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痛风与人类进化

闲云潭影日

物换星移几度秋。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痛风是由高尿酸血症引发的,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单尿酸盐容易在关节等部位析出结晶,诱发炎症反应,导致严重的关节疼痛,即痛风。而高尿酸血症又和嘌呤代谢相关。嘌呤是生物核酸中的一种碱基,肉类、蔬菜、水果中均含有多少不一的嘌呤成分。嘌呤被摄入人体后,最终代谢成尿酸,而尿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大量的尿酸在泌尿系统沉淀,容易引起尿酸结石;在关节部位析出,则会引发痛风。

虽然尿酸是人体代谢的终产物,但除了人类、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之外,其他的哺乳动物体内都含有尿酸氧化酶,能将尿酸继续代谢成尿囊素,尿囊素才是这些动物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其溶解度是尿酸的10~100倍,能够轻轻松松排出体外。因此,这些动物就不会患痛风。人类体内恰恰缺少尿酸氧化酶,不能将尿酸氧化成尿囊素。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大约1 500万年前,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尿酸氧化酶基因和启动子发生遗传突变失活,成为了假基因,从而无法合成出尿酸氧化酶。大多数哺乳动物尿酸水平在60~120微摩尔/升,原始人类血尿酸水平在120~240微摩尔/升。

现代临床医学中,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为男性血尿酸大于420微摩尔/升,女性血尿酸大于360微摩尔/升。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即每7~8人中就有1名高尿酸血症患者),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谢性疾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20)。

除了人类、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禽类和爬行类动物也缺乏尿酸氧化酶,不能将尿酸代谢成尿囊素。早在18世纪就有禽类痛风的报道,鹰、孔雀、鸡、鸭、鸽子等多种禽类均被发现有禽痛风的患病史。禽类痛风分为内脏型和关节型,关节型与人类痛风症状很相似(王海鸽等,2019)。

按照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应该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什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会出“进化意外”?失去了这么重要的一种酶,反而向着不利于生存的方向进化?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假说,例如:尿酸类似咖啡因,能够提高人类的认知水平;尿酸为有效的抗氧化剂,能够有助于延长寿命、减少肿瘤发生;更为广泛认可的假说是,人类直立行走需要维持一定的血压,在古人低钠、低嘌呤饮食时期,尿酸起到了和钠一样维持人体血压的作用(Keebaugh et al,2010)。不过,以上假说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宋·苏轼《荔枝龙眼说》中写道:

闽越人高荔子而下龙眼,吾为评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噉可饱。龙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啮久之,了无所得。然酒阑口爽,餍饱之余,则咂啄之味,石蟹有时胜蝤蛑也。戏书此纸,为饮流一笑。

“流膏”就是蟹黄(母蟹的肝脏和卵巢),嘌呤含量非常高,是痛风患者禁食的食物。苏轼从荔子(即荔枝)和龙眼、蝤蛑大蟹和彭越石蟹的比较得出朴素的结论:事物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正如尿酸氧化酶基因的失活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可能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到了现代社会竟成了人类高尿酸血症的原因,痛风成为了人类等少数动物的“专利”!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何事物都有其辨证的两面性!利与弊的相互转化可能只在不经意之间。读书至此,痛风是否也不再面目可憎了? 0E9bfc5Srggx13dopLSsGC5VhORIDnpgfrGWkDn43aTak2es7hIWW76eWFhjWT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