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就是在综合分析四诊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病因,明确病变部位,确定病证的病机,判断邪正的消长、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加以归纳概括。儿科辨证方法基本与成人相同,但由于小儿疾病的特点,某些辨证方法在儿科更为常用,其证的临床表现也与成人有所差异。本节仅介绍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以此来分析、归纳疾病的部位、性质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通过八纲辨证来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机体与病邪斗争的情况。一般顺序是:先辨别表里,找出病变部位,然后辨别寒热、分清病变性质;再进一步辨别虚实,了解人体正气的盈亏与病邪的盛衰;最后再分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下面把八纲分成四组介绍。
阴阳,即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用阴阳二纲加以概括,是观察分析疾病发生变化的纲领。一般来讲,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反之,阴虚则阳盛,阳虚则阴盛。
是机体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出现的病证,以虚寒证为代表。阴证的产生,有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者,更多的则是因先天不足、后天虚损而出现的证候。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晦黯,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语声低怯,呼吸表浅,喜热恶冷,形寒肢冷,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或细弱,指纹沉而淡红。
是机体阳气亢盛,脏腑功能亢进,导致阳亢热盛的证候,以实热证为代表。阳证的产生,有外感热邪或风寒化热,有伤于热食、热药,或各类疾病脏腑阳气偏亢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红目赤,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语声粗浊,喜冷恶热,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或有奇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或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有力或洪大,指纹紫滞。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轻重深浅的两个纲领。在人体,凡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凡五脏六腑、髓海为内属里。一般病在肌表,属表,病情轻,病位浅;病在脏腑,属里,病情重,病位深。
凡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疫疠病邪侵袭体表而发生的病证,多见于外感早期,称外感表证。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项强,鼻塞,流涕,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指纹浮而易见等。表证又可分为:
(1)表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唇舌淡,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表热:
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痛,头目昏重,鼻流浊涕,口渴,唇红舌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紫。
(3)表实:
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舌苔白,脉浮而有力,指纹浮滞。本证与表寒证相似。
(4)表虚:
自汗,盗汗或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唇舌淡红,舌苔白润,脉浮而无力,指纹浮淡等。
多见于各种外感病的中期或极期,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或由内而生的内伤病,如饮食、情志、疲劳及先天禀赋等多种病因,使脏腑、气血受病而反映出的证候,均属里证。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壮热不寒、汗出潮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或泄泻,恶心呕吐,胸闷腹痛,小便黄赤,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苔黄,脉沉,指纹紫滞等。里证可分为:
(1)里热:
壮热不寒,唇红目赤,少津口渴,烦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或洪大,指纹沉而紫滞。
(2)里寒:
口不渴,四肢冷,喜热恶寒,腹痛便溏,或完谷不化,澄澈清冷,大便色青,唇舌淡白,舌苔白滑,脉沉迟。
(3)里实:
发热,烦躁不安,手足汗出,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舌苔黄厚,脉沉实。
(4)里虚:
气虚懒言,疲倦无力,哭声无力,自汗,盗汗,食减,腹泻,舌质淡或红,舌苔淡白,脉沉弱无力,指纹沉淡。
常见于外感表证不解,渐欲入里,犯及少阳胆经。临床症状多见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心烦欲吐,口苦咽干、不欲饮食,目眩,舌苔白边红,脉弦细等,均属半表半里。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种纲领。凡因寒邪引起或因机体功能衰退所产生的证候均为寒证;凡因热邪引起或因机体功能亢盛所产生的证候均为热证。辨别疾病属于热证还是寒证,是确定治疗的基本原则。
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功能活动衰减所表现出的证候。多见于疾病的初起或久病不愈。寒证的产生,总因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周身失于温煦。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喜偎母怀,神疲蜷卧,多静少动,脘腹疼痛,得暖则减,口淡不渴或渴喜冷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指纹红。
可分为虚寒和实寒:
(1)虚寒:
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迟或微细。
(2)实寒:
手足发凉,腹痛,大便秘结,舌苔白,脉沉弦。
是感受热邪,或阳盛或阴虚,表现为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的证候。热证的产生原因不一,多由外感热邪引起,也有因风寒化热、积滞生热,情志化火,或阴虚而生内热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壮热恶寒,面红目赤,烦躁,口渴喜冷饮,尿少而赤,手足温热,咽喉肿痛,四肢关节红肿,皮肤疮疡鲜红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或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咽燥口干,舌质红,脉细数,指纹紫。
可分为实热和虚热:
(1)实热:
口渴,喜冷饮,发热,烦躁,尿赤便干,舌苔干黄,脉数。
(2)虚热:
口不渴,疲倦,食减瘦弱,低热或潮热,舌苔红绛,脉细数。
虚实是辨别病邪盛衰与人体抗病能力的两个纲领。虚实也是临症处穴或攻或补的主要根据。
是人体正气虚弱,导致机体抗邪能力减退,生理功能不足所表现的证候。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两颧发红,头晕心悸,自汗盗汗,腹痛喜按,食少便溏,小便清长而频数,舌质淡嫩,舌净无苔,脉沉迟或细数无力。
是由于邪气亢盛有余,或机体内部有病理产物停留所表现的证候。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神气充足,高热面赤,烦躁谵语,角弓反张,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洪大有力。
八纲辨证,可以概括病变部位、疾病性质、机体与病邪变化的情况。据此,可以初步制订出治疗的基本方法和取配穴的原则;对内伤疾病的确切诊断,需要进一步结合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应用脏象学说的理论,对患者的疾病证候加以分析归纳,以辨明病变所在脏腑及所患何证的辨证方法。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与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某一脏腑患病,往往影响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这一脏腑。由于脏腑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脏腑中辨证不仅应重视病证的寒热虚实,还应注意相关脏腑疾病的传变,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制订出有效的治疗措施。
心居胸中,心包围护其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志,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受盛化物的功能。心之病变常表现为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和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出现精神障碍,行为失常,心悸怔忡,心烦易惊,夜啼多汗,失眠谵语,舌强硬等。小肠病变主要表现为清浊不分,转输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大便泄泻等。心与小肠病辨证,以虚实为纲,虚在血、气、阴、阳,实在痰、火、瘀、热,亦多虚实夹杂,疾病常见证候如下:
心悸气短,怔忡不安,易惊少寐,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多动虚烦,自汗且活动后加重,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心悸怔忡,心烦多梦,眩晕健忘,发黄不泽,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指色淡,舌色淡白,脉细弱。
心悸怔忡,心烦少寐,五心烦热,潮热或低热,两颧发红,盗汗,多动不宁,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细数。
心悸气短,动则加重,易惊健忘,反应迟钝,神疲自汗,面色淡滞,畏寒肢冷,或见足跗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若出现心阳暴脱,证候可见:心悸气短,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口唇青紫,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脉微欲绝等。
面赤口渴,夜啼少寐,烦躁不安,甚则狂躁谵语,尿黄便干,口舌糜烂,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数有力。
胸闷不舒,心悸不宁,唇指青紫,或见肌肤紫癜,出血紫黯,舌质黯红或见瘀斑,苔少而润,脉涩或结代,指纹紫滞。
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稠,喉间痰鸣,多啼少寐,心烦易怒,躁狂谵语,精神错乱,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烦惊悸,健忘不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虚数。
小腹隐痛喜按,得温痛减,肠鸣溏泻,食欲不振,小便频数色清,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心烦多啼,口疮,咽痛,小便赤涩,或茎中刺痛,尿急尿频,或有尿血,面赤唇红,舌红苔黄,脉滑数。
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与大肠相表里。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传导,排泄糟粕,其病变主要反映在大便方面。肺与大肠病变,常表现为呼吸功能失常,肺气宣肃不利,通调水道失职,外邪易从口鼻皮毛侵入,大肠传导失司等,出现咳嗽、气喘、咳痰、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泄泻等症。肺与大肠病辨证,常结合虚实寒热进行,常见证候如下: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或气喘,痰稀色白多泡沫,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恶风发热,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口干咽痛,烦闹不安,甚则气喘鼻煽,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咳嗽气喘,甚则不能平卧,喉中痰鸣,痰液黄稠难咯,甚则咳吐脓血,鼻翼扇动,咽喉肿痛,烦闹不安,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咳嗽气短,咳声无力,咳甚气喘,动则加剧,面白神疲,形寒声怯,或有自汗,体倦懒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弱。
干咳无力,口鼻干燥,声音嘶哑,痰少而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舌红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咳嗽气喘,痰多色清质稀,胸闷,或喉中哮鸣,形寒流涕,舌质淡,苔白滑,脉滑。
腹痛,暴注下迫,大便黄浊秽臭,肛门灼热,或有里急后重、便下黏液脓血,小便黄少,伴有发热烦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久痢泄泻,质稀清冷,或便中夹有黏液,腹部隐痛,喜暖喜按,甚至大便失禁,或肛门下脱,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
脾胃共处中焦,互为表里。共司升清降浊、消化吸收功能。脾的主要功能有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胃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喜燥恶湿,胃主降浊,喜润恶燥。脾胃病变,常表现为水谷受纳运化失常,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水湿留滞,痰浊内生,乳食积滞,血失统摄等,临床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水肿、痰涎壅盛、衄血紫癜等。脾胃病辨证,亦应分虚实,虚在气、血、阴、阳,实在湿、食、寒、热,而其证候机制,则离不开脾气困遏,运化失健。常见证候如下:
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有久泻脱肛,或见紫癜便血,食后脘腹胀满,常自汗出,或浮肿,或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面色萎黄或色白无华,唇指淡白,眩晕心悸,神疲肢倦,发黄不泽,舌质淡白,舌苔薄,脉细弱,指纹淡。
消瘦乏力,五心烦热,唇干口燥,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小便色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指纹淡红。
面色㿠白,形寒肢凉,口淡不渴,纳呆少食,脘腹胀痛,喜暖喜按,尿清便溏,浮肿尿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
头重身困,泛恶欲吐,胃脘胀闷,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腹痛腹泻,或见黄疸晦黯,舌淡胖嫩,苔白腻,脉濡缓。
胃脘痞满,厌食呕恶,口苦腹胀,肢体困重,肌肤黄疸鲜明如橘子,便溏尿黄,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胃脘隐痛,饮冷加剧,喜热喜按,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泛吐清水,面色少华,疲乏体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食少饮多,口干舌燥,胃脘嘈杂或隐痛,呃逆干呕,大便干结,舌质少津,少苔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胃脘灼痛,嘈杂吞酸,渴喜凉饮,或纳则胃痛,或食入即吐,或多食易饥,口臭齿衄,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尿黄便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纳呆厌食,嗳气酸馊,恶心呕吐,矢气泻下,酸腐臭秽,呕吐、泻下后胀痛稍减,舌苔厚腻,脉滑。
肝居于胁里,与胆相表里。肝的主要功能有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胆的主要功能有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肝胆病变,常表现为疏泄功能失常,肝不藏血,阴血亏虚,筋脉失养,目失涵养等,临床出现胸胁少腹胀痛窜痛,烦躁易怒、手足抽搐、肢体震颤、黄疸、口苦、呕吐、头晕目眩、惊悸失眠等症。肝与胆病辨证,以风证为纲,结合虚实、气郁、湿热等进行,常见证候如下:
胸胁少腹胀闷窜痛,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喜叹息,吐酸嗳气,食欲不振,或颈部瘿瘤,或胁下痞块,舌苔薄白,脉弦,指纹滞。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头痛易怒,烦躁难寐,胁痛吐酸,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指纹紫。
眩晕欲仆,耳鸣肢麻,手足微颤或抽搐,若热邪亢盛,热极生风者则高热神昏,两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手足躁扰或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指纹青紫。
胁肋胀痛灼热,身目发黄,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眼眵多,口苦呕恶,厌食,发热或寒热往来,尿色黄浊,或见阴痒湿疹,或见睾丸肿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指纹紫滞。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多梦易惊,视力减退,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舌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数,指纹淡红。
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唇指淡白,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为夜盲,或肢体麻木、肌肉
动,或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指纹淡白。
易惊,头晕欲呕,视物模糊,舌苔薄滑,脉弦滑。
头晕目眩,耳聋耳鸣,口苦易怒,寒热往来,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为水火之脏,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是推动人体一切功能活动的本源,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水液,主纳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膀胱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存尿液和排泄小便,膀胱的排尿主要依靠肾脏的气化。肾与膀胱病变,主要表现为藏精、主水、纳气等功能失常,生长发育障碍等,出现骨软无力,腰膝酸软,耳聋耳鸣,小便异常、水肿、久喘、生长障碍、发育迟缓等症。小儿肾常不足,加之有先天禀赋不足,故临床小儿肾脏证候,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占少数,膀胱病变则以湿热多见。常见证候如下:
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喜卧嗜睡,神倦乏力,面色淡白,听力减退,浮肿尿少,或尿频尿多色清,遗尿,五更泄泻,久泻溏薄清冷,久喘气短不续,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迟。
腰酸足软,眩晕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夜啼易惊,形体瘦弱,生长迟缓,尿黄便干,舌红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囟门迟闭,鸡胸龟背,骨骼痿软,精神呆钝,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难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畏寒肢凉,心悸气促,尿少,腰腹胀满,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迟。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腰膝酸软,面色浮白,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
尿频尿急尿痛,尿色黄或浑浊不清,或见脓血砂石,或见癃闭,腰酸腰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小便频数,淋漓不禁,尿色清澈,或见遗尿,少腹隐痛,喜温喜按,舌淡苔润,脉沉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