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吃药吃出的结石

灵丹妙药都不用,

吃的是生姜辣蒜大憨葱。

——元·无名氏《瘸李岳诗酒玩江亭》第二折

药物是我们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生病就要吃药”这个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思想之中。但是,任何药物都不是灵丹妙药,都有其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需谨慎选用。有些药物服用过量,有患上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

根据前人研究,1%~2%的肾结石是由药物引起的,这部分结石在医学上被称为“药源性结石”。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已出现服用磺胺嘧啶出现肾结石的报道,但是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药物与结石之间的因果关系。直到1980年,一名叫做埃廷格的泌尿外科医生发现并报道了氨苯蝶啶引起肾结石,第一次提出了药源性结石的概念(图29),人们才对药物导致结石引起足够重视。

不同药物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原因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药物或其进入体内后的代谢物在尿中过饱和,从而形成的结晶,即结石的成分就是药物本身,如磺胺类药物、氨苯蝶啶、茚地那韦等;另一类情况则是药物间接改变了尿液的酸碱环境或成分,促进了尿路结石的形成,如过度使用维生素D等(丛小明等,2015)。

茚地那韦是治疗艾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剂,易于被小肠吸收,大量从尿液排泄。长期服用此药的患者处于形成茚地那韦结石的高度危险中,患病率为4%~13%。近年来,随着艾滋病感染病例的不断增加,药物茚地那韦已经成为药源性结石常见的原因之一。氨苯蝶啶是一种医院中常用的保钾利尿剂,可以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病,也有可能形成药物结石。另外,还有常用的磺胺类、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等抗生素,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结石成分中都被发现了药物的踪迹(图30)。维生素D则是通过增加小肠对钙离子的吸收,引发高钙尿症,从而导致泌尿系统结石形成。

图29 药源性结石

图30 有些药源性结石本身即为药物成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加,预防性补钙的观念也越来越普及。由于大部分泌尿系统结石都含有钙的成分,很多人都担心补钙会增加结石的风险。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钙剂不增加也不减少患结石的风险,只须合理安排钙剂的服用时间即可。这是因为尿路结石大多是由草酸盐和钙在泌尿系统中结合并沉积而成的。草酸也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很多食物都含有草酸,很难杜绝草酸的摄入,维生素C在体内还可以转变成内源性草酸。如果将服用钙片的时间选择在餐中,一部分钙就能与食物中的草酸在小肠中不可逆结合,形成不被小肠吸收的草酸钙络合物,随粪便排出体外,减少了草酸吸收,降低了尿液中草酸的浓度,从而降低了草酸钙结石发生的危险。

药源性结石的形成不仅与服用药物本身的特性相关,也和我们的身体状况有关。如果平时喝水过少,引起尿量少、尿液的酸碱度异常,既往有结石病史等,都会促进药物形成结石。而且,含有药物或其代谢物的结石在影像学上表现比较特殊,其密度比较低,在X线的照射下容易“隐身”,不太容易被发现。此时,就需要借助CT、B超、尿路造影等检查手段来协助诊断。经过治疗排出或取出结石后,利用红外光谱结石成分分析的方法,找出与其药物的联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BqEP+MAXoQJG5RkqLqGqdTDZtvewQlob1cyo0qHUn2X7tI1mQlCgY2+4ODSfjQ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