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心理社会肿瘤学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有大量证据表明有效的心理社会服务可以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结局。中国恶性肿瘤生存者的巨大需求与中国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服务开展、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经济支持等方面的亟须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给中国的心理社会肿瘤学工作者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社会服务未满足患者的需求

肿瘤患者的各种症状包括精神心理症状需要被干预,只有满足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抗肿瘤综合治疗,但在2016年之前我国并没有官方文件来关注肿瘤患者的心理。我国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及精神问题的识别率仍然较低。在我国,提供心理社会服务还存在很多观念和文化上的障碍,很多人认为心理问题不是病,心理干预没有效果,因此患者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许多非精神科医生认为如果患者有心理问题会主动告诉他们。此外,很多临床医生对患者心理社会需求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而大多恶性肿瘤患者也不愿向临床医生寻求心理社会帮助,一方面由于精神疾病带来的病耻感,即一种负性经历的标记,其中包括羞耻感、被指责、在家庭中充当替罪羊、被孤立、被社会排斥、被人刻板化或被歧视等内容,另一方面害怕被贴上“疯子”的标签。

二、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亟待提升

从数量上讲,2003年以前肿瘤心理领域的研究数量非常少,近年开始增长。2013年一篇综述显示,中国内地在14年间(1999—2012年)发表的质量较高的肿瘤心理领域的英文研究论文数量只有56篇,低于中国香港(74篇)和中国台湾(78篇)。虽然自2009年至2012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中国内地仍需要增加高质量科研论文的数量。从研究关注的恶性肿瘤类型来讲,乳腺癌患者最多,其他恶性肿瘤类型也应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的科研现状是医生和研究人员缺少更多的合作—临床医生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很难开展大量的研究,而研究人员也因为无法发现大量的临床现象而使研究脱离临床的需求。

三、人员培训尚未专业化、系统化

我国还没有完整系统的心理社会肿瘤学的教学体系,只是在一些大学有零散的教师队伍有兴趣研究心理社会肿瘤学,并因此培养了一些该专业的研究生。所以从长远来讲,还无法满足该学科发展的需要。而美国斯隆凯特琳恶性肿瘤纪念医院早在1979年就建立了心理社会肿瘤学培训项目,针对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教育与培训还没有形成多层次、系列化、正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体系,而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相关的学历教育在其中承担着知识与技能传承的使命,只有少数高校心理学系针对企业或医院的心理健康服务培养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四、对心理社会服务投入的经济支持不足

发达国家的研究资金来源广泛,且相对来说资金雄厚,有来自国家、各种协会、制药公司的基金,也有慈善机构的赞助,以至于他们为患者提供的一些心理社会服务已经不以盈利为目的,甚至是免费的。在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主要分为医学、教育、社会三种,尚未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施的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投入体系,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 ZvFiyqAGgwF9sKI1vvRwwCdEeKT055vslpr0RLHwFHfRuossu+/0dK/WH5XY+z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