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正如法国大思想家蒙田所言,“健康是自然所能给我们准备的最公平最珍贵的礼物”。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提出了一个三维定义,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的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因此,精神(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同样重要,精神障碍严重影响着个体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多达2亿人,总患病率约17.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 600万人,发病率超过1%。当前全球精神障碍的诊治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诊断和预测缺乏客观指标,患者群体的临床症状差异大且遗传与环境风险因素各异,患者对药物疗效的反应不一且病情易反复。全球精神障碍的临床诊疗亟待由传统的医生主观判断模式转变为客观的、精准的定量分析模式,即寻找客观生物学标记用于精神障碍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风险及预后评估。

近30年来,以功能磁共振为代表的新兴影像学技术快速发展,突破了传统影像技术的限制,实现了无创性显示人脑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状态,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人脑正常和异常活动神经机制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精神障碍患者一系列大脑特征性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2016年,我国学者在 Radiology 杂志上发表特邀综述,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精神影像学(psychoradiology)”的概念,这标志着影像学在精神病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通过影像学对精神障碍进行辅助诊断、指导治疗提供了契机。

在临床实践中,精神影像学正逐步发展并推广应用,同时也面临着以下三方面主要的困难与挑战。首先,精神障碍磁共振脑影像检查扫描、质控方案和操作步骤亟待规范;其次,精神障碍磁共振脑影像表征用于辅助诊断和转归评估的临床转化亟待推进;再次,临床医师对精神影像的认识亟待提高。在此背景下,国内研究团队依据国内外从事精神影像学研究及应用的主要机构的资料编成此书,对精神影像技术学的磁共振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的具体流程给予了详细说明,力求推进精神影像学临床应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各位编写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此外,编者们深知责任重大,唯恐疏漏,但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诚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使之日臻完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副院长
龚启勇
2020年1月 tjpMzqevafEIiIWTbTfSFt7/cidHCeFvI5AL++YMbsm3WF8VUOyQ1u/+LICHCEH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