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18 F-FDG PET/CT诊断原发性心包间皮瘤三例

患者男2例(病例1、2)、女1例(病例3),年龄分别为35、68和53岁。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乏力、前胸部闷感、心前区胀痛、心悸、气促、上腹胀痛等。临床检查:病例1、2有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心动过速表现;病例3有奇脉,心音遥远。病例1胸部X线检查示心影增大,呈烧瓶样。3例胸部CT均提示心包积液并不同程度心包增厚,病例1、2为弥漫不规则增厚,病例3为局限性不规则结节状增厚。病例2同时伴有胸腔积液和腹水。3例行心包穿刺抽液均为血性,病例1行B超引导下诊断性穿刺抽液,细胞学检查见恶性间皮瘤细胞;病例2行剑突下切口心包开窗引流,活组织检查证实为混合型恶性间皮瘤;病例3因病灶较为局限行开胸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恶性间皮瘤。

3例患者均在治疗前行 18 F-FDG PET/CT(美国GE Discovery ST-16)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心包积液改变,其中病例1、2表现为心包弥漫不规则增厚,部分呈细波浪状改变,部分层面呈不规则结节状改变,FDG呈现断续性环形摄取(图2-2-3);病例3表现为局限性不规则结节影,有推压心包向外突起改变,FDG呈局灶性摄取增高。3例FDG SUV max 分别为3.5、4.5和4.4。PET/CT均诊断为心包恶性肿瘤,心包间皮瘤可能性大。

图2-2-3 患者男,68岁,心包间皮瘤。a.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见心包膜弥漫不均匀增厚,有不规则斑块状及结节状软组织增厚(箭头示),心包腔内可见少量液性密度影;b.PET/CT融合图像示既有解剖学不规则斑块状及结节状增厚改变,亦有FDG局灶性浓聚改变(箭头示)

讨论 心包间皮瘤发病原因未明,国外文献报道原发心脏及心包肿瘤占全身肿瘤的0.07%~2.80% [1] ,而心包间皮瘤占原发性心包恶性疾病的50% [2-3] 。心包间皮瘤病变来源于浆膜层上皮细胞,心包脏层、壁层均可受累,常沿心包膜呈弥漫性浸润生长,心包腔内广泛播散。该病临床表现变化不一,无特异性,极易导致误诊 [4] ,常因误诊为心包炎、冠心病或心肌病而延误治疗 [5] ,目前确诊主要依靠心包穿刺细胞学检查或开胸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恶性心包间皮瘤预后多较差,死亡率较高。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主张早期手术切除结合,放疗和化疗 [2] 。本组中1例局限性病变者行手术切除,术后14个月复发死亡;另2例弥漫性病变者分别于化疗后2个月、4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此病胸部X线、心脏超声或CT首先发现,但确诊率均较低,应用PET/CT检查对确诊有一定帮助。本组3例心包间皮瘤PET/CT检查中同层CT扫描可见心包呈弥漫性和/或局限性增厚,不同程度包绕心脏大血管等结构改变;由于心包积液的衬托和心包挛缩等改变,可见心包壁呈细波浪状或锯齿状增厚,弥漫性不规则软组织结节形成。PET示心包壁结节及斑块部位有不同程度的FDG摄取增高,尤以结节状增厚处明显,SUV max 分别为3.5、4.5和4.4。SUV max 的高低与心包壁软组织增厚程度或结节大小有关,与心包积液量无关,本组3例患者心包积液均无FDG摄取改变。病例1、2经PET/CT检查后确定病灶部位并行相应部位活组织检查确诊,可认为PET/CT对于间皮瘤病灶活组织检查部位的选择有一定价值。PET/CT能对病灶范围、心包积液程度及远处转移情况等进行一定的评价,但需结合临床表现等综合评价临床分期。

心包间皮瘤 18 F-FDG PET/CT的鉴别诊断:①与心肌不均匀摄取FDG的鉴别。PET/CT检查中较大部分人群有心肌,尤其是左心室心肌的摄取。一般可通过融合图像对摄取部位进行区分,心包间皮瘤PET示心肌FDG的摄取应基本与同机CT中心肌的解剖结构定位相吻合。另外尚可通过心肌核素显像等方法来确定心肌状况,从而进一步区分两者。②与心包转移性病变鉴别。有些肿瘤如消化道腺癌、肺癌及乳腺癌等可有心包转移,并发生心包结节及心包积液等改变,结节部位FDG摄取亦可增高,心包转移性肿瘤多表现为单发性结节改变,呈局灶性摄取增高,大部分无心包弥漫增厚及挛缩所致波浪状及锯齿状改变。③与心包炎性(结核性)病变的鉴别。心包腔炎性反应刺激可导致心包反应性增生,有时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与恶性间皮瘤相似。但心包腔炎性反应起病急,影像学表现迟于临床表现,PET/CT可见心包腔不同程度积液但心包增厚不严重,多呈轻度弥漫均匀增厚,无明显心包波浪结节状改变,无外周侵犯表现,FDG呈较完整薄环状摄取。

本文直接使用的缩略语:

FDG(fluorodeoxyglucose),脱氧葡萄糖

SUV max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最大标准摄取值

参考文献

[1]DE ROSA AF,CECCHIN GV,KUJARUK MR,et al. Malignant mesothelioma of the pericardium. Medicina(B Aires),1994,54(1):49-52.

[2]顾裕民.原发性心包间皮瘤:国内30年文献报道误诊23例综合分析.临床误诊误治,1992,5(3):113-114.

[3]刘俊明,马建亮,杨昕雪.原发性心包间皮瘤3例.癌症,1991,10(2):164.

[4]苏业璞,王建明.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外科治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7,13(1):11-13.

[5]杨枫,辛实.心包间皮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铁道医学,1998,26(1):48-49.

(摘自中华核医学杂志2011年第31卷第5期,第一作者:石华铮) FD5Ogs2Fu7uia9SUqzbmXyKZG421LqNx3rKaxbSotX4Mp5BP9HqWV4zRsLDLjy7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