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于2019年5月公布了一组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多达2亿人,患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超过1 600万人,发病率超过1%。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编制并发布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来适应精神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以明确临床工作的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提高对精神障碍的防治效果。
当前全球精神障碍的诊治面临着共同的严峻现实,即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不清,临床上缺乏客观的指标用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和预测。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前期研究揭示了一系列精神障碍患者的脑影像客观生物学标记,让临床医生直观地观察到了精神障碍患者脑微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我国学者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和医学研究证据,于2016年在全球首次开创了“精神影像学”(psychoradiology,https://radiopaedia.org/articles/psychoradiology)这一学科新领域,为最终实现通过医学影像学对精神障碍进行辅助诊断并指导治疗提供了契机。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制定对精神障碍患者磁共振脑影像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的技术操作规范,提高医生对精神影像检查的认识和重视。同时,对于想要开展精神影像临床工作的医院,本书可提供详细的技术方法来指导工作。本书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并遵从《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对精神障碍磁共振脑成像技术的具体方法和流程给予详尽的指导,力争实现在精神影像领域里有规范化的操作标准可循,以提高精神影像学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应用水平。在具体介绍结构、功能等磁共振成像模态的技术方法前,本章首先介绍开展磁共振精神影像检查的基本配置。
1.若为结构成像,则永磁磁体系统和超导磁体系统均可;若需要涉及功能成像,则一般选择超导磁体系统。超导型磁共振设备必须设计失超情况下用于氦气排放的失超管。
2.建议静磁场的强度需≥3.0T。
3.一般而言,要求磁体的均匀度P-P值<10ppm,Vrms<2ppm。
4.一般情况,磁场的稳定性≤1ppm/h,建议常规做扫描序列相关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监测。
5.通常选用相控阵头部线圈,保证具备足够的信噪比。
6.梯度场强≥30mT/m,梯度切换率≥120T/(m·s)。
7.磁体间 又叫检查室、扫描室,其空间大小的最低要求是将0.5mT磁力线限定在磁体间内部,确保房间外佩戴有心脏起搏器、胰岛素泵等身体内置金属医学仪器的患者的生命安全,并在磁体间外设置限制进入的警告标志。尽量避免水管等经过磁体间的上下前后左右,防止发生漏水而影响到磁体间的屏蔽功能。室内保持温度18~22℃,相对湿度40%~60%。
8.控制室 又叫操作室,其长宽高不小于厂商推荐的最小尺寸,室内装修使用吸音材料,保持室内温度15~30℃,相对湿度40%~60%。
9.设备间与控制室、磁体间最好呈一字形或L形,设备间需与磁体间相邻,其内的水冷机及空调的室外机组需与磁体中心保持至少5米,避免干扰磁场。保持室内温度15~30℃,相对湿度40%~80%。
10.设置神经心理评测室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等进行评定。
11.设置更衣间,摘除患者所有可摘除的对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影响的物品,如活动义齿、手机等。
1.医生或专科护士陪同患者就诊,协助技师检查患者身体内有无安全隐患,如心脏起搏器等植入体内的金属或磁性物质,并给予患者耐心的指导,以减轻患者对磁共振检查的不安。
2.磁共振成像设备为大型贵重医疗仪器,对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操作的技师必须已经获取技师资格证书,掌握磁共振图像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3.作为磁共振检查安全、脑影像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操作技师应充分了解精神障碍患者有可能无法配合磁共振成像扫描的特殊性,保证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安全,尽量确保每一次检查成功避免重复检查。
4.扫描过程中,技师应通过监控系统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当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如患者无法控制头部静止、不能坚持整个磁共振成像扫描等,技师应及时停止扫描并做好扫描记录和检查失败的原因。
5.技师应每天查看磁共振扫描仪系统的工作日记,查看所有报错信息,每周记录液氦液面两次(建议周一、周五各一次),观察并记录控制室内的温湿度,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或通知磁共振成像设备厂商。
6.确保检查部位和申请单的要求一致,确保扫描覆盖的范围充分,进行包括小脑在内的全脑扫描。扫描结束后将符合质量评估标准的MR图像存储于PACS系统。如无PACS系统,推荐将图像原始的DICOM数据刻入光盘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