(胸骨穿刺时针头指向头部方向,针与骨面成70°~80°角),感觉穿刺针触及骨膜后用力按压并左右旋转将穿刺针缓慢刺入骨质,当感觉有脱空感时停止,轻触针柄确定已经固定在骨内到达骨髓腔。若穿刺针仍未固定则继续谨慎刺入一点直达固定状态。
抽出骨髓穿刺针的针芯,接10ml或20ml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液0.1~0.2ml,注意不要用力过猛致使抽液多了导致骨髓液稀释,影响结果判断。若未能抽出骨髓液可将针芯插入再抽出观察针芯上是否有血迹,如有则继续抽吸即可。若仍抽不出则将针芯插入再少许进针后抽取。
立即将抽取的骨髓液推出在载玻片上,即刻涂片,推片应与玻片成30°~45°角,推出的玻片应头、体、尾分明,通常4~5张。
若需要进行骨髓细菌培养、干细胞培养、染色体和基因检测等,则在抽液涂片后再继续抽取相应的适量骨髓液。
将针芯重新插入,左手持无菌纱布轻压穿刺处,右手拔出穿刺针,压迫穿刺点2~3min,并纱布包扎。
取外周血并涂片1~2张与骨髓涂片同时送检。
1.穿刺成功。
2.穿刺不成功 取得患者或受委托人同意后更换部位再次穿刺或终止穿刺,如需要下次再进行穿刺或活检。
3.穿刺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如出现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穿刺针断裂、过敏、骨质过硬(骨髓纤维化)、患者不配合等情形,需要暂停或终止操作。
1.事先了解患者的血象、出血史、诊断等情况。
2.熟悉和了解骨髓穿刺包内的物品,准备好需要的其他用品。
3.穿刺时动作不得粗暴,一定保持在与骨面垂直的方向旋转,不能幅度或角度过大,以免穿透或损伤骨板,同时可能折断穿刺针。
4.术后将所涂玻片放置纸盒中写上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区及床号,或在玻片上及培养瓶的标签上标识好患者信息后及时送检。
5.术后嘱患者平卧3小时,注意穿刺处有无出血并嘱保持干燥,3天不要洗澡。
1.骨髓穿刺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穿刺点的部位与选择?
3.单人和双人操作的异同点?
(曹 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