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影响浓缩血小板血浆的影响因素,必须了解浓缩血小板血浆制作的基本原理。利用全血中各组分的沉降系数不同,经梯度离心,沉降系数最大的红细胞和最上层的上清液交界处有一薄层,肉眼不易识别,即为浓缩血小板血浆,后提取上清液及交界处以下的一部分红细胞,改变离心力再次离心,即得高浓度血小板。
浓缩血小板血浆的制备算不上复杂,但在实验室制备时必须保证无菌,并且要保证血小板没有被破坏或分解,不同的分离设备、不同的转速与分离时间都会对血小板的活性及完整性产生影响。本身的细胞膜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决定浓缩血小板治疗效果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所谓数量是临床应用浓缩血小板治疗时血小板的浓度,而质量则是在相对数量基础上对血小板本身特质的要求。既往的研究已经表明:即使限定血小板在血浆中的相对数量,也会由于生理周期的变化、制备条件导致浓缩血小板所含活性物质的差异。另外,白细胞所占比例、血小板活化时释放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情况、各类生长因子含量的构成比,以及其他很多活性成分(如凝血酶)都影响着最终参与修复时启动信号通路和活化蛋白的差异,各类修复细胞对不同浓度和质量血小板的反应并不相同。选择性激活浓缩血小板达到我们对修复组织的要求,即构建合理的微环境十分必要。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至今,我们甚至并不知道浓缩血小板临床治疗的真正分子作用机制。对于浓缩血小板注射应用时可能的免疫调控、促修复作用(修复细胞,包括干细胞)、旁分泌作用、多通道、多层面、多组织协同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首先是血小板的数量(即浓度)。多项研究表明,不同浓度血小板的生物学效用差别极大。血小板数量、温度、血浆蛋白含量、血浆离子浓度、药物等众多因素均可干扰血小板聚集,其中血小板数量对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较大。而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血小板活化和黏附聚集特性在维持机体稳定和防御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其次是血小板的质量,特殊人群(年龄、贫血、代谢性疾病等)的血小板质量有一定变化,而特殊人群服用药物(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将对血小板功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临床工作者制备标准(离心速度、离心时间)、提取、纯化技术的差异(主观因素)影响血小板的浓度和质量,同时影响其活化及碎裂程度,客观因素(温度、耗材等)也能产生影响。如浓缩血小板激活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支架的硬度与血小板数量非线性关系,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既往研究已经表明,离心力过大、时间过长和离心次数过多都会导致血小板活化率的升高。离心转速过大、离心时间过长,会导致血小板下沉,上层富含血小板血浆内的血小板含量就会减少;如果离心转速过低、离心时间过短,红细胞和白细胞不能很好地下沉,导致离心后分离界面不清,浓缩血小板血浆含量较少,所制备出来的手工血小板收集率较低,且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量较多,难以达到治疗标准。Dugrillon等的研究表明,为提高浓集倍数而提高离心力则会导致血小板破坏,他们认为最大的离心力应控制在800g以下。
其他因素可能涉及:①试管材质,李龙等证明用玻璃管制备的PRF比用塑料管制备的释放VEGF含量高。Mustafa等用钛试管制备T-PRF(titanium-prepared platelet-rich fibrin),其血小板聚集与PRF在玻璃管内制备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其生物相容性更好。也有研究发现,试管类型(干玻璃或玻璃涂层塑料管)似乎没有影响这种自体生物材料的结构。②除水方式,对PRF凝胶进行脱水处理,按照速度的快慢分为缓慢脱水和快速脱水,在释放生长因子的含量上差异不显著。③储存方法,存在许多争议,现制现用还是提前制备,待患者再次就诊时再行治疗存在许多不同意见。有人用四联采血袋采集健康献血者全血200ml,酸性柠檬酸盐葡萄糖抗凝,离心分离上层血浆取PRP,在洁净的环境中无菌操作,边摇边缓慢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针加入超滤二甲基亚砜,使其终浓度为5%。盒装后直接放入-85℃冰箱保存,结果发现,冰冻保存浓缩血小板血浆能长期、大量、有效、安全地保留血小板活性。国外有些学者认为,浓缩血小板血浆制备好之后,在抗凝状态下,保持8小时或更长时间血小板的活性是稳定的,可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在术前抽取血液来制备浓缩血小板。由于制备浓缩血小板血浆的操作过程较简便,若需要量较小,可现用现制,若需植入量较大,为了保证患者的术后安全,需提前几天抽取患者血液制备。
(程 飚 崔 晓 袁 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