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近年来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及疾病经济负担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有429.2万新发癌症病例和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也为肿瘤临床医护人员及心理社会肿瘤学工作者带来很多的挑战。一项关于癌症患者抑郁患病率的系统综述表明,门诊患者抑郁患病率为5%~16%,住院患者为4%~14%,姑息治疗患者为7%~49%。另一项大规模的门诊癌症患者的调查研究表明,24%的患者存在焦虑症状。一项包括94个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住院癌症患者达到DSM和ICD诊断标准的焦虑障碍发病率为9.8%。此外,癌症住院患者谵妄的患病率为10%~30%,终末期的癌症患者最高可达85%。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医学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如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等,但医学的局限性仍很大,表现在认识与能力不同步,诊断与治疗不同步,大多数疾病并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医学进步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如分科越来越细,人文精神的缺失等。目前,我国的医疗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患者人文关怀的需求,这种情况急需得到改善。心理社会肿瘤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目的正是将肿瘤患者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解救出来,从而进入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大量证据表明,有效的心理社会服务可以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症状和心理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期,但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的巨大需求与中国心理社会肿瘤学在临床干预、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经济支持等方面的亟须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何识别每位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制定和实施心理社会治疗照护计划,建立规范全面的心理社会服务模型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自20世纪70年代Jimmie Holland在美国及世界范围内创建了心理社会肿瘤学这一交叉学科以来,随着学科专业书籍的出版,专业协会的创立,以及学科专业指南的发布,目前该学科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心理社会肿瘤学的理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在欧美发达国家,心理社会肿瘤学照护已经融入肿瘤临床的常规诊疗之中。循着上述发展轨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将心理社会肿瘤学引入国内,当时国内对于心理社会肿瘤学还相当陌生,甚至由于病耻感而拒绝去接触、去了解,尽管如此我国的有识之士仍然秉持着关怀与爱心,积极投入心理社会肿瘤学理念的宣传中,并于1995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设立了我国第一家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的相关门诊。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社会照护,减轻患者心理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我国的发展,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要持续、长远、有效地传播心理社会肿瘤学理念并开展医疗照护,必须联合全国相关领域的有志之士及资源来共同努力。因此,200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及全国有志于从事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人士的支持下,成立了第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Psychosocial Oncology Society,CPOS)。开启了心理社会肿瘤学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历史,特别是2013年换届后,新一届委员会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面积极向全国各类医院宣传心理社会肿瘤学理念,并透过媒体、科普向大众宣传。另一方面持续举办学术研讨会、培训班,参与国际高水平的进修、会议,促进国内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全国成立了14个省级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会员遍布全国25个省级行政单位,共同为国内心理社会肿瘤学事业做出贡献。从发达国家的经历和经验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心理社会肿瘤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历史的必然,还需要从医疗决策、人才和时间等多方面考虑,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像一粒种子在中国发芽,必将茁壮成长,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自设立我国首家心理社会肿瘤学门诊、创立CPOS,到心理社会肿瘤学在全国的推广,其间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与挫折,汇集了几代心理社会肿瘤学人的辛勤付出。为了推动心理社会肿瘤学科发展,应对肿瘤带来的心理社会挑战,全国的心理社会肿瘤学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将患者的心理社会照护,包括将专业的心理社会评估和干预纳入到所有癌症患者的常规诊疗中。为规范心理社会评估和干预,制定适应我国文化和临床的肿瘤心理诊疗指南迫在眉睫。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将对保证高效、高质量的“全人”照护的抗肿瘤治疗提供了依据,是规范医师临床诊疗工作的法宝。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在优化肿瘤诊疗模式中明确指出“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结合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关心、爱护肿瘤患者”,这项政策的出台也鞭策我们尽快制定我国的心理社会肿瘤学实践指南。2016年第1版《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2016》发布,标志着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我国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第1版指南问世以来,通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巡讲、报纸、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对肿瘤临床医护人员和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人员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使得更多肿瘤临床医护人员开始关注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需求,也推动了我国该领域科研工作的开展。

时隔四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心理社会肿瘤学领域又有大量研究发表,有更多新的研究证据可以指导临床实践。为了进一步改善肿瘤临床心理社会服务的质量,按照国际惯例,需要对已发布的指南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本指南通过查找最新的研究证据、新方法,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与第1版指南相比,在结构和内容方面都有了更新和调整。使再版指南有更多更好的证据,并更适合本土的临床实践。因本指南除了治疗方面的建议,还有筛查、评估、诊断、照护方面的建议,故新指南中文名更改为《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

感谢对本次指南再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所有领导和同仁,没有团队的协作努力,没有多方的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指南的再版,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大爱在医学中绽放!


2020.07.09 o2f2zNt48VfBSFtV3dse0aqRRpHRSExsLcDDg6x6j6oKGE4kMuEZLV54S1hEhW6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