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及举措

一、常态化防控期公共卫生管理

(一)常态化防控期公共卫生组织管理

公共卫生是指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的一门科学。医院公共卫生具体承担医院传染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卫生应急、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职能。

为了加强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明晰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组织协调全院公共卫生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医院成立公共卫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常态化情况下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院长为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第一责任人,医疗副院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公共卫生科主任为副组长,组员由院长办公室、医务处、门诊部、护理部、后勤处、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等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的研讨部署、组织协调等工作。

公共卫生工作是科主任负责制的重要内容。各科室主任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指定专人或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公共卫生管理,并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岗位职责,合理安排人员、具体落实。职能部门应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及考核。医院公共卫生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接受省、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职能单位的督导。各科室在其职责范围内可接待上级单位的业务指导,但督导和执法检查应由医院职能部门或公共卫生科接待,各科室予以配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医务人员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医院实行信息报告首诊责任制,临床疑诊或诊断传染病时,首诊医师应按规定方式和时限报告,并填写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传染病疫情登记本和传染病报告卡;相关的医技科室也应按规定登记或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及时报告。医院对外的疫情信息报告统一归口到公共卫生科网报,疫情信息报告人员要持证上岗。

1.规范感染性疾病就诊流程

感染科、儿科等科室应建立和落实感染性疾病预检分诊制度,按季节对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进行分诊,在应急状态下对特定疾病进行分诊。要规范传染病的收治,患者就诊(住院)要记录齐全,不符合收治标准的传染病患者需及时转诊。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开展相关传染病监测、筛查:结核病要按统一管理规定及时报告及转诊;为艾滋病患者与HIV感染者提供咨询、监测、诊疗服务;性病门诊就诊者要进行艾滋病筛查;急性松弛性瘫痪(AFP)患者要及时报告,并配合CDC进行样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

2.严格预防接种管理

产科负责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乙肝疫苗第一针和卡介苗的接种,新生儿因病转科未接种者,待病愈出院后由社区进行补种;产科疫苗接种人员要统一培训、持证上岗,并建立疫苗进出库、冷链管理及规范操作等规章制度,妥善处理不良反应。

3.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报告和管理

凡接诊农药中毒和高温中暑患者,要按规定及时登记并报告;肿瘤患者和心脑血管患者由公共卫生科指定专人负责搜索网报。

4.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

制定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成立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食源性暴发事件报告制度,指定食源性疾病监测专管人员,确保监测工作各项任务和责任切实落实到岗、到位、到人。公共卫生科专人负责搜索食源性疾病患者并网报;检验科发现相关食源性疾病病株需及时通知公共卫生科,由公共卫生科联系辖区CDC进行转样。

5.规范死亡医学证明的管理

《死亡医学证明》由公共卫生科统一领取发放,各科室应妥善保管。对死亡病例,各科由确认患者死亡的医师开具《死亡医学证明》,填写存根备查;孕产妇死亡病例需在24h内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进行备案,并在3d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讨论必须要有产科医师参加,并及时提供病案配合区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死亡调查。产科要认真落实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妇幼信息监测,早孕妇女及孕妇分娩情况要登记上报。积极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出生缺陷登记上报,孕28周至出生死亡病例要登记上报。

6.认真落实医院健康教育与促进

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的健康教育任务由医务处组织、实施,疾病宣传日及上街咨询由公共卫生科负责,门诊健康教育由门诊办公室督促落实,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由护理部负责。

7.落实医院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门诊办公室、医务处分别负责门诊和住院部的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并相互协调。要落实应急值班、报告制度,建立分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组建应急处置队伍,储备应急防护物品,组织院内应急培训和演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提供现场救援和救护,全院各科要服从统一调度。公共卫生科负责协调医院与市、区CDC的联系和接洽。

8.加强后勤保障的公共卫生管理

后勤处负责医用废弃物、污水、污物的无害化处理,负责全院器械、仪器、设备的安全维护及环境卫生。食品、饮水、保育人员要持证上岗。食品、饮水及环境要达到卫生标准。

(二)常态化防控期公共卫生信息报告管理规定

常态化公共卫生信息报告的基本原则为“依法报告、属地管理、统一规范、准确及时”。医院是法定的信息责任报告单位,在医院执行职务的医护技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医院所在辖区CDC和卫生健康委员会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和检查单位。

依据管理规范的要求,医院需定期更新和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卫生应急、医疗救治、院内感染控制和疫情信息通报等项管理和处置。疫情管理委员会实行委员分工负责制,医务处起主导作用,委员所在的职能部门必须将信息报告纳入职责范围进行督导、检查及考评,并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项工作。

科室实行首诊医师报告责任制。首诊医师不能以任何理由漏报或迟报,科室负责人应指定专人检查落实并负有督导和考核的责任。信息报告统一由公共卫生科负责收集、审核和网报。重大疫情信息需向疫情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及时通报分管院长。

1.根据疫情或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信息分为两类
(1)常规信息:

法定的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国家CDC监测的性病、食源性疾病监测、急性松弛性瘫痪(AFP)病例、肿瘤疾病、死亡病例、中毒中暑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法定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群体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其他中毒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服药)不良反应;医源性感染事件;群体不明原因疾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常态化防控期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的报告方式、时限及程序

(1)所有常规信息需要在24h内网报;疑似HIV患者初筛阳性、疟原虫检验阳性、出血热检验阳性、诊断或疑似为AFP病例和孕产妇死亡时要立即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并做好相关登记。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责任报告人要立即通知科主任和公共卫生科,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如事件类别、发生地点、发病时间、发病人数、主要临床症状等。接到通知后,科主任要立即到救治现场,并将第一手资料上报门诊办公室或医务处;公共卫生科要派专职人员进行事件调查或流行病学调查,指导报告人填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并向院领导报告。公共卫生科需要在2h内向辖区CDC报告并配合做好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常态化防控期公共卫生监测信息报告卡的书写要求逐项填写,字迹清晰、地址详细、联系方式可靠、报告人签名完整、无逻辑错误。

常态化防控期公共卫生监测基本信息资料包括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及相关科室登记:①门诊日志。所有门诊就诊病例均要在门诊日志中体现,其登记数应与各科挂号数一致,门诊办公室应督促各科认真落实,最好形成电子化门诊日志。门诊日志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或复诊九项基本内容。②入出院登记。所有住院病例均应填写,入出院登记项目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内容。③相关科室登记。检验科常规信息登记需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日期等项内容;放射科常规信息登记需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方法、检查部位、检查结果、检查日期等项内容。

常态化防控期公共卫生监测信息报告的培训及检查:①培训。新职工岗前培训由主管职能部门组织,公共卫生科负责指导,每年一次;在职人员培训分别由门诊部和医务处组织,公共卫生科负责授课,每年1~2次;专病或专项工作培训由各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及管理培训由疫情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随时进行。②检查。相关科室每月一次检查并记录,公共卫生科每月对传染病报告进行自查并书面小结;检查结果纳入临床科室质量考核系统;医院每季度接受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督导和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医院季度和年终考核之中。

(三)常态化防控期相关公共卫生信息报告流程

1.常态化防控期医院传染病报告流程

作为常态化防控期医院公共卫生主体工作之一,传染病报告的具体工作流程见图2-2。

图2-2 常态化防控期医院传染病报告流程

2.常态化防控期医院甲类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报告流程

常态化防控期对于可能出现的甲类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报告流程具体见图2-3。

图2-3 常态化防控期医院甲类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报告流程

* 此处的甲类传染病包括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常态化防控期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的传染病及报告流程

常态化防控期医院监测的布鲁氏菌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戊肝(辖区内病例)、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需要配合辖区CDC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流程见图2-4。

图2-4 常态化防控期监测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流程

二、应急防控期公共卫生管理

(一)应急防控期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后,随即进入应急防控期,为能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医院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时需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医院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同时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公共卫生科在院领导的指挥下负责配合各级CDC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追踪密切接触者,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和疫点消毒。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一线医护人员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公共卫生科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领导,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医院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患者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患者,应当按照规定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患者、疑似患者和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发现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拒绝接诊患者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扩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应急防控期公共卫生流程调整

应急防控期,需建立专门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门诊日志,及时进行预警。在应急防控期,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建立的专门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门诊日志能有效解决影响医院发热门诊和/或肠道门诊规范化运行的弊端,同时能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疑似患者并提前预警。基于专门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门诊日志提供的基本信息,在后台生成传染病报告卡并主动获取患者基本信息,减少了医生迟报漏报的发生,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率;同时,公共卫生科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卡可以基于检验系统和放射系统进行审核,在及时性和准确性上都有保证,提高了报告质量。为有效减轻医生负担,强化公共卫生管理效率,在应急防控期建立的公共卫生管理流程,接诊医生仅需“一键”报告,其余信息均由系统自动获取,大幅减轻了医生填写信息的时间,能有效促进医生公共卫生管理意识提升;公共卫生科可根据医生报告在管理端便捷实现审核等一系列工作,节约了人员和时间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为综合统计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提升公共卫生管理质量,可在应急防控期专门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平台,一方面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患者报告结果直观且可随时查询并据此形成各类报表;另一方面,及时审核、上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可为医院管理层和政府应急处理指挥部进行防治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三)应急防控期公共卫生监测信息采集与报送管理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公共卫生管理层面对已有或将产生的患者基本人口学数据与医疗数据在信息管理部门的协助下进行有效交互,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初期做出相应的应对与调整。公共卫生科首先要确认关键数据,即通过与医疗、信息部门有效沟通后通过搭建合理的信息平台提取库中有效数据,所以公共卫生科与信息技术人员需要充分合理地沟通协调,保证系统能够实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数据收集、整理的效率。

在应急防控期,对于突发公共事件需要立即启动上报程序,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并要有效保障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可追溯性。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时间,即就诊之初就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计算机的初步逻辑审核判断,公共卫生科结合检验、放射等数据再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进一步验证、核实,然后进行网络直报。其中需要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要及时通过电话、传真、报送文件等形式或其他有效途径,将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管理相关信息上报。

三、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管理举措

(一)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要求变化与应对

为了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确保网络直报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明确医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医院执行医疗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责任报告人在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例后,根据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等辅助结果,即时通过内网或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不得漏报;公共卫生科在收到临床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需在2h内对所有信息进行核实并网络直报。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或者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在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后,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报告时限由原来常规的24h变为2h,这就要求首诊报告的医护人员提供的信息务必准确、有效,因此在信息收集方面就需要进行提前控制,在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诊时进行有效落实;较好的应对措施即是将基本资料录入与检验、放射进行“绑定”,即如需要进行检验和/或放射就必须完善相关信息填报,同时此信息能一直伴随患者其他门诊和住院活动,仅需登记一次;同时,需要对基本资料填写进行基本逻辑审核,减少后续人工审核工作。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流程

发生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紧急启动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并落实全院所有相关科室,对发现疑似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接诊医务人员立即将有关情况通知应急小组,通过对“涉事”现场的调查和评估,按具体情况进行应急处理,同时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公共卫生科报告,以实施进一步的处理:对与肺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等;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医疗救治、隔离及转诊等处理。完成应急处置后,由应急工作小组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原因或可能因素等进行总结、汇报。最后,需要根据总结及进一步的跟踪和随访,及时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安全措施。

传染病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处理期间,做好对医院员工、群众的解释、宣教工作,澄清事实、消除误解、稳定形势,避免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在2h内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落实即时网络报告。

(三)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工健康状况管理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全院职工均应纳入健康状况监测,监测内容包括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等。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和体征,应及时上报各科室负责人,再统一上报至公共卫生科。对确诊为发生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工由公共卫生科协同医院其他科室进行统一隔离、观察,并提供相关药物和检验、检查;对需入院治疗的职工,即时安排住院并跟踪治疗效果,在病情好转出院后及时跟进康复隔离观察,直至完全康复回家。

(四)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核查与督导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有针对性地执行公共卫生监测信息核查与督导制度,根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的完整程度,结合不同版本的防控方案、诊疗方案,对定点门诊和病房进行核查与督导。其中主要核查内容包括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和现住址等与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的重要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根据每个定点门诊的有效率进行有针对性的督导,并针对发现问题与科室公共卫生管理员进行现场沟通及确认签字。

四、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应用

在处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了能够减少迟报漏报,提升报告质量,同时减轻医生负担,强化管理效率,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应用,以医院处理新冠肺炎为例,举例说明基于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冠肺炎公共卫生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卫生管理的设计

1.设计思路

新冠肺炎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机制,医院公共卫生管理需要采用制式报告卡(传染病和死因)在2h内进行网络直报。为确保新冠肺炎患者能及时预警、疫情传染病报告卡及死因监测能在要求时间内上报,公共卫生科在应急状态下对原有报告流程和管理系统进行了修改,确保能全部预警和报告,不出现漏报、迟报。

2.建立基础

(1)完善信息系统中患者基本信息的登记:在发热门诊或入院登记处按新冠肺炎要求项目进行强制登记,并逻辑核实,空项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2)将新冠肺炎诊断进行标准化编码。

(3)增设公共卫生诊断管理数据库及相关放射、检验阳性指标数据库,并实时审核并进行预警。

3.运行模式

疫情期间,临床医生在接诊或收治过程中,仅需在门诊、病房的医生工作站即可实时将疑似患者“一键”上报,减少医生操作。公共卫生科可对实时报告信息进行查询、审核、统计、预警等功能,并能打印纸质留存,随后由专职人员按要求进行网络直报。

(二)新冠肺炎疫情中公共卫生科应急功能模块设计

在原有医院信息系统构架下实现应急状态下新冠肺炎疫情的预警、传染病报告、死因监测等相关事件信息数据的获取、存储和传输途径的自动化及信息综合分类加工的集约化,具体各功能模块设计如图2-5。

图2-5 新冠肺炎应急管理模块构成图

关键信息预警模块主要采用嵌入门诊和住院医生工作站、检验系统、放射系统内的报告模块(预警端)和运行在公共卫生科终端的传染预警模块(管理端)构成。采用标准新冠肺炎编码、新冠核酸检测阳性及CT提示疑似“病毒肺”实时监控,一旦发现上述指标,即刻对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进行自动预警、监控。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6、图2-7。

图2-6 新冠肺炎诊断监测预警工作流程图

图2-7 新冠肺炎检验和放射指标监测预警工作流程图 sFQfIh9+JyE0WngdOFpFVuwP0zH+8dUrYLzFHVzsZ6or8mND5F403Pl9bzMh1U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