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子宫颈癌的病因和疾病自然史

1.子宫颈癌的病因

(1)目前国际已经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主要病因,首次提出两者病因关系的德国科学家豪森(Harald zur Hausen)教授因此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目前已有200多种HPV被确定,根据其致病力或致癌危险性大小将其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WHO/IARC已明确的 13 种 HR-HPV 型别包括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其中约 70%的子宫颈癌由 HPV16/18引起。几乎100%的子宫颈癌中可检测到HR-HPV。

(3)我国女性HR-HPV阳性人群发生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的风险是阴性者的250倍,归因危险度高达95%。

2.中国HPV感染流行状况

(1)HPV感染的疾病负担:

HP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它能够引起生殖道皮肤或黏膜发生一系列病变,与全球约5%的癌症相关。在世界范围内估计由非致癌性HPV(主要是6型和11型)引起生殖器疣有3 000万。高危性HPV(HR-HPV)感染引起最严重的疾病是子宫颈癌,几乎100%的子宫颈癌中可检测到HR-HPV。除子宫颈癌外,HR-HPV感染与90%的肛门癌、50%的阴茎癌、40%的外阴癌、70%的阴道癌、20%~60%的口咽癌相关 [6]

(2)HPV感染的型别分布:

HPV16型和18型是最常见的两种致癌型HPV,分别存在于全球大约53.5%和17.2%的子宫颈癌样本中,其余的子宫颈癌与其他致癌型HPV(例如:HPV45、31和33型)相关。

2013年,一项在我国进行的基于人群的横断面调查显示 [7] ,HPV16、18与大部分宫颈病变有关,而其他的HPV型别,如33、52、58也在宫颈病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IN2+HPV阳性妇女有71.4%归因于HPV16、18感染,有 24.1%归因于 HPV33、52、58感染;CIN1 + 病变中存在 HPV31、33、52、58 感染。

来自我国37个城市10余万15~60岁的普通人群或企业人群的子宫颈癌筛查项目发现,不同城市/地区的HPV感染率范围为18.4%~31.9%,其中西部地区(贵阳、西安)、南部地区(广州、南宁、长沙、深圳)、北部地区(吉林)最常见的三种 HPV型别为HPV16/52/58 [8]

(3)HPV感染的特性:

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疾病,其感染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群的年龄和性行为习惯。年轻的性活跃女性HPV感染率最高,感染高峰年龄在20岁左右。虽然年轻女性的HPV感染及其引起的宫颈低度病变的频率很高,但绝大多数都会在短期内自动消失,当然还会反复感染,也可同时感染几种不同亚型的HPV。随年龄增长,宫颈HPV感染率明显下降。第二个感染高峰年龄段在40~45岁,一方面与大年龄段女性免疫功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对新发和既往感染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发生持续感染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其本人或配偶与新的性伴侣接触而发生感染有关。

我国以人群为基础多中心女性HPV感染和子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15~59岁中国女性,高危型/致癌型HPV的感染率都很高(平均感染率为15.0%);并且HPV感染的年龄分布也呈现两个峰,分别是20~25岁和40~45岁。

(4)协同危险因素:

在子宫颈发生癌变的过程中,除HRHPV感染为主要因素外,同时还存在其他内源性和外源性因子(协同因素)促使HR-HPV感染持续存在并进展为子宫颈癌。概括来讲,引发子宫颈癌的协同危险因素如下:

1)生物学因素:

包括细菌、病毒和衣原体等各种微生物的感染,如与HIV病毒、疱疹病毒(HSV-2)、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等协同感染。

2)行为危险因素:

包括性生活过早、多性伴、多孕多产、吸烟、长期口服避孕药、营养不良以及保健意识缺乏,不愿意主动接受子宫颈癌筛查等。

以上协同因素中,行为危险因素是HPV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与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密切相关,针对相应的行为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子宫颈癌的疾病负担。

3.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

(1)子宫颈癌有较长的癌前病变期,即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2003年第3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CIN分为CIN 1(轻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2(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和CIN 3(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当病变突破上皮下基底膜侵袭到间质层时,形成宫颈浸润癌。

(2)WHO于2014年(第4版)提出将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命名为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并且采用低级别SIL和高级别SIL两级分类。低度 SIL包括 CIN1、P16染色阴性的CIN2级病变、HPV感染所致的湿疣病变以及以前被命名的轻度非典型增生。高度SIL包括P16染色阳性的CIN2、CIN3级病变以及以前被命名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3)HR-HPV引发子宫颈癌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①性行为引起HPV感染,大约有50%的妇女在性生活开始后的三年内感染HPV;②大约10%的女性会持续HR-HPV感染,有些将发生轻度细胞学形态异常,如有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或LSIL或CIN1;大约10%HR-HPV持续感染或CIN1女性将会进展为CIN2/CIN3或浸润性子宫颈癌(ICC)。

(4)图1-2-7描绘了感染后进展的过程。有>60%的CIN1会自然好转,从HPV持续感染到子宫颈癌前病变,再进一步发展为子宫颈癌,一般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图1-2-7 子宫颈癌发展过程

(5)中国子宫颈癌癌前病变流行状况:赵方辉等 [9] 对中国17个城市进行筛查的一项30 207例女性研究中发现CINl的初患病率和女性年龄标准化后的患病率分别为:3.4%和3.1%(95% CI 2.9%-3.2%),CIN2的初患病率和女性年龄标准化后的患病率分别为:1.5%和1.3%(95% CI 1.2%-1.3%);≥CIN3的初患病率和女性年龄标准化后的患病率分别为:1.6%和1.2%(95% CI 1.1%-1.2%)。在<35岁的人群中CIN的患病率低,≥CIN2高峰年龄为40~44岁。阳丽等 [10] 回顾性分析了2002~2011年16 865例在某省人民医院妇科进行病理活检的病患资料,其中6 135例为CIN病患(3.64%)。CIN检出率逐渐增高,10年来其中HSIL高峰年龄组为36~40岁,LSIL高峰年龄组为31~35岁。

总之,子宫颈癌的病因和疾病自然史明确,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及HPV疫苗接种、筛查及早诊早治进行有效防控。

【要点总结】

1.子宫颈癌为女性第四大恶性肿瘤,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子宫颈癌疾病负担,2000年后我国子宫颈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死亡率变化呈现相对平稳状态。

2.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是导致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主要病因。

3.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疾病,其感染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群的年龄和性行为习惯。行为危险因素是HPV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相应的行为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子宫颈癌的疾病负担。

4.子宫颈癌有较长的癌前病变期,即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当病变突破上皮下基底膜侵袭到间质层时,形成子宫颈浸润癌。

5.子宫颈癌的病因和疾病自然史明确,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及HPV疫苗接种、筛查及早诊早治进行有效防控。

(乔友林 赵方辉)

【参考文献】

1.Bray F,Soerjomataram I,Siegel R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CA Cancer J Clin,2018,68(6):394-424.

2.Chen W,Zheng R,Baade PD,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CA Cancer J Clin,2016,66(2):115-132.

3.Li X,Zheng R,Li X,et al,Trends of incidence rate and age at diagnosis for cervical cancer in China,from 2000 to 2014.Chin J Cancer Res,2017,29(6):477-486.

4.Chen W,Zheng R,Zhang S et al.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3.Cancer Lett,2017,401:63-71.

5.Xia C,Ding C,Zheng R,et al,Trends in geographical disparities for cervical cancer mortality in China from 1973 to 2013:a subnational spatio-temporal study.Chin J Cancer Res,2017,29(6):487-495.

6.Herrero R,González P,Markowitz LE.Present statu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Lancet Oncology,2015,16(5):e206.

7.Zhang R,Velicer C,Chen W,et al.Human papillomavirus genotype distribution 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s 1 or worse among 4215 Chinese women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Cancer Epidemiol,2013,37(6):939-945.

8.Wang R,Guo XL,Wisman GB,et al.Nationwide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nd viral genotype distribution in 37 cities in China.BMC Infect Dis,2015,15(1):257.

9.Zhao FH,Lewkowitz AK,Hu SY,et al.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China:a pooled analysis of 17 population-based studies.Int J Cancer,2012,131(12):2929-2938.

10.阳丽,钱德英,陈观娣,等.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病患变化趋势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13,24:4092-4094. Noio7WzpL3mdARtLTO3hlPeYbjyCkUiJQT4ayGPMIlEN3RCFA6LLKkeF9Pa2r+H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