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肿瘤又称椎管内肿瘤,包括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的各种组织(如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脂肪组织、先天性胚胎残余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
男女发病率相近,但脊膜瘤女性多见,室管膜瘤男性多见。
胸段脊髓发生率较高,但按各段长度比例计算,发生率大致相同。
脊髓肿瘤按其与脊髓和硬脊膜的关系分为髓内、髓外硬脊膜下和硬脊膜外3类(图3-13、图3-14)。
图3-13 脊髓、椎管、脊膜解剖结构示意图
髓外硬脊膜外肿瘤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髓内肿瘤
图3-14 脊髓肿瘤分类示意图
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常见。
多为良性,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常见。
多为恶性,尤以肉瘤和各种转移瘤多见,少见的有骨肿瘤等。
成人以神经鞘瘤最多见,其次是脊膜瘤,余依次为先天性肿瘤、胶质瘤和转移瘤。
儿童则以先天性肿瘤(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及畸胎瘤)和脂肪瘤多见;其次为胶质瘤;再次是神经鞘瘤。
影像学检查包括脊柱X线平片(常用正、侧位和双斜位检查)、CT扫描检查、脊髓磁共振(MRI)。其中尤以MRI检查最有临床诊断价值,不仅能从矢状位、冠状位、轴位3个方向立体观察病变,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还能观察到病变与脊髓、神经、脊柱骨性结构的关系,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术后放疗设野帮助很大。
首选手术治疗。原则上讲,对于髓外肿瘤,一旦诊断明确,即应尽快手术,对于良性病变,手术完整切除者无需后继治疗。
髓内肿瘤常为低度恶性,肿瘤与神经组织常无明显界限,手术常不能完全切除,肿瘤易复发,因此髓内肿瘤术后放疗为常规治疗手段。
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照射技术。如病变位于颈髓,可采用两侧水平野对穿照射,定位时以颈椎拉直为原则。对于颈髓以外部位的肿瘤,可采用两野交角照射或单野混合束(X线+电子线)照射技术。
体位要求同脑瘤放疗原则,以仰卧位头垫合适角度的头枕,以患者舒适为原则,无常规照射野体位的特殊要求。
照射野的大小根据肿瘤位置及病理类型、恶性度而定,其外放范围与胶质瘤相似。
剂量要求:总剂量根据病理性质恶性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低度恶性50Gy;中高度恶性50~54Gy。
即便如此,脊髓肿瘤术后放疗的剂量均超过了脊髓耐受剂量45Gy的限制,因此放射性脊髓炎的发生率增加。为预防放射性脊髓炎,一是主张放疗的分次剂量不超过2Gy,多采用1.8Gy的分次剂量;二是放疗中、放疗后主张常规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女性,22岁,因行走不稳、双上肢乏力MRI检查发现延髓和颈段脊髓异常,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胶质瘤Ⅱ级。
将术前肿瘤部位设计为GTVtb,CTV为GTVtb周边外放1cm,但上下方向各外放1~2cm(图3-15)。
GTVtb 50.4Gy/1.8Gy/28次,CTV 45Gy/1.8Gy/25次。
术前MRI显示延髓及颈1~5异常膨大信号(左.T1像;右.T2像)
CTV上界位于术前瘤体上缘上1cm
延髓水平的CTV包括术前瘤体周围1cm区域
延髓下缘CTV包括全部椎管(分别以头颈窗位和骨窗位显示)
颈1水平的CTV分别以不同的窗位显示,以包全椎管及椎间孔为原则
颈3水平的CTV分别以不同的窗位显示,以包全椎管及椎间孔为原则
CTV下界位于术前瘤体下缘下1.5cm,约在颈6下缘水平
三维层面显示的靶区(红色GTVtb,黄色CTV)
三维层面显示的靶区剂量
图3-15 胶质瘤Ⅱ级术后调强放疗靶区及剂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