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自从父亲离开我们后,我就有一个愿望,即整理出版一部《祝谌予医学丛书》作为对父亲的追忆,并以此寄托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从此我的业余时间就在对有关资料的分类、整理之中度过。在整理过程中,我对父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父亲平和、儒雅的外表下,是一颗刚毅的心!无论是跟师学习、出国留学、学成回国后的临床诊治及繁冗的教学工作,他始终不忘初衷——做一个能治病救人的好医生!

父亲仅仅跟师6年,就为施今墨老师整理出《施今墨对药》,并出版了《祝选施今墨医案》,当时父亲只有25岁。试想一下,在没有电脑的20世纪30年代,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可想而知,父亲投入了多少精力,又有多少个不眠之夜,父亲深厚的学识和功底也由此可见一斑!据父亲的同学、老友们回忆,这本书一经出版就被抢购一空,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医学子们最喜读的书之一,对当今临床仍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20世纪的50~60年代,父亲在繁忙的诊病、教学工作之余,又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金匮讲稿》及《古方今用》更是被众多中医学者奉为圭臬。这两本书是父亲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父亲独到的见解体现了对医学经典的绝好应用和提高。

面对着父亲66年从医经历中积累下来的浩瀚的医话、医论、病案、验方、几千封通讯诊治病历,我深感责任重大,唯有抓紧时间,用业余时间加班来完成。2009年整理出了丛书的第一稿,广泛征求同仁、学生、亲友意见后深感不足,于是重新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编纂一系列工作。由于自己门诊患者众多,精力有限,书稿的编辑工作时断时续。2012年又整理出第二稿,征求意见后仍不满意,接下来又陆续有了2013年第三稿、2016年第四稿,但均不合心意。思其原因,是随着我临床诊病人次的增加,逐渐加深了对父亲临床理、法、方、药和思路的理解,同时更加感到自己水平有限,功力不足,无法全面、正确、清晰地解析父亲的临证思路,亦不敢妄加评价,害怕曲解了父亲的本意,误导了后生学子。在2017年的整理过程中,还发现许多未经整理的父亲的信件、题词、散在其他地方的文章、会议的发言、政协的提案、评论等。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尚需时日。虽然这些内容较为零散,但是范围涵盖更加全面。最后我决定,先将已经整理好的,能比较完整反映父亲学术思想的遗作进行出版,命名为《祝谌予医学丛书》。对于内容,只纠正此前的一些误传,不加说明,不加评价,原汁原味地奉献出来,由读者依据自己的学识和临床实践,从父亲的原创中汲取营养。读者们可以在学习父亲的医话、医论、医案中反复进行对比、揣摩、理解、感悟,不受外界影响,从中找出自己的诊病思路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这才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相信这也是父亲的心愿!

祝肇刚
2019年8月 FQ+IznJsrXQsxv8/i4lVoOmmfbOgaSeZ5ftXWCK+trmCWa6xdEeQ/t4iNRyI+AJ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