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心结石要“造反”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吕氏春秋·博志》

谈到结石,也许有人会满不在乎,认为这只是个小毛病。的确,尤其当结石静止不动时,一般也不会引起明显不适感。几年甚至几十年中,都没有任何症状。殊不知正是这种长期存在的尿路结石,实际上是人体中隐藏的一枚“定时炸弹”:娇嫩的尿路上皮在结石长期的刺激下有可能被“逼上梁山”,最终演变成为令人生畏的癌症恶魔。

这里所说的尿路结石所导致的癌主要是指“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它是一种常常发生在表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因此有人也称它“表皮癌”。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肿瘤细胞时,会发现癌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角化”现象。“角化”是科学家们常用来描述细胞特征的一个词语,指看起来像人的手掌长了厚厚的老茧一般(图34)。

图34 尿路上皮细胞“角化”过程

目前,关于结石如何诱发鳞癌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鳞癌的发生主要与体内长期存在的结石所产生的慢性刺激和炎症反应相关。一般来说,体内尤其是体积较大或表面粗糙的结石,很容易与泌尿系统组织产生摩擦。泌尿系统的尿路上皮很娇嫩,很容易发生破损。尿路上皮有着很强的“自愈”能力,能够自己持续不断地修复创口。但是,物极必反,一旦尿路上皮的修复能力跟不上被破坏的速度时,机体就会选择更为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娇嫩的尿路上皮开始转化成了防御力更强的鳞状上皮,为自己“穿”上一层层厚厚的“铠甲”。这就向癌变之路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称为“角化”。有些结石患者平时饮水较少,某些致癌物质容易在尿液中浓缩,进一步刺激尿路上皮。部分鳞状上皮为了进一步“保护”自己,“野蛮生长”,最终演变成了癌细胞,即鳞状细胞癌(图35)。

结石不仅充当了癌症的诱发者,还常常掩盖潜在的恶性肿瘤。因为结石是良性病,不易引起大家警惕。鳞癌开始时容易被结石的症状掩盖,到被发现时,往往已处于晚期。在国外,很早便有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结石患者的肾盂癌、输尿管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这一现象在泌尿系统结石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中更加明显。

图35 结石与鳞癌的关系

注 A结石反复刺激尿路上皮;

B尿路上皮细胞发生角化;

C尿路上皮变成鳞状上皮;

D鳞状上皮进一步恶变成鳞癌。

常规的B超和X线检查都有助于发现尿路结石,因此定期的体检非常重要。一旦发现有泌尿系统结石,就应该及早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适当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及时治疗,未雨绸缪,切勿将正常的尿路上皮细胞“逼成”肿瘤! wCKLATUc031n/MXGmeuayowALnmUAQE0Rv5tkD4FNUD375oxMTZcq0qNi8rWC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