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管理实践

一、门诊、住院组织管理

(一)成立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组建发热门诊科室

成立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组建发热门诊科室,委任支部书记、科主任、护士长组成管理团队,并从全院抽调精兵强将,从一线临床医务人员到管理、后勤保障队伍,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党员奋战在第一线。

(二)成立联合医务处,坚持集中统一指挥的住院医疗工作模式

医疗工作的组织结构设计应坚持统一指挥、精干高效的原则,为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救治合力,必须确立高效有力的指挥协调机制。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坚持医院集中统一指挥原则,做到医疗工作统一部署,医疗救治统一流程,医疗服务统一质量,医疗资源统一分配。医院联合各支援医疗队成立联合医务处,每日下午固定时间召开例会,落实医疗队长联席会议的各项工作部署,通报各病区医疗工作开展情况、工作量和病死率排名,反馈质量控制检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收集各病区开展医疗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并在第一时间给予解决。根据各医疗队危重症救治情况,组织救治成功率排名在前的医疗队进行救治工作与病区管理经验分享。

(三)医疗队长联席会议机制

在工作初期磨合阶段,制定医疗队长联席会议机制(图3-1),每天上午固定时间由院区领导主持召开医疗队长联席会议,重点部署重症患者救治、院感及后勤工作,研究救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运行初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贯彻上级部门各项命令指示,有利于充分听取各医疗队的合理意见建议,为医院与各医疗队搭建了高效的沟通平台,有效缩短了医院与医疗队之间的工作磨合期。

图3-1 医疗队长联席会议机制

二、门诊、住院病区设置与管理

(一)应急期门诊设置与管理

1.合理排班,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

为保证合理休息时间,发热门诊科学排班,用心搭配,合理分工,完善风险管理。一线班由组长、副组长、组员组成,其中组长和副组长必须是主治或主治以上职称,学科专业方向合理搭配,每组有一名妇产科医师,以及时解决孕妇合并发热患者的难题。二线班由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及感染科专科高级职称医师组成。疑难重症患者及时上报,请医院专家会诊组研讨诊疗方案。同时,合理搭配交错排班,以高质高效地解决患者的临床问题。

发热门诊的护理团队由呼吸内科、感染科及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中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组成。将护理团队划分成多个护理组,每组设置组长一名,由经验丰富且参与过急危重症抢救的高年资护士担任,负责当班急救及统筹协调。每班设置护士长一名,由重点科室的科护士长担任,负责患者护理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不同岗位应职责明确,留观区域由组长及骨干成员负责,用氧及采样区域由较高年资护士负责,配药及穿刺区域由较低年资护士负责等,以确保护理工作高效、安全地完成。

2.组建“巴林特小组”,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在巨大的应激和工作压力之下,很多医务人员可能已濒临生理和心理的极限。为了消除他们的焦虑情绪,维护心理健康,门诊办公室联合医院精神心理专科的专家,组建“巴林特小组”,让员工在小组中畅所欲言,分享心理体验,同时对于难以化解的心理困扰,由专家进行解答,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二)应急期病房设置与管理

所有病区均按照传染病病房三区两通道改造设置,重症病房每病区设置床位50张。危重症病房每病区设置床位30张。

1.人员配置

(1)重症病房每病区设三线医生1名,二线医生3名,一线医生20名;护士长2名,配备重症相关专业护士100名。

(2)危重症病房每病区设三线医生2名,二线医生4名,一线医生30名;护士长2名,配备重症相关专业护士200名。

(3)三线医生由呼吸专业、重症医学专业、感染专业的高级职称医师担任,负责病区的医疗规范诊治及医疗质量。二线医生由呼吸专业、感染专业、内科专业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担任。

(4)医护人员实施定期轮换机制。

(5)院感监控人员每日定期巡查督导。

2.病房装备
(1)重症病区配置(50张床):

心电监护仪50套;经鼻高流量氧疗仪10台;无创呼吸机20台;纤维支气管镜、心电图机、床边彩色便携式超声仪、血气分析仪、除颤仪各1套;独立吸引器50套。

(2)危重症病区配置(30张床):

中心监护系统1套,有创呼吸机15台;经鼻高流量氧疗仪10台;无创呼吸机20台;体外膜氧合设备(ECMO)2台;活化凝血时间(ACT)测定仪1台;连续性血液净化仪(CRRT)2台;纤维支气管镜2套;可视喉镜1套;心电图机、床边彩色便携式超声仪、血气分析仪、除颤仪各1套;独立吸引器30套。

(3)消毒设备:

每病区配置空气消毒机10台,过氧化氢消毒机1台。

(4)氧气供应:

病房供氧压力调增至0.45MPa以上,保证床单元呼吸机能多台同时使用。

(5)排风换气:

危重症病区每间病房安装排风扇(换气次数不小于12次/h),形成区域负压环境;走道安装轴流风机和风幕机。

3.病房管理
(1)医疗组责任制管理:

每个二线医生为医疗组长。每个病区设病区负责人1名,负责病区行政管理及协调组织工作。每个病区配备本院2名护士长、3名医生和24名护士,确保任何时段均有本院的医生、护士在病区值班。在医疗队进驻前,本院人员负责做好病区各项准备工作;医疗队进驻后,与医疗队共同开展工作,帮助医疗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为医疗队开展信息化、院感防护等培训。

(2)核心医疗制度:

病房严格执行、落实核心医疗制度。

1)三级查房制:

三线每周查房2~3次,二线每日查房。

2)值班制度:

三线院区总体排班,二线以同楼层2个病区为单位排班,一线以病区为单位排班。

3)会诊、疑难讨论、死亡讨论:

参照后文“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

4)病案、信息管理:

每个病区设置信息员,负责病区各项信息统计上报工作。

(三)常态化防控期门诊设置与管理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非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工作,门诊常规诊疗工作全面恢复。为防止恢复日常诊疗服务后疫情扩散,门诊制定常规医疗开放工作方案(一、二、三版),所有科室恢复常规门诊前,均需根据《门诊科室恢复常规医疗综合验收表》(表3-1)进行验收,经门诊办公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综合评估后才可开展常规医疗。同时,对全院所有职工进行预约制返岗体检,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表3-1 ____________门诊科室恢复常规医疗综合验收表

(四)常态化防控期病房设置与管理

1.病房病区设置

(1)设置观察病区(病房)与普通病区(病房):①观察病区(病房)用于收治经过门诊初筛的新入院患者;②普通病区(病房)用于收治经过观察期,基本排除新冠肺炎感染的普通患者。有条件的科室应当设置单独病区作为观察病区。

(2)观察病区(病房)应当张贴醒目标识:科室应当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按照三区两通道(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医务人员通道、观察患者通道)要求合理设置观察病区(病房),各分区应有明确的物理隔断和标识。制定各自科室病区管理制度与防护流程指引,并张贴上墙。

(3)观察病区(病房)严格执行一个患者一个病房,普通病区(病房)住院患者之间应保持足够的间隔。

2.住院病房管理
(1)“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建立科主任负责的患者疫情情况(发热、乏力、咳嗽、咽痛、呕吐、腹泻等可疑症状)每日“零报告”制度。各科室密切关注在院患者的相关情况,做到每日报告科室疫情情况。

如科室出现可疑症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院规定,做好患者隔离,完善新冠肺炎排查相关检验检查,并及时上报。

(2)院感防控与培训:

科室应当加强日常的清洁、消毒工作并增加消毒频次。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严格做好诊疗环境(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的清洁消毒。严格做好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处理,严格卫生间清洁消毒,严格终末消毒。

(3)加强病房管理:

对于保洁人员、配餐人员、安保人员,应当加强院感监测,加强培训。

三、医师人力资源调配

(一)成立医师调配管理机构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医院成立人力资源调配管理机构,由院长统筹指挥,医务处负责医师具体调配工作。医务处从各科室抽调医师形成统一的医师人力资源库,根据需要派往三个院区发热门诊和发热病房等地点,参与一线救治工作。各个岗位科室人员混编,专业搭配,分院区成立联合医务处,负责院区医师人力资源二次调配。

(二)医师调配原则

1.按需分配,兼顾多项任务

根据医疗救治需要来动态调配医师人力资源参与多院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一线救治工作,并随时根据省、市、区三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外派支援医师,满足各类救治任务需要。

2.科学配置,合理搭配专业

在配备各病区医师时应考虑专业搭配,除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外还应安排其他内科专科、外科、肿瘤科等科室的医师。如果收治患新冠肺炎的孕产妇,则配备妇产科医师进行专业诊治。

3.机动灵活,致力病情救治

医院将各相关专业医师进行有效整合,如心内科医师组成护心小分队、肾内科医师组成护肾小分队、麻醉科医师组成气管插管小分队、耳鼻喉头颈外科医师组成气管切开小分队、胸外科医师组成胸腔闭式引流小分队、康复科医师组成早期康复介入小分队,以及神经科医师组成心理干预小分队、中医专家组成中医诊治团队等。这些团队24h待命,面向各病区提供临床技术支持,机动灵活,补足专业“短板”。

4.有序轮休,保证战斗能力

医务人员在应急工作中常常面对高强度工作、人身安全威胁、病员救治难题以及来自社会舆论的多重压力,需加强医务人员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合理排班,使医务人员得到充分休息,保持持久战斗力,降低感染风险。提前合理储备医师人力资源,及时替补各种因突发状况导致无法继续在一线工作的医师。

5.适当储备,保障常规医疗工作

医院在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同时也有序开展其他类患者的诊疗和救治工作。为做好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医院适时出台相关工作细则,满足急诊、重症患者、孕产妇、儿童、血液透析、肿瘤等特殊患者的医疗需求。在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调配医师人力资源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的同时,各科室保留部分人力,各专科患者收治、危重患者抢救、急诊、常规手术和重大手术开展等工作有序进行,满足非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需求。

(三)强化医师应急核心能力培训

医务处、门诊办公室、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等职能部门通过组织现场及网上培训,使所有一线医务人员及时熟知新冠肺炎相关理论知识和进展,并熟练掌握防护技能。医院组织专家编制发热培训资料手册,如新冠肺炎的防治指南和方案、防控工作手册、诊疗流程、防护要求等,涵盖患者管理、医务人员防护、操作流程、日常消毒、终末处理、患者及标本转运、医务人员职责、医疗废物处理、病房保洁工作规范等各个方面。通过现场培训或在医院内网、移动端发放学习资料供一线医务人员学习参考交流。组织多场“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现场演示穿脱防护服等,并制作操作视频,确保一线医务人员人人清楚掌握。同时在每个发热病区设置防护督导员岗位,落实每班督导,帮助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切实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四)明确医师工作职责与流程

为提高救治工作效率,减少因流程不清导致的效率低下,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医院在疫情初期结合现有医疗工作实际,制定不明原因肺炎筛查及会诊流程,明确了各个岗位医师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医院每天安排呼吸内科和感染科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对各临床科室提交至医务处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初步筛查,安排呼吸内科、感染科和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专家各一名对初筛后需要启动专家会诊的病例进行会诊,并将会诊结果及时反馈给提交科室,进行后续相关检查及治疗。发热门诊医生负责接诊发热患者,排查新冠肺炎患者,给予相应检查和治疗。发热病房医生负责对入院的危重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四、医疗服务流程管理

(一)应急期门诊服务流程

为了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根据疾病感染特点及工作实际,发热门诊建立三级预检分诊体系。在门诊一楼分诊台进行初筛排查,在各专科分诊台形成第二级预检分诊,由专科诊室医生完成第三级预检分诊。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呼吸道症状等,指引至相关科室或发热门诊。同时,在发热门诊入口处建立临时预检分诊处,并配备口罩、体温表、流水洗手设施、消毒剂等。分诊处护士使用非接触红外线体温枪为患者测量体温,并测量血氧饱和度等,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及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安排就诊顺序。

医师在接诊时严格按照标准接诊流程(图3-2),实行首诊负责制,符合筛查标准且排除新冠肺炎者,转常规诊疗。疑似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结合检验检查和核酸检测结果,采取门诊治疗、留观治疗、集中隔离和住院治疗的方式分流。

图3-2 门诊接诊流程

随着对病毒认知的深入和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发热门诊组织专家不断对预检分诊标准、疾病诊疗规范、患者留观收治及出院标准等进行修订,并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就诊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切实保障新冠肺炎诊治质量和安全。

(二)应急期住院医疗服务流程

1.重症患者的院前评估及转运

(1)拟转诊至重症救治院区应为已确诊或符合临床诊断的重症、危重症患者(参照国家诊疗方案第五版)。

(2)拟转诊机构在转诊前应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通报给重症收治院区,以便接收单位规划准备。

(3)经评估转运过程中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转院前应获得接收单位的允许,并由接收单位做好急救准备后,才可以启动转运。

(4)已经转运至重症收治院区的患者,由接收单位立即进行入院评估,根据病情分型分诊收治。

(5)不符合重症患者收治标准的,由转诊机构接回,或联系指挥部或辖区政府转运至其他相应收治区域。

2.患者分诊收治

(1)符合普通型(高危因素)及重症型诊断标准的患者收入重症病房。

(2)符合危重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集中收入危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

(三)常态化防控期门诊服务流程

常态化防控期间,门诊接诊处置流程进一步优化再造,建立了门诊新冠肺炎排查范围、流程(图3-3),门诊留观、入院患者及陪护新冠肺炎排查流程(图3-4)以及特殊病例专家会诊机制等。

图3-3 门诊三级预检分诊流程

图3-4 门诊留观、入院患者及陪护新冠肺炎排查流程

在线下预检分诊中,严格执行门诊入口、专科分诊和诊室的三级预检分诊制度。符合下述任意一项者,请患者至本辖区发热门诊就诊:①3d以内发热,体温≥37.3℃;②不发热,乏力伴呼吸症状,且血常规和CT影像学符合新冠肺炎特征。

对门诊留观、需入院和特殊检查及治疗患者(如消化内镜、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等),除急诊抢救外,必须先开展血常规、胸部CT、核酸及抗体排查。同时,门诊留观和入院患者的陪护也应开展新冠肺炎排查。对于诊疗过程中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病例,也建立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患者就地隔离,并通知辖区转运至定点医院就诊。

在线上预检分诊中,门诊实行分时段预约挂号,在患者挂号时系统将自动弹出新冠肺炎调查问卷,符合条件者才可进一步完成预约挂号。

(四)常态化防控期住院医疗服务流程

1.入院管理

疫情防控期间,各科室应当制定急诊科会诊排班制度,安排医生24h负责急诊科患者会诊。各科室应当把好入院关口,对需入院的患者,必须先开展血常规、胸部CT、核酸和抗体排查,结果排除新冠肺炎后收入各专科观察病区(病房)治疗观察。若患者病情危重急需抢救也可在做好严密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观察病区进行筛查。

疫情防控期间,住院患者原则上不允许陪护。特殊患者需要陪护的,应要求陪护人员相对固定。陪护人员应当凭《患者住院证》至门诊缓冲区进行血常规、胸部CT、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排除新冠肺炎后才可进入病房。

2.住院管理
(1)病房:

疫情防控期间,科室应当加强病房24h门禁管理,患者及陪护人员在住院期间原则上不得离开病房。

住院患者在正常诊疗过程中的环节,包括查房、讨论、会诊等,必须增加甄别新冠肺炎的相关内容。

疫情防控期间,科室应当每日对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两次体温检测,并登记。对于出现可疑体征(发热、乏力、咳嗽、咽痛、呕吐、腹泻等)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胸部CT、核酸和抗体检测。对于出现可疑体征的陪护人员,应要求其离开病房并至发热门诊或定点医院就诊,不得返回病房,并追踪其检测结果。若患者情况特殊仍需陪护的,可更换陪护人员,经筛查排除新冠肺炎后进入病区。

新入院的患者在观察病区度过至少7d(≥7d)的观察期后,应再次进行血常规、胸部CT、核酸和抗体检测,排除新冠肺炎后经科室核心小组商议后可由观察病区转至普通病区。

若病房经过筛查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的患者、陪护人员,应当立即启动医院院内感染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应急处置预案。普通病区患者经筛查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的,应当及时将该患者及同病房患者转移至观察病区。要求相关陪护人员至发热门诊或定点医院进行新冠肺炎排查。陪护人员经筛查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的,应当及时将该患者及同病房患者转移至观察病区。

(2)手术:

疫情防控期间,为避免交叉感染可能,将部分手术室改造为隔离手术区域。

急诊手术及无法完全排除新冠肺炎感染的手术,均安排在单独的隔离手术区域进行,按照疑似病例手术进行处置,所有参与手术人员均实行三级防护。

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均需在病房中完成新冠肺炎的筛查(血常规、胸部CT、抗体、核酸),排除新冠肺炎后方可申请。

疫情防控期间,择期手术的实施除医院信息系统(HIS)手术申请外,同时应在办公自动化(OA)平台完成电子审批流程,经本科室医疗副主任审批同意后方能完成手术申请。

疫情防控期间,手术室应当严格院感管理,接台手术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min。导管室、透析室以及产房等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制定本科室的工作方案并制度上墙。

(3)检验检查:

各检查科室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排班,以确保常规诊疗服务逐步、有序开展。

各检查科室应当严格划分各检查区域,以确保疑似患者、观察患者、普通患者相对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可能。

为减少外出避免交叉感染,若条件允许,观察病区的患者应尽量进行床边检查。检查操作人员在观察区做完床边检查后,应严格遵守院感要求,严禁将防护服穿出病区。

各检查科室应当规划医护人员及患者专属通道,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根据院感要求做好检查检验设备的消毒工作,杜绝医患、洁污交叉感染。

各科室应严格贯彻先预约、再检查的工作流程,根据预约时间实行错峰检查,避免人群聚集。

当然,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好转,医院在严格遵循国家及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的同时,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有效提高住院医疗服务效率。

(五)互联网医疗

面对患者激增和医疗供给不足的矛盾,为缓解各大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患者就医体验差等突出问题,引导轻症患者理性有序就医,避免线下就诊的交叉感染,医院创新工作模式,利用互联网,率先在全省开展发热门诊线上诊疗功能,免费为患者提供就医咨询服务。系统上线首日,问诊量突破一万人次。结合运行中的需求变化,发热门诊不断调整问诊模式和服务内容,先后增设发热门诊儿童专区、检验专区、影像专区及心理支持专区等,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广大慢性病患者、复诊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样需要重视,医院在全省率先开通“云门诊”服务,为患者提供药品配送一站式服务。在线问诊和“云门诊”均可开具电子处方、检验检查和药品邮寄服务。

五、应急期多学科联合诊疗实践

(一)多学科专家组设置

1.重症肺炎联合救治专家组

由各医疗队的呼吸专业、重症医学专业、感染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专家构成,负责指导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2.其他专业类别救治专家组

如孕产妇诊治专家组、儿童/新生儿诊治专家组、外科急症救治专家组、妇产科急症救治专家组、心内科胸痛救治专家组、消化道内镜治疗专家组等。由各相关专业联合构成,负责对各类严重合并症及急诊状态进行联合诊治。

3.面向全院的多支器官功能支持小分队

以医院各专科专家为主体,成立了“插管”“护脑”“护心”“护肾”“护肝”、“营养”“精神心理”“中医药”和“康复”等9支小分队,面向各病区提供临床支持,积极开展多学科联合救治(表3-2)。

表3-2 各医疗小分队组成结构及职能

(二)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

1.定期会诊制

每周两次(周二下午、周五下午)由院区多学科专家组对所有危重症患者及死亡病例进行集体讨论。

2.急诊响应制

所有救治专家组实行24h急诊排班制,及时响应各类严重合并症及急诊状态,共同实施救治。

3.反馈与总结,更新诊疗方案

多学科专家组定期进行分析,认真总结救治经验,不断更新诊疗方案,指导全院的医疗救治工作。

六、应急期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指引

(一)开展质控工作,督导落实规范化、同质化医疗

1.战时联合医务处牵头建立质量控制督导组,开展病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深入临床一线。

2.重点监控危重症患者集中病区。参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晨交班,实行“蹲点制”,深入了解临床危重症患者救治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坚守危重症患者救治“最后一道防线”。

3.成立质量控制小队。督导组牵头、各医疗队组织人员参与成立质量控制小队,开展病区现场质控检查,针对医疗核心制度中与危重症患者救治密切相关的重点核心制度开展病区现场质控检查,通过医疗队自查、医疗队间交叉检查及督导抽查等多种方式,督促各医疗队落实值班与交接班、危急值管理、病历书写等重点医疗核心制度,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4.重视临床危重症患者病情动态监控。安排正高职称医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24h动态追踪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包括临床检验检查危急值、治疗方案是否及时准确,并第一时间向医疗队领队、带组教授及管床医生进行反馈,以确保病情变化的危重症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充分发挥病情“侦察兵”的作用。

(二)优化传染病疫情病案归档管理流程

除某些纸质病历需由临床病区消毒封袋后送至病案科归档以外,其余电子病历均由病案科终端打印。有条件使用无纸化系统的病区,应优先采用无纸化病历书写和归档流程(图3-5)。

图3-5 医院疫情相关科室住院病历归档流程

注:①纸质病历为无法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生成的所有纸质文书,包括患者知情同意书、胎心监测等;②纸质病历的消毒:所有纸质文书完成书写后,应立即由专人送至清洁区域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消毒完毕后“一人一袋”封袋保存;封袋后如需启封调阅、修订,需在操作完成后进行再次消毒和封袋。

(三)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1.住院患者接受机械通气的比例

单位时间内,住院期间接受机械通气(无创/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1)

(2)

(3)

2.住院患者治愈率

单位时间内,住院患者数(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治愈的人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3.住院患者病死率

单位时间内,住院患者数(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死亡人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4.治愈出院的患者平均住院日

单位时间内,所有治愈出院的患者住院总天数(普通型/重型/危重型)除以同期治愈出院的患者总数。

七、应急期医疗信息和数据的统计与通讯

(一)医疗信息和数据应急组织管理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医疗机构管理层面、服务层面、信息交互层面在多方沟通与协调后,在事件初期做出相应的应对与调整。

在本次疫情应急情况下,医院及时根据医疗服务范围做出调整,将医疗数据划分为常规医疗范围数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围数据,并通过信息手段设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应的专用医疗单元,便于区分常规医疗单元与专用医疗单元产生的数据。医院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对本次疫情救治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统一汇总管理,战时医务处、战时护理部等临床管理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配合,对疫情定点救治院区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医院常规医疗数据由统计科等职能部门结合常规医疗救治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二)医疗信息和数据的采集通讯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信息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医院报告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信息报告的形式主要包括电话通知、医院内外网络通报、办公平台传阅、院刊报道、召开新闻发布会等。

同时,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医院需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电话、传真、报送文件等形式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医疗救治相关数据。在本次疫情救治期间,医院基本上以专人专岗的形式予以实施,一方面降低了多人员对数据理解的误差与偏差,免去了多人员对政策的理解与学习成本,提升了数据交互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多层面沟通过程中也可以免去责任未到人、无法沟通协调的无效消耗。

八、常态化防控期应急处置预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新冠肺炎病例领导小组”,多部门协作进行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检测、报告与处理工作。

(二)应急处置措施

1.启动

临床科室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有院内感染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包括患者、陪护及本院工作人员)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

(1)普通病区患者经筛查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的,应当及时将该患者及同病房患者转移至观察病区。要求相关陪护人员至发热门诊或定点医院进行新冠肺炎排查。

(2)陪护人员经筛查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的,应当及时将该患者及同病房患者转移至观察病区。

2.报告

(1)临床科室应立即上报科室主任,由科室主任在1h内上报医院医务处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2)接到报告后,医务处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到现场进行调查。初步核实后应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

(3)证实出现疫情病例时,公共卫生科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3.处置

各部门应遵循“边救治、边调查、边控制、妥善处置”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采取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传播和感染范围扩大,同时根据调查情况及时调整控制措施。

(1)医务处应尽快联系,将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转至定点救治医院。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协调科室查找传染源,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同时针对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组织落实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对被污染环境采取正确有效的消毒处置措施。

(3)公共卫生科应积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部门组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三)预案终止

在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被消除,至末例确诊病例发病后14d内无新的病例出现,环境得到有效消毒,领导小组应组织各部门对事件发展态势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终止响应。 aoc09s9S9izQ3sAvrC/d1fX3zFxa7RVsPdKrGFLi28k7dAQmlvKjQf7CuQw5/Z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