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要

回顾2019年,国内外结核病学者承前启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次刷新纪录,经不懈努力,成绩颇丰,硕果累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先后发布了《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整合版》《WHO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19年更新版)》《耐药结核病治疗新变化的快速通告》和《201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并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发布完整版《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整合版(2020年)》及其配套的伙伴手册,旨在为各成员和其他相关机构提供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和关怀。中华医学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苏州成功召开。《中国结核病年鉴(2018)》的出版发行为结核病专业学术领域提供了新的指导标准。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结核病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了多部专家共识。2019年国内外结核病预防控制、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虽成绩喜人,但突破性的学术成果仍较缺乏,展望2020年,结核人,仍需肩负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

一、结核病预防控制
(一)结核病疫情

全球及中国结核病疫情总体呈持续缓慢下降态势。

2019年10月17日,WHO发布了《201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汇总了2018年全球结核病的流行状况。据估计,2018年全球新发结核病约1 000万人,发病率为130/10万,各国的结核病负担差异较大,发病率从小于5/10万到大于500/10万不等。结核病的发生不分年龄、性别,2018年成年男性(年龄≥15岁)患者占所有结核病病例的57%,女性和儿童(年龄<15岁)分别占32%和11%。在所有结核患者中,8.6%为艾滋病毒携带者。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新发患者数占全球的 87%,其中印度(27%)、中国(9%)、印度尼西亚(8%)、菲律宾(6%)、巴基斯坦(6%)、尼日利亚(4%)、孟加拉国(4%)和南非(3%)八国的新发患者约占全球的2/3。2018年全球估算新发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约为50万例,印度(27%)、中国(14%)和俄罗斯(9%)是全球耐药结核病负担最大的三个国家。2018年,HIV阴性患者因结核病死亡例数为120万例,HIV阳性患者因结核病死亡例数为25.1万例。

2019年WHO发布的全球结核病报告表明,中国2018年估算的结核发病数为86.6万例,占全球9%;估算结核发病率61/10万,低于全球水平(132/10万);估算MDR/RR结核患者6.6万例;中国HIV阴性结核病死亡率为2.6/10万,排在30个高负担国家中的第29位。

(二)结核病控制策略、措施和成果

2019年是各国加快终止结核病进展速度的重要一年,是实现2020年“终止结核病策略”里程碑目标的关键一年。2019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主题是“终止结核时不我待”,强调了各国领导人将2018年联合国结核病问题高级别会议上所做的承诺转化为行动的紧迫性,要确保每个有需要者都能获得结核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不断改进的诊断方法和有效药物的可及性,结核病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为WHO全球结核病规划指南提供了循证依据,WHO于2019年先后发布了《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整合版》《WHO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19年更新版)》和《耐药结核病治疗新变化的快速通告》,并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发布完整版《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整合版(2020年)》及其配套的伙伴手册,旨在为各成员和其他相关机构提供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和关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结核病发病数和死亡人数的减少、日益扩展的结核病防治体系以及不断增加的相关经费,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正在取得积极的进展。但结核病负担仍较重,耐药结核仍然是一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各国在结核病患者发现、接触者筛查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和创新性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

我国各地在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下对高危人群筛查、患者经济负担、不同结核病防治模式成效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评估,目前结核病负担仍较重,学校结核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目前被动发现的基础上,加强主动发现策略,尤其是针对重点人群如学生、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流动人口等的主动发现策略和措施,提高了患者发现率。同时,对于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给予及时的治疗和管理,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治愈率,仍是目前减少结核病传播、控制结核病流行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另外,感染控制仍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下,部分地区在重点人群主动发现、治疗管理、经费投入及相关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结核病基础研究
(一)分子流行病学

国际学者们为了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进化过程,利用各种标记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多样性、系统发育和传播动态进行了研究。然而,由于这些标记在不同群体中的多样性,它们的效用受到了限制。不同的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菌株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其中一些是广泛分布的,与耐药性有关,而另一些则以局部为主。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一直致力于新菌株的鉴定和传播动力学的研究,为制定结核病的科学防治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基于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的分型技术是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的重要基础,在全球范围应用的经典基因分型方法主要有基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IS6110 DNA指纹图谱、Spoligotyping和交叉重复-单位-可变数串联重复三种分型方法。国外这一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不同地区结核病患者大队列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统计,更进一步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在区域流行的地理及空间分布差异状况;比较分析了各种人口学特征与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流行的关系、不同基因型的集簇情况,进一步阐述了结核分枝杆菌传播的特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结核分枝杆菌基因水平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对结核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的研究日益丰富,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能够初步判断结核病传播相关危险因素、预测可能的暴发流行、追踪传染源,以及区分结核病患者为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再感染等。我国广泛流行的是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国内对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也主要围绕对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统计分析,国内基于监狱人群和HIV/MTB双重感染的特殊结核病人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丰富了人们对结核病传播的认识,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二)抗结核新药及药物靶点

耐药结核病的出现和广泛流行,迫切需要不同作用机制的新药出现。2019年抗结核新药pretomanid获FDA批准,用于三药联合方案治疗耐药结核病。老药新用、化合物结构优化、作用新靶点的化合物,为研发抗结核新药提供了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化学遗传学、结构生物学等的应用,鉴定了大量新的潜在抗结核药物靶点及抑制剂,使得抗结核药物的发展策略也有了新的思路,有望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我国在抗结核药物的发展及新靶点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化合物结构改造、天然药物、抗结核多肽类等,产生了新的抗结核先导物;联合用药、给药剂型和给药方式的创新,使已有的抗结核药物发挥更大的疗效;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抗结核作用靶点。

(三)结核病疫苗

根据《全球结核病报告2019》,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4个新型结核病疫苗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其中,处于Ⅰ期临床阶段有3种,包括两个病毒载体疫苗Ad5 Ag85A和ChAd0x185A/MVA85A,以及亚单位疫苗AEC/BC02;处于Ⅱa期的有4种,包括病毒载体疫苗TB/FLU-04L、灭活菌体疫苗RUTI、亚单位疫苗ID93+GLA-SE和减毒活疫苗MTBVAC;处于Ⅱb期的有4种,包括用于加强免疫的灭活疫苗DAR-901、BCG疫苗再接种保护力的评估、亚单位疫苗H56:IC31和M72+AS01 E ,其中M72/AS01 E 在结核潜伏感染的成人(HIV阴性)中可显著降低肺结核发病率,可诱导持续的抗结核免疫应答,疫苗的总效力可达近50%;处于Ⅲ期的有3种,分别为活菌疫苗VPM 1002、灭活疫苗微卡以及热灭活疫苗MIP/Immyvac,其中一些临床试验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此外,诸多结核病疫苗的临床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新型佐剂及新的结核疫苗候选抗原蛋白的筛选等研究工作也推动了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发进程。

《全球结核病报告2019》疫苗研究进展部分报告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两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结核病疫苗,其中治疗性疫苗微卡正处于Ⅲ期阶段,另一种亚单位疫苗AEC/BCC02也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此外,我国学者在多种新疫苗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M72/AS01 E 疫苗是安全、有效的;AEC/Al/poly-IC及V569 DNA疫苗可能成为抗结核潜伏感染的候选疫苗;rBCG-DisA能诱导更强的免疫应答,但其保护力未优于BCG;c-di-GMP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具备一定的疫苗研发潜力;rv3407 DNA疫苗具备一定的成为结核病候选治疗型疫苗的潜力;体外合成了稳定的Ag85B-mRNA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新型结核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发现了一些新型抗原具有疫苗研发的潜力,Rv0674具备一定的候选结核病新疫苗开发的潜力。结核分枝杆菌Dnak和MPT83蛋白均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并且刺激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较强,两者联合可能对于结核病新型抗结核疫苗研究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四)结核分枝杆菌生理生化

2019年,国际学者对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研究中发现,L,D-转肽酶参与细胞壁生物合成,其缺损可能会引起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改变和抑制菌落生长;LytR_C结构域蛋白可能有助于LCP蛋白执行细胞包膜功能;Rv0518是与细胞壁相关的GDSL脂肪酶,有助于细菌利用甘油或脂质来促进其生长,增强细胞内的存活率等。在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代谢的研究中,无机多磷酸盐可抑制DosT和DosS感应激酶的自身磷酸化活性;参与PolyP动态平衡的酶在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理和毒力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结核分枝杆菌病原性和毒力的研究中发现,Rv1273c增强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留性并在感染过程中介导免疫逃逸;Rv2223c是一种羧酸酯酶,有助于细菌的细胞内存活;Rv2617c和P36协同作用防止氧化应激对细菌的损害;肽聚糖生物合成的蛋白激酶B通过调控全局转录调节蛋白Lsr2的磷酸化来控制MTB的生长等。在结核分枝杆菌持留的研究中发现,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s,TAS)在细菌的持留和毒性中起重要作用。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研究中发现,Rv2004c在链霉素的耐药性上具有一定的作用等。

国内学者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免疫原性及抗原表位的研究中发现,纯化Rv3425-Rv1168c融合蛋白具有较高的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同时,结核分枝杆菌Dnak(Rv0350)和MPT83(Rv2873)蛋白联合应用,对结核病免疫诊断和新型抗疫苗研究有更好的应用价值;PE_PGRS33蛋白是结核分枝杆菌的重要表面暴露蛋白,可作为结核治疗的潜在分子靶标等。在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和持留的研究中,EspC调节宿主固有免疫应答;LppZ可引起有效的天然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能力;Rv2673蛋白对细菌感染宿主细胞和/或宿主细胞杀死MTB有一定影响;Rv1016c能够促进耻垢分枝杆菌生物膜形成,抑制细胞自噬,增强细菌毒力等。在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研究中,PCRSSCP 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 rpo B kat G rps L pnc A emb B 基因突变快速、敏感、特异; Alr 基因的过表达与MTB环丝氨酸耐药高度相关;MDRTB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以 gyrA 基因Ala90Val、Ser91Pro、Asp94Gly突变类型为主;结核分枝杆菌 katG inhA 基因突变与耐INH相关,这为临床及时准确诊断、及早使用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提供了帮助。

(五)结核病免疫学

固有免疫应答作为机体抵御MTB的第一道防线,在机体抗结核杆菌感染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际学者开发了一个系统来识别、分类和分析肺泡巨噬细胞感染后10天内肺部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发现肺中的炎症程度远低于体外系统所描述的,可能会阻碍宿主对感染的整体反应;用功能性ALF固有蛋白补充H-ALF,可将H-ALF-MTB的生长速度逆转到L-ALF-MTB的水平。先天蛋白H-ALF表型功能障碍促进了MTB在ATs内的复制,同时限制了炎症和吞噬细胞的激活,从而增强了结核病的复制和存活;miR-579上调介导了MTB诱导的巨噬细胞毒性。靶向cPWWP2A-miR-579轴可能是一种保护巨噬细胞免受MTB感染的新策略;影响ROCKI表达的基因变异与降低人类某些炎症和传染病的风险有关,包括炎症性肠病和结核病。强调顺式作用的lncRNA在TLR信号、先天免疫和病理生理炎症中的重要性;CLEC4E联合TLR4通过自噬来限制MTB的存活为一种独特的免疫治疗方法;MTB通过TLR2激活,诱导JNK活化,进一步增加c-Jun和c-Fos的DNA结合活性,最终诱导CTGF表达和细胞外基质生成γδ pos T细胞和γδ2 pos γδ pos T细胞亚群的高活化提示γδT细胞可能在TB-IRIS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牛分枝杆菌循环中γδ T细胞可根据CD27的表达进行分化,CD27 + γδ T细胞在牛分枝杆菌 Ag的反应下增殖,可由此构成牛的适应性γδ T细胞室。

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miR-20a-5p对MTB诱导人巨噬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起到调控作用,可能成为肺结核的生物标志物,并可通过与抗结核药物的联合治疗调控其特异性表达,进而靶向治疗结核病;H37Rv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可促进NEAT l表达上调,沉默NEAT1可减弱巨噬细胞对胞内H37Rv清除能力;MTB感染巨噬细胞后,通过p38 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上调PFKFB3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和炎性因子分泌;Tim-3/Gal-9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治疗前后均中存在一定的变化,并与巨噬细胞极化特征标志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MAIT细胞通过生成细胞因子IFN-γ而在局部抗结核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γ-干扰素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耐药肺结核患者痰菌转阴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效果较佳;采用γ-干扰素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可显著促进痰菌转阴及空洞闭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三、结核病诊断与治疗
(一)结核病诊断方面
1.结核病的细菌学诊断

结核病细菌学诊断作为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在诊断仍占据主导地位。痰涂片检查结果是诊断肺结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多次涂片检查阴转情况是化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更是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结核病疫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国际学者比较了肺泡、支气管灌洗对涂片菌量极低和涂片阴性患者的诊断价值,发现肺泡灌洗比支气管灌洗更有利于涂片菌量少的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建立了一种将明场显微镜转换为荧光显微镜的新技术(SeeTB),通过荧光素二乙酸酯(f l uorescein diacetate,FDA)染色显微镜检查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活力,可预测培养结果、感染性和疗效。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检查法是结核病确诊最可靠的方法。联合WGS法可有效地检出MTB培养假阳性;应用培养和新型分子细菌载量试验(MBLA)测试经NALC-NaOH处理MTB后,可以更准确检测MTB活性和监测疗效。薄层琼脂(thin-layer agar,TLA)与传统罗氏培养基的培养和药敏特性比较,TLA培养基较好,1~2周报告阳性,药敏结果与罗氏培养基法相符,含PNB的TLA培养基有助于区分NTM;使用变色平板薄层琼脂培养基(TB-CX)直接测试痰样本MTB耐药性,该法简便、快速;结晶紫脱色法(CVDA)检测链霉素和EMB的耐药性,该法具有快速、可靠、价格低廉、易于快速检测等优点,可用于药物敏感试验。

国内学者以MGIT液体培养和/或Gene Xpert为“金标准”,评估了自动涂片显微镜检查技术(自动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发现自动系统在痰涂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方面优于人工涂片镜检;建立了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室间质评分法,以评价受检的中国结核病医院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质量,大约1/3的结核病医院未能产生符合分类标准的MTB培养测试结果,强调结核病诊断中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对于脊柱结核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BacT/ALERT3D 法和改良罗氏法培养,发现不同病理标本培养结果存在差异,且均以病灶壁阳性率最高;比较MTB快速培养中两种前处理方法的效果,发现NaOH-生理盐水法在MTB快速培养中可减少操作过程中的污染情况。《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防治分会基础学组和临床学组发表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专家共识》,提出了7条建议和9条药敏试验结果的判读,为实验结果的判读提供了依据;建立了基于培养和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MTB及药敏的方法,该法可在培养4天内从阳性痰样本中得到耐药结果,检测操作耗时5小时,这将大大减少结核病诊断所需的实验室时间。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发表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患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对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的耐药性检测提出建议,为实验室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2.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

在肺结核的影像诊断方面,国际学者总结了成人痰涂片阳性与痰涂片阴性PTB的临床特点及胸部CT表现;探讨了药物敏感性肺结核使用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在治疗结束时 FDG PET/CT结果对患者结核复发的影响;评估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合先进的运动矫正技术对肺结核(tuberculosis,TB)所致肺组织改变和病变的诊断价值;提出 18 F-FDG PET/CT作为临床工具,可以用于结核病评估和治疗监测;评估了基于知识迭代模型重建(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的肺结核(tuberculosis,TB)患者超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图像质量;利用从X线、CT图像中提取的生物标记物来自动量化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的负荷,用以判断结核病的病情。对于肺外结核的影像诊断方面,尤其是脊柱结核,探讨了DCE-MRI对化脓性脊柱炎(suppurative spondylitis)和脊柱结核(spine tuberculosis)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分析了经皮椎弓根穿刺活检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组织学与临床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此外,对于腹腔结核、颅内结核等其他肺外结核的影像诊断方面也均可见报道。在结核病影像学诊断新技术方面,探讨了 125 I标记的抗c3d单抗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SPECT/CT表现,用以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确定感染部位,同时还可以用于治疗效果的监测。

国内学者探讨了肺内烟花征是活动性肺结核的特征性CT征象之一,是结核经支气管传播灶在影像上的形态学改变,其病理基础为细支气管及肺泡内干酪坏死性肉芽肿;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比较支气管内膜结核与肺癌支气管管壁长度,并结合CT表现,有助于提高对以上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与研究有重要价值;不同病理类型的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具有不同的 CT 影像特征,活动性 TBTB 除呼吸道直接征象外,常伴有支气管播散等间接征象;采用多平面运动校正技术优化MRI成像方案在肺结核的临床应用是可行的,无电离辐射的肺MRI是临床标准CT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替代方法,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青少年,以及需要短期和反复随访观察的患者;婴幼儿肺结核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肺内不同形态的肺实变、肺结节以及支气管狭窄,好发生于肺门、气管旁和隆嵴下的肿大淋巴结,增强呈环形强化,部分内可见小钙化灶;标定曲线表明列线图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在临床上是有用的,基于CT的预测列线图,可方便地用于儿童原发性肺结核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鉴别诊断;CT在胸膜结核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影像清晰,值得推广;CT引导下胸膜病变穿刺活检组织对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是必要的,但在胸腔盲穿刺术后并未确诊。联合PCR和AFB结果,可大大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水平;IFN-γ释放试验联合胸部CT检测应用于老年涂阴结核的早期诊断中能明显提高准确率,降低漏诊率、误诊率,在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核患者临床治愈后及部分陈旧肺结核病灶仍然可以表现 18 F-FDG摄取增高,但这些代谢活跃的部位不一定代表活动性疾病,更可能是反映宿主免疫反应与结核菌复制之间的平衡,但也同时代表结核病发展的风险增加。同时,国内学者也探讨了各种肺外结核的影像学特点,对疑似浅表淋巴结结核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可获得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其影像学的特点,区分出不同的浅表淋巴结结核类型,可协助临床明确诊断,为治疗打下坚实基础。CT检查是肝结核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当肝内病变缺乏典型CT征象时,应考虑肝结核的可能(特别是在结核病流行地区)。颅内结核影像学表现并发症者与临床治愈率有相关性,对病情转归评估可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DTI可为AIDS患者合并脑内结核和弓形虫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3.结核病的免疫学诊断

IFN-γ释放试验是检测MTB特异性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以判断是否存在MTB的感染。第二代IGRAs检测可能具有足够高的敏感性、低的负似然比,并且在低发病率的环境中具有相应的高的负预测值,从而有助于迅速排除结核病;IGRAs对移植候选者 LTBI的诊断较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更为敏感和特异,可作为TST的补充;IGRA-TB试验可作为结核潜伏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TST广泛用于MTB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核病的辅助诊断,其对儿童结核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诊断儿童肺外结核时,单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并不优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但应考虑联合应用于诊断。在体液免疫学诊断方法中,抗体与抗原在诊断活动性肺结核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应用已确定的纯化抗原可能是筛选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新型生物标志物、抗原检测、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新方法进一步深化进展,在活动性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作用。

国内学者对多项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基于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的IFN-γ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在结核潜伏感染、活动性肺结核、肺外结核、免疫力低下人群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在体液免疫学诊断方法中,抗体与抗原在诊断活动性肺结核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新领域研究的探索,已经成为诊断及鉴别活动性结核、监控结核感染状态、评估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有效辅助手段。

4.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近1年来,国际上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GeneXpert MTB/RIF、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仍然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电化学适配体、基于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基于适配体的适体固定化吸附试验的抗原检测方法、基于核酸序列的阳离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为结核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对游离DNA和血液中mRNA的检测方法的探索对结核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并有助于开发潜在的分子靶点来检测、诊断潜在的和活跃的结核病。

2019年,在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领域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面,且仍主要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为主,其中Xpert MTB/RIF技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其他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如LAMP技术、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均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结核分枝杆菌RNA的检测如SAT技术在结核病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一种基于CRISPR的快速结核病检测方法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诊断提供帮助。

5.结核病的介入诊断

2019年,国际上随着介入技术的改善和提高,当前利用介入方法辅助诊断结核病的作用日益凸显,极大提高了疑难病例病理标本的获取率,成为结核病诊断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无痰或涂阴疑似肺结核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和支气管冲洗(bronchial washing,BW)是两种获取高质量呼吸道标本的重要方法。EBUS-TBNA和EUS-B-FNA对未明确诊断的纵隔病变的儿童有帮助,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和极好的患者安全性。ca-TBFB可提高结节病和淋巴瘤的诊断率,同时提供了相对更好的组织质量和细胞结构。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ENB)是呼吸科和胸外科医师有用的医疗设备。超声引导下大网膜FNAC有助于诊断有或无其他异常表现的大网膜增厚的腹部结核的患者。CT引导下经胸穿刺活检小结节和大亚实性结节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发症发生率低。纵隔镜检查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技术手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也适用于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发达地区以外的地方。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腹膜空洞、脏壁层腹膜结节变性及粘连,同时还可进行组织活检,是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重要诊断方法。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结核病介入治疗技术显现出愈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1年来,国内支气管镜检查在结核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进一步证实了EBUS-TBNA对纵隔疾病的诊断价值,强调了EBUS-GS-TBLB、气管镜导航技术对在肺周围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此外,超声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在胸膜结核瘤、肺部周围性病灶的诊断方面得到进一步广泛应用,胸腔镜、腹腔镜对结核病的诊断应用逐年增多。总之,依赖介入技术提高了疑难病例病理标本的获取率,为结核病的诊断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6.结核病的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结核病确诊的重要途径,尤其在菌阴肺结核、肺外结核病等疑难性和特殊部位结核病的诊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多的分子检测技术应用于石蜡包埋标本的结核病诊断中,对提高结核病的诊断准确性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免疫荧光标记与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可视化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效率。2D-TB两阶段算法自动检测结核肉芽肿坏死的病理学图像检测技术,在肉芽肿性坏死检测方面具有与病理学专家的结果显著正相关的准确性能。病理学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在揭示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结核病的病理学诊断主要依靠传统病理学,在肺内结核中传统病理学检查可提高肺结核诊断率,从病理学角度认识结核性“树芽征”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很大临床意义。在肺外结核病中,皮肤结核组织病理对诊断有提示作用;加强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提高诊断水平;脊柱结核标本量足够的前提下,推荐同时行病理检查和Xpert检测;后颈部淋巴结结核超声造影粗针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阳性率与细针穿刺活检相近,并发症发生率粗针活检高。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联合快速现场评价(rapid on-site evaluation,ROSE)技术诊断纵隔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是一种有效减少二次TBNA的安全技术。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结核病诊断方面为较好的诊断方法;在淋巴结结核病理学诊断中运用IHC与PCR技术检测效果相当,且均优于抗酸染色法。石蜡包埋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灵敏度较高,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的有效工具,是快速诊断结核病的重要手段。

(二)结核病治疗方面
1.抗结核新药新方案

随着WHO耐药指南的更新,对抗结核药物有了新的认识。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贝达喹啉、利奈唑胺作为A组药物,在耐多药结核的治疗中被各国广泛研究,有更多的报道。替加环素也在体外展现出了抗结核活力。PA-824以联合用药的方式上市,为难治性肺结核提供了选择。耐多药结核的短程方案仍是研究的热点,在WHO的更新版《耐药结核病治疗新变化的快速通告》中更是推出了含贝达喹啉的全口服短程耐药方案。

2019年,国内的抗结核新药研发仍在实验室日夜攻坚地进行,暂无阶段性的成果发布;而临床专家们在已上市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的临床应用、现有抗结核药物各种新联合方案或治疗不同患者人群、药物不同给药方式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以实现让现有的抗结核药物发挥最大的抗结核效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

国际上在2019年进行了多项使用纳米技术进行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的探索,继续深入进行宿主导向治疗(host-directed therapy,HDT)的探索,诸如维生素及相关新型的宿主治疗靶点的研究。国际上较多研究进行BCG加强或重组BCG疫苗的研究,改变疫苗接种途径观察疫苗的接种效果,进行了一些Ⅰ期及Ⅱ期的疫苗临床试验,还开发了许多新型的疫苗研究思路,为今后结核病疫苗的研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实验依据。

2018年国内免疫治疗相关的研究依旧主要集中在微卡、白介素-2、γ-干扰素、胸腺五肽、胸腺素等制剂上。此外,miRNA相关研究开始崭露头角,也有学者对巨噬细胞凋亡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外泌体等前沿进展进行综述,为结核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天地。治疗性疫苗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为研究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DNA疫苗,基于质粒A39构建了p-VAX1-Ag85B-Rv3425-Rv2029c-PPE26(V569)质粒DNA,并对其免疫原性及保护性进行初步研究。评价结核分枝杆菌基因 Rv2660c Rv2460c Rv3875 Rv3804c 的细胞表位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为研制新型多阶段结核疫苗提供可靠的靶抗原。除了DNA疫苗,mRNA疫苗也成为新起之秀,在体外转录结核分枝杆菌Ag85B-mRNA并评价其免疫原性。

3.介入治疗

随着临床医师对呼吸内镜在呼吸系统疾病介入治疗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气管支气管结核、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病变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全身抗结核化学治疗基础上,针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措施,如支气管镜下消融术、支架术、球囊扩张术、机械清除、局部给药等,以及综合介入治疗已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外科手术肺切除和支气管重建术。针对耐药空洞肺结核、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等,采用了经支气管镜给药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等介入治疗方式。而胸腔镜及支气管镜下的介入治疗在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等胸膜病变、顽固性支气管胸膜瘘等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外学者不断尝试开展一些介入新技术、新方法,极大地推进了结核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根据支气管镜下表现,我国将气管支气管结核分为以下6种类型:Ⅰ型为炎症浸润型,Ⅱ型为溃疡坏死型,Ⅲ型为肉芽增殖型,Ⅳ型为瘢痕狭窄型,Ⅴ型为管壁软化型,Ⅵ型为淋巴结瘘型。患者常常多种病变类型同时存在,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全身抗结核治疗是关键,也是所有治疗的基础,经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常常需要多种介入方式联合应用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针对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RR-TB)等耐药结核病及临床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空洞型肺结核、肺结核合并大咯血、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等重症肺结核病,在新药研发、外科手术、免疫治疗、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基础上,经支气管镜局部给药、电子胸腔镜治疗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等内镜介入治疗手段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核性胸膜病变包括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及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等的治疗仍是临床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内外科胸腔镜及支气管镜下多种介入治疗技术等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帮助。

4.外科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复杂肺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近年来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的流行,使肺结核的手术治疗更加引起大家的重视。国际学者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方法,即以支气管内活瓣辅助的微创入路行胸廓成形术,治疗复杂性肺结核,包括耐多药结核病、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患者,应用此手术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复杂性肺结核治疗效果;外科手术可治疗脊柱结核引起的驼背,手术治疗的主要内容是清创、纠正脊柱畸形和稳定的融合,配合适当、及时的处理,外科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总体预后良好;单纯后路可有效改善脊柱结核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同时,早期手术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检测耐药菌株的存在;淋巴结结核是肺外结核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女性多于男性。确诊需要通过不同的组织采样技术实现,外科治疗作用明显,有利于迅速消除肿块。至于化疗在淋巴结结核的治疗中的地位尚不确切。泌尿生殖系结核具有非特异性的临床特点,刺激性排尿为常见症状,最常受累的器官为肾脏,此病好发于青壮年患者,CT扫描是泌尿生殖系结核首选成像方式,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技术困难,临床上要高度怀疑此病的存在。治疗上以抗结核为主,为避免后遗症发生,可能要施行累及器官切除及重建。

外科治疗肺结核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同时,应用通过电视胸腔镜下肺结核肺切除术是目前结核病外科治疗的趋势所在,对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价值。而结核性脓胸的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对手术时机、术式的研究包括胸腔镜的应用与创新使结核性脓胸的疗效不断提高。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也取得了很多新的经验积累及进展。

5.耐药结核病治疗

2019年,国际结核领域专家就MDR-TB化疗方案在全球的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相继发布了《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2019整合版)》《201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此外,国际学者也发表了诸多关于耐药结核病治疗的文献,尤其对新药贝达喹啉方案的研究较多,包括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吸入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的疗效及药物监测等方面均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于其他抗结核新药的临床应用如德拉马尼等也有不少报道。最后,国际学者对于儿童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改良的DOTS-Plus策略、MDRTB合并HIV感染的疗效以及远程医疗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影响等方面均进行了总结和报道。

近1年来,为提高我国广大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对MDR-TB的诊治能力,更好地掌握和实施MDR-TB化疗方案,国内结核领域专家就MDR-TB化疗方案在中国的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制定了多部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许多证据及具体的行业标准。

6.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最严重的肺外结核类型,近年来随着耐药结核性脑膜炎及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增多,TBM的治疗仍是临床难点。近1年来,国内学者就结核性脑膜炎的常规化学治疗、耐药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激素与免疫治疗,以及介入与鞘内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利奈唑胺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发现糖皮质激素、介入治疗、鞘内给药等也有一定的效果。在国际上,有学者研究发现,所有接受德拉马尼(delamanid,DLM)治疗的耐药TBM患者均有临床改善和生存,表明DLM在脑组织中达到了足够的浓度,在治疗TBM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孢素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中也取得良好效果。结核性脑膜炎较易出现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和非交通性脑积水)。乙酰唑胺可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对于交通性脑积水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国际学者发现,脑积水常规治疗无效时,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如脑室外引流术(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EVD)、第三脑室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和侧脑室 -腹腔(ventriculo peritoneal,VP)/膀胱分流术等进行治疗,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7.特殊人群结核病治疗

结核分枝杆菌是HIV/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以及致死原因,积极的抗结核以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2019年,国际上对HIV感染者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方案及疗程、孕妇HIV感染者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时机、结核病合并HIV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时药物选择及部分结核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时机及方案的选择、结核相关的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应对策略、结核病合并HIV患者的预后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2019年,国内学者关于TB/HIV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基因型、TB/HIV患者的抗结核方案以及抗反转录病毒方案、抗结核药物与抗反转录病毒药物间的相关影响和药物选择、HIV相关的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TB/HIV患者预后积分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老年结核病对全球结核病控制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老年结核病患者常因延误诊断、合并症的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获得性耐药、高死亡率、高复发率而导致其治疗结局不良。2019年,国际上老年人结核病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敏感结核病的治疗与结核潜伏感染的治疗方面。国内老年人结核病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敏感结核病的治疗、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结核潜伏感染的治疗等。但总体来看,老年结核病的治疗方面进展不多,且缓慢。

儿童结核病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我国在儿童结核病治疗方面的研究不多,包括在先天性结核病、支气管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以及胸腰椎结核等治疗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尤其是儿童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方面均进行较为广泛的探讨。国际上学者对儿童异烟肼耐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新药、新方案、新疫苗的研究更是取得不少的进展。

妊娠期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妊娠期结核病与母婴风险增加有关。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用于诊断妊娠期结核潜伏感染的标准化建议。如果妊娠期存在相应的症状且γ-干扰素释放试验呈阳性,则应进一步明确结核病的诊断。如果确认患有结核病,应尽快启动抗结核治疗。近1年来,国际上关于妊娠期结核病的研究涵盖了敏感结核病、耐药结核病、结核潜伏感染的治疗等方面,但总体进展较为缓慢。国内主要在妊娠合并生殖器结核病、辅助生殖技术与妊娠期结核病的治疗以及妊娠期结核病终止妊娠时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也是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国际学者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能逆转ATB-DILI,而水飞蓟宾无明显疗效。晚期慢性肾病患者容易感染结核病,常表现为肺外症状,并可导致结核患者死亡率增高。根据指南调整慢性肾病患者的结核药物治疗剂量,与非慢性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相似。国内学者对ATB-DILI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研究发现,N-乙酰半胱氨酸和异甘草酸镁是治疗ATB-DILI的有效药物。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治疗并发症和调节机体状态可能会降低结核病发生风险。

结核病并发糖尿病会使受影响个体的临床控制和预后恶化。这种传染性代谢疾病的潜在代谢改变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国际上对结核病合并糖尿病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研究主要集中在TB-DM的双向筛查、危险因素、结核病并发糖尿病的抗结核治疗和结核病并发糖尿病的降糖治疗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学者就强化血糖控制治疗、抗结核治疗方案、免疫治疗、介入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纵观2019年,国内外结核病控制、基础和临床诊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WHO先后发布了《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整合版》《WHO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19年更新版)》和《耐药结核病治疗新变化的快速通告》,并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发布完整版《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整合版(2020年)》及其配套的伙伴手册,出版并更新了一系列指南及专家共识,为结核病的诊治提供了具体行业标准和指导。在分子流行病学、抗结核新药及药物靶点、结核病疫苗、结核分枝杆菌生理生化、结核病免疫学等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无论在结核病的细菌学诊断、影像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还是在介入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等方面,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得到了推广与应用。在结核病临床治疗方面,抗结核新药新方案、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介入治疗、外科治疗、耐药结核病治疗、特殊人群结核病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一些新药、新方案和新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2019年,国内外结核病学专业的发展再次迈上了新台阶,确立了行业的新高度,为结核病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新标准,为广大患者送来了福音,在我们共享这些成果的同时,期待2020年结核病防治事业继往开来,谱写历史新篇章。

(常蕴青 于佳佳 朱友生 杜建 李亮 唐神结) QNWMJnXWCedVEpm7zZu28ivHpq7boK6X+Lut7bPbWuZbNqV3ToC/yWQu55WSHF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